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明月(三题)

作者: 马宝山

大 隐

酒一醒,孟浩然就后悔了,他知道又一次失去求仕的机会。

几天前,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孟浩然吃酒吟诗,相谈甚欢。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的才学,决定把他举荐给皇上,为朝廷效力。说好两天后一起赴长安去见皇上。

第三天,当韩朝宗派人前来孟家,唤他一同进京时,和朋友喝得醉醺醺的孟浩然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来人见劝不走孟浩然,回去禀告刺史。韩朝宗很生气,一人独自进京去了。

说来,这已经不是头一回了。六年前,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词,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觉得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于是叫他躲在幔帐后面。皇上与王维谈了一些政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朕,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

皇上走后,王维很是埋怨几句孟浩然。仕不成还受一顿奚落。那一次的求仕之路也就这样断了。

这两件事,使原本一心报国的孟浩然心寒。加上孟浩然读些史书,发现自己的性格根本无法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决定不再求官,进山隐居起来了。

孟浩然隐于鹿门山的鹿门寺。寺院里有殿堂僧房数十楹。除了一二十僧人外,没有闲杂人来,十分清净。

鹿门山东南30里外是襄阳城,有一位叫姚邺宸的长史。这是一个为襄州刺史做文案的七品官。姚长史雅爱诗书,特别是喜欢孟浩然风神散朗、清淡自然的山水田园诗。姚长史听说孟浩然在鹿门山就跑来,想与诗人切磋,向他请教。

姚长史头一回进山,因孟浩然醉酒,没有见到。第二回进山,说是孟浩然病了,也没有相见。姚长史真是个执着的文人,没过一个月,再次进山。寺里住持告诉姚长史,说孟浩然游山去了。姚长史在寺里等了半天,游山的孟浩然还不见回来。长史告别住持下山去了。走到山口他看到一个樵夫坐在一块石头上歇息。樵夫见到长史热情地打招呼:“官家,下马歇歇脚吧。”

姚长史就下马。刚坐下,樵夫就问:“是来见孟山人的吧?”

姚长史反问:“你怎知道?”

樵夫笑了笑:“时常有读书人来见孟山人,可是,这个孟山人却有些怪异,来人十之八九见不到他。您也是来与山人说诗论文的吧?”

姚长史说:“孟浩然是与王维并称‘王孟’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文名扬天下,我是来向先生讨教的。”

樵夫从腰带上解下两个装酒的葫芦,一个递给姚长史说:“秋天里山风硬,喝两口酒驱寒吧。”说着自己先饮一口。“孟浩然应试不第,仕途困顿,纵情山水,对自然景致、田园风光感慨几句,哪有什么好诗呀。”

“世人说孟山人的诗句句尽堪传,此话不虚啊。”姚长史呷一口酒说。

他们坐在路边石上好一阵议论孟浩然的诗文,姚长史才上马走了。他很是奇怪,自己怎么和一个砍柴的人议论诗文这么长时间呢?

说着冬天就到了,姚邺宸就要随刺史大人进京赴任,他想走前一定再去拜见孟浩然。姚长史就踏雪进山,进鹿门寺院,在住持僧房里喝茶暖身。住持问:“又访孟山人来啦?”

姚长史说:“年底就要进京了,想见一下孟先生啊。”

“去吧,刚才还见先生往屋子里抱柴,想是暖屋子迎长史的吧。”

姚长史推开孟浩然的屋子,里面暖暖的,却不见主人。长史就翻看先生散放在桌子上的诗笺。许久也不见主人影子,便走出屋子在院子里一边寻人,一边游览这座始建于东汉的寺院,一直到晌午也没有找见孟浩然。姚长史心中索然,与住持告别。

住持送姚长史出山,住持问:“可与孟先生畅谈?”

姚长史悻然道:“哪里畅谈,影子都没见一个,满院子寻,只见一个头戴幞头的扫雪人。”

“戴紫色幞头的人?哈哈,那便是孟大山人啊。”住持仰头大笑。

姚长史愕然:“失之交臂,看来我与山人真是无缘啊。”

住持笑了:“你们是见过面的。就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还说了好大一阵话呢。”

此时,他们的脚步已经走到那块路石边。姚长史一下子想起秋天坐在石上与樵夫谈诗论词的情景来了,他“啊”了一声:“那个樵夫就是孟浩然,孟大山人哪?”

住持长笑不止。

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可谁见过孟浩然这样隐居的呢?

姚长史不胜慨叹:孟浩然乃真正大隐啊!

