失意不快口,得意不快心
作者: 黎靖
三国时期,益州有位名士叫彭羕,《三国志》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姿性骄傲,多所轻忽”,和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他在刘璋手下只不过是个书记员,却对同僚或上司的优缺点胡言乱语,最后激起了众怒,大家一起去刘璋处告状,刘璋下令将其“髡钳为徒隶”。
此时刘备入蜀,庞统和法正共同向刘备推荐了彭羕。刘备多次命令彭羕传递军情和指示给诸将,彭羕的表现都十分让人满意,日渐被赏识。刘备入主益州,领益州牧后就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彭羕虽有小才,但在刘备处并不突出。因为刘备不乏诸葛亮、庞统这样的当世俊杰,可谓人才济济。然而,彭羕从一个劳改犯到一个不大不小的州长助理,居然毫不掩饰自己的扬扬得意,完全没有接受在刘璋处获罪的教训,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因此,诸葛亮“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刘备听到诸葛亮的汇报后,注意他的行为,认为其才德确实是不能和其职位相称,于是将他贬为江阳太守。
如果只是得意,彭羕顶多被罢职,但他竟然还抱怨,而且是向对上司忠心耿耿的下属抱怨,所以他一开口就注定了悲剧。
得知自己被贬了官,彭羕马上跑到驻扎在边地的大将马超那里发泄自己的委屈,更毫不顾忌地大骂刘备:“老革荒悖,吾必有以报之。”更愚蠢的是,彭羕还对马超说:“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虑也。”公开劝自己的同僚一块儿造反。
马超立即就把这件事向刘备打了小报告。刘备闻听大怒,当即下令将彭羕投入监牢待审。
刘备向诸葛亮征询彭羕是不是真的打算造反,诸葛亮的心里其实很清楚,他就是吹吹牛皮、发发牢骚而已,因此,他给彭羕下了终审判词:“羕虽狂士,然留之久必生祸。”意思是说,彭羕不过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之人罢了,但还是要把他清理出队伍,因为让他继续留在我们这个团队中,会起到很坏的影响,破坏整个单位的团结。
失意的人,总有一肚子委屈,这些委屈憋着不舒服,总想将它倾倒出来,这些倒出来的委屈叫怨气。彭羕被贬,心中自然有怨气,但是这些怨气怎么能说出来呢?而且是向自己的同事发牢骚,这不是自己往刀口上撞吗?
抱怨非但不能让你解决任何问题,还可能让你暴露更多的问题。在人们心目中,怨天尤人表示你心智浅薄、缺乏自信,更没有独立面对困难和逆境的勇气。向自己的同事发牢骚更糟糕,要知道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传十、十传百,说出口的话总有一天会传到你的牢骚对象的耳朵里。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失意不快口,得意不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