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新语(六)
作者: 朱振藩山家三脆素三鲜
在我的老家,有一道“素三鲜”,此菜极脆爽,食之颇有味,妈妈常制作,每乐在其中。近人伍稼青的《武进食单》便记载着,将冬笋(亦可用绿竹笋、毛竹笋)及香菇切丝,与剁碎之雪里蕻先后煸好,再加酱油、盐、糖等佐料拌和起锅,名曰“素三鲜”。
这一素菜流传极广,不知它起源于何时、何地。唯在南宋之时,便有类似美味,名叫“山家三脆”,用料大致相同,亦有无穷滋味,载于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
书里写道:“嫩笋、小蕈、枸杞头,入盐汤焯熟,同香熟油、胡椒、盐各少许,酱油、滴醋拌食。赵竹溪(密夫)酷嗜此。或作汤饼以奉亲,名‘三脆面’。尝有诗云:笋蕈初萌杞采纤,燃松自煮供亲严。人间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蕈,亦名菰)。”
文中的蕈,指的是菌类。今通称为菇。基本上,蕈的气味甘寒,古人认为“其味隽永,有蕈延之意”,因而得名。早在宋代之时,食菌十分普遍,当时家住浙江仙居的陈仁玉,便撰写了《菌谱》,介绍当地的菌,已多达十余种。但有的菌有毒,误食可能致命,欲辨别有毒否,明人汪颖在《食物本草》一书里,提供了一个方法,此即“凡煮菌投以姜屑饭粒,若色黑者,杀人,否则无毒”。而今民智大开,已有数据可稽,甚至上网可查,似乎不必费劲,就能得知结果。
枸杞挺有意思。宋人寇宗奭《本草衍义》载:“今人多用其子,直为补肾药。”明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得更为明确,指出:“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其味甘平,美如葡萄。“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因此,道、释之徒,每用它作为长寿补品。其实,枸杞头(藤上的嫩叶)是很棒的菜蔬,有平肝、清肺的妙用,只是味苦性寒,故炒食茎、叶时,必须加点白糖,以解其微带的苦味。
至于汤饼,就是汤面。据宋朝《青箱杂记》载,汤饼,温面也,凡以面为食煮之,皆谓之汤饼。因此,这个用嫩笋、小菌及枸杞头制作的汤面,配料都以甘甜香脆著称,故雅名为“三脆面”。山村乡野之人,认为其可与人间至美的玉食媲美,故用以供奉父母长辈,借以表示孝心。
又,嗜食“山家三脆”的赵密夫,号竹溪,是宋皇室后裔,其先祖赵廷美,乃宋太祖赵匡胤的四弟,被封为魏王。密夫曾中进士,生活尚称优裕,亦爱舞刀弄铲,制作“山家三脆”,或凉拌为冷盘,或下面成浇头,不愧清真雅士。
嫩笋、小蕈、枸杞头,皆为春季的时令佳蔬,着眼新鲜爽脆,带有春天气息。如在炎炎夏日,则可换个法儿,做成不同素面,其上面的浇头,也可多多益善,不仅增加风味,同时更富营养。像家乡的“素三鲜”,家母在制作时,常会酌添毛豆,偶尔加些金针(黄花菜),甚至把切丝的香菇,改成黑木耳。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只要不断实践,并发挥想象力,餐桌上的食物,或恐变化万千。
五彩缤纷素什锦
在久远的年代,我国有些地区,尤其是在山东,过年才吃的菜,统称为“年菜”。其中有道素菜,由于备办麻烦,平时并不制作,必须等到过年,才会大量烧制。北方因为天寒,在做好了以后,放上几天不坏,人们饱食荤腥,总想换换口味,结果此菜变成宠儿,成为应景隽品,其美妙的滋味,令人难以忘怀。
“素什锦”就是这么一道大杂烩,后来通行大江南北,各有其特色,也有其绝活,纵横交错下,璀璨又一年。台湾真是个宝岛,已集合各省之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光就食材而言,可谓包罗万有,取其十样八样,全部切得极细,一些讲究人家,再依各料性质,一一分别炒之,都炒到干而熟,接着混合为一,略加推炒即成。因为挺费功夫,平日无暇制作,只有在过年时,全家整个动员,才有口福一啖。
国人重视口彩,过年时更如此。事事如意,即为其中之一。如意这个饰品,素为吉祥象征,长得最像它的,莫过于黄豆芽。因而“素什锦”中,总少不得此味,一般都会加它,讨个吉祥如意。