钱考功

书生钱起进京科考,再次落榜。返回家乡湖州吴兴,到塾馆对先生说:“先生,我没有考中。”

先生想说几句安慰的话,又不知道说什么,沉默了一会儿说:“不要气馁,有志者事竟成,总会考中的。”

钱起摇摇头:“已经三次落榜,不考了。”

果然,第二天钱起寻访诗友,游历山水去了。

半年后,钱起回来了。听说先生天天在塾馆里授课,他觉得奇怪:我是先生的关门弟子,我不在,先生给谁讲课?难道又收新徒了?

钱起来到塾馆,悄悄到窗下听。只听馆内先生说: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钱起点点头,再听。

馆内,先生又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先。

钱起把耳朵贴近窗棂,再听。先生又道: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为学。然后问:“古贤说得对吗?”

“对!”钱起在窗外情不自禁作了回答。

这时候,窗户“呼”地打开。先生看到站在窗外的钱起,惊喜地跑出来抱住他:“回来啦,好哇,好哇!”

二人进屋,钱起看到自己的画像挂在墙上。原来先生天天对着画像,为他传道授业解惑哪。钱起激动不已跪下给先生叩头。先生拉他起来:“明天就来听课吧。”

钱起在塾馆里兢兢业业又学习一年,再进京赶考。

钱起走了半个多月,已经接近京城了。天色已晚,入住一家路边客店。吃过饭,洗漱完,坐在灯下温课。忽然听见外面有人吟诗,声音清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声音由远而近,从院外到院里,又到窗前,反复吟诵就这两句,又有几分熟。

钱起很奇怪,他披起衣服,趿拉着鞋子走出房门。院里月色朗朗,窗前无人,院里无人,他走到院门外左右看,也不见一个影子。钱起反复吟咏着“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诗句走进屋,抄录在一张纸上,夹在书页里,睡了。

玄宗天宝十载(751年),钱起参加“粉闱”考试,那次试题是《湘灵鼓瑟》,要求写一首五言排律诗。他知道这题目出自屈原《楚辞·远游》里的句子“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因为塾馆先生讲解过,便很高兴地构思写下: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

后面两句却接不上了,苦苦思索,忽然想起那天晚上客栈院里吟诗的韵脚,不也属于“九青”部吗?于是,钱起提笔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加在自己诗尾,完成全篇,吟诵两遍,诗情诗意都好,交到考官手里。

考官看了诗末“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句,反复吟诵,又摇头晃脑将全诗读了一遍,拍案叫绝道:“像这样高妙空灵的结句,只有神物相助才能写得出来啊!”于是,考官把钱起置于高第。

钱起金榜题名,高高兴兴回家,报喜父母。再跑去拜谢先生。报告自己如何答题,怎样构思五言排律诗的事情讲给先生听,也将那夜在小店院里反复听到的诗文,怎样接续在自己诗末,完成试题的事情告诉先生。

先生问:真有其事?钱起说:真是奇怪,怎么正巧是那两句诗文,写上去就把整个诗点燃了。

先生从一个书匣里抽出一张纸,问:“是这句诗吗?”钱起接过来一看,上面写着“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诗文。钱起诧异地睁大眼睛,怔怔地看着先生。

先生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那天晚饭喝了两杯酒,早早歇息了。忽然梦里耳边一片鼓瑟之声渐听渐远,一片烟波散去,眼前几座青峰凸起。即景生情,心里就有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诗句,便吟诵着来到一座小院子,又走进院子,连续吟诵竟也醒来了。梦里景色又历历在目,吟诵的诗句犹在嘴边,爬起来记在这里。你看,下面还写着记录的日子呢。”

钱起回想那个月夜。正是先生梦里吟诵诗文的那一天。

师徒二人都觉得奇怪,沉默了一会儿,先生说:“古人云,不一于汝,而二于物。看来你我师徒二人都在专心一事:师专注于教,徒潜心于学,都心无旁骛,心心相印,便有了那夜的诗句,又恰恰被你答题所用罢了。”

钱起记住了先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的教诲。

钱起遵照先生的教诲行事为人,一生只做两件事:做官,写诗。为官曾做蓝田县尉,后为翰林学士,又任考功郎中,做得很好,得“钱考功”美誉。钱起长于五言,词彩清丽纤秀,音律和谐。因与郎士元齐名,史称“钱郎”,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钱起诗好,官也做得好。诗坛、官场都有好名声。

