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色纯美与礼仪规范:搭建沟通顺畅的桥梁
作者: 梅瑞琪青年朋友们,试想在听广播时,除了播放内容,听众是如何判别播放的是儿童频道还是新闻联播?试想在商务场合,我们更青睐声音刺耳、嘶哑还是声音质感优异、动听得体的交谈对象?可见,一个人的音色既可以体现个人身份,又可以彰显人格魅力。音色的概念复杂且多元,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熟悉的交际范围内,往往听其声就可以知其人,也是人通过听觉所获得的对于一种声音的综合印象。
音色是塑造个人外在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交场合中,温和、可亲的声音形象宛如一张无形的名片,展现着专业、友善的态度,迅速拉近与对方的社交距离,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在职业领域中,不同职业对声音形象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客服人员甜美、温柔的声音,可以有效减弱客户的怒气,快速解决问题;新闻主播稳重、理性的声音,可以更好传播国家政策方针,体现政府形象;教师知性、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传播知识,塑造敬业负责的教育者形象。可见,通过对音质的有意塑造和调整,人们可以在不同礼仪场景中展现出符合身份和场合的良好形象。
如何确定自己最好听的音区?在生活中,人们使用嗓音大多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如喜欢高音的人就一味用高调门儿说话,喜欢低音的人就有意压低声音。不顾及自身条件和现有发声能力的主观追求,不仅盲目而且危险,轻则使发声运动受限,声音色彩单调、造作,重则影响喉部健康,使得声带受损。我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确定自己最好听、最适合的音区。一是在日常与朋友交流时,留意自己最放松、最舒适状态的声音范围,往往是最好听的音区。二是询问播音主持教师或声乐教师,凭借教师能力经验确定个人最合适的音区。三是用常用的发声位置发一组长音“啊”,要求音量稍大,气息要长,一口气完成直到坚持不住为止。如感觉压喉咙则发声位置稍低,如感觉音区高使不上劲、声音尖锐等则发声位置稍高,通过不断地调整,找到合适的发声位置。通常大部分人最合适的音区为中音区偏低。
有人认为嗓子的好坏是天生的,这话也对也不对,喉部构造确实是天生的,比如声带的长短、薄厚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发声的特征。但是,即使是同一个人由于发声时的方法不同,发出的声音质量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使用方法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改善的。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两种简单方法,可以进行日常发声练习,一是螺旋式上绕、下绕练习:用“啊”音,从说话的自然音高中的某一个音开始,持续发音,逐渐“环行上绕”,达到力所能及的音高后“环行下绕”,周而复始;二是气泡音练习:适度的声带训练可以增强声带的弹性和灵活性,改善音色,可以用于发声前的准备活动和发声后的嗓音恢复,也就是发出一连串的气泡似的声音。
注意嗓音保护,克服不良的发声习惯和动作。养成科学的用声习惯,防止用声偏高或偏低,以及长时间用声,尤其是变声期间的青少年,避免大声喊叫,以防声带受损。为保护嗓音,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吸烟、少饮酒,少吃生冷油腻食物。女性在经前及经期时由于受性腺激素的影响,嗓音大多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现为声带充血、水肿、闭合不良、张力不好、分泌物增多等。在此期间也要注意减少发声,不要用声过度,时间不要过长,强度不宜过大。
音质作为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礼仪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关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更在情感传递、形象塑造以及不同礼仪场景的交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