如果以黄豆芽为主料,亦可当成新年佳肴。早在一甲子前即在《台湾新生报》撰写食谱的静好夫人,后来发行《家常食谱》一书,在首则的“年菜”中,第一个便是“如意菜”。在黄豆芽中,再加入金针菜、木耳、笋片和青菜心等同煮,新春食此,象征着一年万事如意。此法也是什锦,但比起用炒的,相对来得简单,符合时下需求,而且随时可做,方便且图新鲜。
以写食谱闻名的,尚有女作家刘枋,她祖籍山东,在北平长大。约半世纪前,以烹饪闻名。所撰的《吃的艺术》里,有篇《如意菜——黄豆芽》,写道:“炒黄豆芽,如果考究点,应该先把它放在干锅里,煸净了所含水分,然后再起油锅炒之,这样吃起来又香、又韧,如果加点辣椒同炒,再盐味重些,是十分下饭的。”显然吃多了年菜,用它当个过口菜,既能适口充肠,也是不错良法。
刘枋又说,以黄豆芽拌粉丝,是个绝妙冷盘,过年荤腻过多,以此消积去油,可以振奋味蕾,胃口随之而开。
大概在十几年前,我品尝个“素什锦”,居然没有黄豆芽,却称作“开运年菜”,甚奇!原来“冯记上海小馆”的冯老板,为了能出奇制胜,乃别出心裁,于选材和做法上,稍做些变化,以区隔市场。一经推出后,因五彩缤纷,且味道全面,遂大受欢迎。它用十种素料,成品花团锦簇,堪称老少咸宜,同时十分讨喜,号称“十全十美”。
这道年菜佳肴,其食材有青江菜、菜心、香菇(可用木耳替代)、笋片、板栗、红萝卜(切菱形块)、马铃薯(先炸至金黄)、白果及处理过的洋菜,佐以酱油、糖、盐等调味料。除洋菜外,其余以清水稍加焖煮,再经烩炒勾芡即成。起锅的“素什锦”,先置于盘中,其中央留个洞,淋上一匙香油,最后摆上洋菜。造型古朴典雅,保持原汁原味,口感错落却协调,象征吉祥开运,谓之“十全十美”,倒也名副其实。
总之,戏法人人会变,只要发挥创意,便能推陈出新,永远过个好年,亦在情理之中。
“半月沉江”引食兴
久慕“半月沉江”之名,老早便想一试。毕竟,能得名人加持的美味不少,但在素食界不多,而近一甲子以来,有此殊荣且闻名遐迩的,首推这一道菜。此次赴厦门大学演讲,学者朱家麟做东,设宴于南普陀寺素菜馆,邀闽菜大师童辉星指点,席中便有此菜,得偿平生夙愿,真是不亦乐乎!
福建省厦门市的名刹“南普陀寺”,位于五老峰脚下,据文学大家汪曾祺的描述,它“几乎是一座全新的庙。到处都是金碧辉煌。屋檐石柱、彩画油漆、香炉烛台、幡幢供果,都像是新的。佛像大概新装了金,锃亮锃亮”。不过,此寺庙虽然甚新,但附设有素菜馆,由于烹制的素菜,取名空灵典雅,佛门色彩浓郁,且色、香、形俱佳,遂成为举国知名的素菜馆,甚至与该寺齐名,吸引着无数游客来品尝、欣赏。
掌厨的大师傅,为自学成才、被誉为“素菜女状元”的刘宝治。她以选料严格、刀工讲究、烹制细巧、纯素无荤著称,而创制出的素菜,味鲜形美,凡上百种。这次所尝到的名品,有“丝雨菇云”“香泥藏珍”“椰风竹韵”“南海金莲”等,但论名气之大及影响深远,必以“半月沉江”称尊。
1962年秋,著名的文史家郭沫若到了厦门,在饱览南普陀寺幽雅的景致后,品尝该寺斋菜。等到开席之后,寺院拿手好菜,遂一一上桌。其中的一道菜,半边香菇沉于碗底,犹如半月落江中,造型不俗,滋味别致,这引起郭老极大兴味,在品享完此珍馔后,不禁诗兴大发,即席赋诗一首。诗云:“我从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以景入诗,琅琅成诵,举座欣然道妙,此即其赫赫有名的《游南普陀》。
正因题诗中有“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之句,点出“半月沉江”的菜名,由是身价陡增,进而播誉中华。
这道菜的烧法特别,先把面筋烧成柱状,置于铁锅中,以花生油炸成赤色,捞出沥尽残油,浸沸水中泡软,切成圆片后,放入砂锅中,加香菇、当归、冬笋(可用春笋替代)等料及盐、水等,煮到面筋发软,即捞入汤碗内,拣去当归,倒汤于碗中。另取一个碗,碗壁抹花生油,将香菇码入碗,接着添笋及汤。最后取一小碗,置当归片和水。此两碗接着一并入笼蒸约二十分钟,取出,再把菇、笋二物,倒扣于汤碗中。此外,另取一只砂锅,倒入清汤,加些盐、水煮开,撒些芹菜珠等,滗入小碗中的当归汤调匀,然后起锅,浇入盛有蒸料的碗里即成。
此菜的做工繁复,具有汤汁鲜清、甘爽吐芳的特点,加上当归有活血补虚之效,实为一具有保健作用的典雅素肴。经常品享,功莫大焉。我食之极欣喜,但觉浑身有劲,且心花亦朵朵开。
席间,童大师谓:“有人认为此菜扣于碗内,取名半月沉‘潭’,似乎更确切点。”食客听其言后,感觉更深一层,中国字的奥妙,在于一字之改,往往尤为贴切,信然!