琴 声

诗人来到常熟城外小村已经两个月了。他租住在村外两间茅屋里,远处一面湖泊,门前有一条小河,流水潺潺,清静极了。诗人每天呼吸清新的空气,听着水流和小鸟的声音,很是安然。

诗人觉得,他离开乱糟糟的官场真是最好的选择。

诗人叫常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天宝中为盱眙尉,是个很小的官。小官不习惯官场里狗苟蝇营、争名夺利的那些龌龊。于是叫了好朋友王昌龄、张偾一起离开,各自走进山林过自在日子去了。

常建在租住的小屋里作诗,研习禅宗,闲暇时就在门前小河边抚琴,吟哦自己写过的诗文。这时候他就常常想起与他一起离开官场的王昌龄。

一天,常建在小河边抚琴吟哦,身边来了一个僧人。当常建将手从琴弦上移开,睁开眼睛看到这位无发银须、身着灰布僧服的人时,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说:失礼了。

僧人摆摆手道:“施主的琴声有些幽婉,一定是在思念什么人吧?”

常建自然是思念与自己一起辞官远游的友人,可是,这些话怎么与一个陌生的僧人讲呢?他只问:“僧家从哪里来的呀,是化缘的吧?”

“我是沿着这条水路走过来的。”僧人手指面前的小河,“贫僧四海为家,不化缘,只化斋。赏一碗粥、一盏茶足矣。”

这时候,已近晌午了。常建请僧人进屋吃饭,饭后吃过茶,僧人高高兴兴地走了。

后来,这个僧人每过七八天就来常建这里听琴、吃饭、喝茶。常建总是笑脸相迎,热情招待,好似一位朋友。

这天傍晚,僧人又来。他静静地听常建在琴弦上拨弄出的琴声,拊掌称赞:“施主今天的琴声与往日大不同了,想必近日心情一定很好啊。”

“是啊,今日心情好。”常建在河水里净过手,将一信札拿给僧人说,“昨天收到诗友王昌龄的书信,邀我去石门山一聚,此不快哉?”

这天,僧人在常建茅屋里吃过晚饭,临走,为他画一幅画,画里是晨霞、青峰、古道、寺院,说:“送施主一幅画养眼,夜里做个好梦吧。”

常建认真看过画,甚为喜欢,叠好压在枕下。常建洗漱一番就歇息了,不一会儿就睡着了。果然梦有奇景:

常建来到一座山前,拾级而上,眼前一座寺院,在早晨的阳光里显得格外幽静,山上满目青翠,耳边是晨钟、鸟鸣、潺潺水声……

常建醒来后还久久沉浸在这个美好的梦境里,一直到天亮再没合眼。

第二天,常建去的是破山,在常熟北郊十几里处。山上有寺,叫兴福寺。传说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所建,至唐朝已属古寺了。常建一进破山,眼里便是昨夜梦里那般景致,青峰、古道、寺院、禅房,水潭倒影,一条小径通往幽静处……此情此景,诗情画意,诗句便从诗人心中涌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常建认为,这是他到常熟几月来写得最满意的诗了。他再也不依恋山景,急急忙忙下山去。回到茅屋斟酌一两个字,便抄写两份,一份自留,一份寄给在丹阳的诗友殷璠。

再说丹阳那边,丹阳进士殷璠正在编选盛唐诗选《河岳英灵集》。常建的诗已经选好了十多首了。殷璠很喜欢他的诗,依他个人见解,想把常建的诗排在诗选的篇首。可是,李白、杜甫、王昌龄等大家的诗都是上品,在官场诗坛上都是名声赫赫。在排名问题上,殷璠正犹豫不决时,接到常建寄来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读罢,拍案称奇,再不犹豫,做了诗选的开山之作。

《河岳英灵集》选录了这一时期,自常建至阎防24家诗234首。当时就有评论说,殷璠选编的诗集唱响了那个时代的“盛唐之音”。这个评价可谓不低了。

《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给常建带来了极大荣誉。他每每想到这个荣誉时,就很自然地想起那个送他画作的僧人,盼着他再来。

常建写诗,也常在河边抚琴,琴声幽咽绵长。思念的琴声终是没有再等来那个僧人。

说这个话的时候,已经进入六月,溽热的江南使常建难以忍受,他决定离开常熟,去北方避暑。

在走的那天,常建把僧人送他的画小心收好,将那把跟随他十年的古琴留在河边,然后渡过小河,走了。

上一篇: 闹海前夜
下一篇: 夹竹桃(外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