年菜隽品素什锦
早在几世纪前,每逢过年时节,家家备办年菜,好不丰盛热闹,饱啖荤腥之余,为了清爽适口,必准备素什锦。这菜大有名堂,堪称变化万千。北方称“炒咸什”,南方叫“十香菜”,又叫“八宝菜”。由于纯素无荤,平常较罕制作,过年却不可少,想来很有意思。
素什锦的食材,的确琳琅满目。举凡白萝卜、胡萝卜、黑木耳、黄花菜、豆腐皮、豆腐干、酱姜、酱瓜、冬菇、冬笋、榨菜、芹菜、面筋、腐竹等,无一不可入馔,且可任意搭配,或八样,或十样,甚至十二样,丰俭随人意,只要滋味好,其谁曰不宜?但有一样必不可少,那就是黄豆芽。它的形状像如意,故有“如意菜”之称。每逢新年时,为图好口彩,多吃如意菜,凡事求顺当。
制作素什锦时,诀窍在其刀工,各式各样食材,不仅要切得细,长短力求一致,才易翻转炒透;同时不加味精,酱油用浅色者,望之漂亮光鲜。谨记用素油炒,全炒到干而熟,再混着炒即成。菜冷后再吃时,可略加麻油拌,食来别有风味。
其实在过年期间,纯吃个炒黄豆芽,或吃“金钩挂玉牌”,虽较素什锦料简,但其精彩奥妙处,似乎亦不遑多让。这些皆是家常菜,手法却因人而异,而且都大有滋味。
文史大家唐振常,本身亦是个食家,对食文化研究得深。曾举炒黄豆芽之例,力辩川菜并非皆辣,指出:“按我家通常之食……有的则明显可以加辣而不加辣者,如炒黄豆芽。”他是四川人,明白四川家庭都喜爱吃这一道,既廉价又可炒出美味。比方说,有位亲戚每饭必有此菜,“炒得极嫩,不加酱油而加盐,只在炒成后,浇上少许红油辣椒”;另一位乃“浓油重炒,豆芽已炒成干瘪状,调味品种极多,以红油辣椒为主,还需加芝麻酱,炒成后,汤汁竟及碗之半”。至于他母亲炒的黄豆芽,“则在两者之间,不浓不淡,略加醋,绝不加辣”,最宜佐饭。我生而有幸,三者皆尝过,脆爽有嚼头,食罢甚难忘。
而“金钩挂玉牌”说穿了,就是用切片的白豆腐或水豆腐(即豆花、豆腐脑)煮黄豆芽而已。制作甚简易,先放黄豆芽,再放豆腐片,只用清水煮,汤内加细盐。待其已煮熟,先食锅内料,接着再喝汤。蘸着酱汁吃,顿觉精神爽。
蘸料主要为糍粑辣椒,亦称煳辣椒,乃贵州传统并特有的烹饪调味品。其制法不难,先选妥肉厚而不太辣的干辣椒,在洗净、去蒂、浸泡后,把水滤干,接着与去皮的生姜、蒜粒,一起放擂钵内捣烂,然后用小火微炼,俟其冷却,即装瓶罐内备用,目前已有现成品。其特色为油色红亮、辣而不猛,香味浓郁,以此提味,有画龙点睛之妙。
此外,也能变个法儿,将红、白萝卜及竹笋、香菇切块,西芹切段,芥菜、大白菜、高丽菜剥片,一起投入食毕“金钩挂玉牌”的锅中,亦蘸着煳辣椒加酱油、醋等同享,也算是个另类的素什锦。
值此年假期间,将以上这些素什锦、炒黄豆芽等菜,或替换着吃,或一起荐餐,于去油除腻、涤净心灵外,也可玩玩花样,增添生活情趣。
美味素菜罗汉斋
中国人吃素的历史,可追溯到周代时,当时素食与斋戒已一体奉行了。而寺院开始吃全素,则始自梁武帝。笃信佛教的他,以大护法、大教主自居,严守一日一餐,曾下《断酒肉文》诏令。这些寺院在断酒肉后,素馔即应运而兴,并取得重大发展。
唐朝礼佛风气极盛,大小寺院林立,且均设有膳房(称“香积厨”),除自行料理伙食外,亦对香客供应素馔及素席。佛门并称之为“素斋”或“斋菜”。由于搭伙的人实在太多,寺院只好烧大锅菜应付,“罗汉斋”这道菜于焉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