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向上向善的力量

作者: 练建安

“百善孝为先”,“善事父母为孝”,“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陈家恬先生《将心比心》,以日记形式,十二年多如一日,详细记录作者及其家人多年陪伴患帕金森病的母亲和年迈体弱的父亲的漫长过程。

《将心比心》是“孝的礼赞”“爱的礼赞”,也是一部关于孝道亲情、世道人心以及农耕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书中既有写生似的准确,也有哲思般的深刻;既有民风民俗的追忆,也有农村人文事象的变迁;既有冰冷的中西医学角度的观察分析,也有浓浓的家庭温情和人性的光辉。静心阅读,或许,您可分享到其中的温暖、愉悦、智慧和生存气场,直至洞见生活中那些潜藏的诗意,唤醒人性中那些沉睡的良知。

《将心比心》前三卷,129万字(配有120幅手绘插图),已于2016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此后,作者一直坚持撰写“行孝日记”,历时148个月,以微信形式每日推送,凡3101则,288万字。这是一部罕见的行孝长卷。

作者陈家恬,福建永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者言:“年逾花甲。诚心,慈悲,感恩。公务之余,陪伴家人、读书、省思、习作。”著有农事散文集《日落日出》,获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一等奖。

行孝日记借助现代传媒持续推出,引起众多读者的广泛关注,好评如潮。兹摘录时为2018年的部分“发言”,一叶知秋。

著名作家叶辛先生认为:有过写日记经历的人都晓得,日记极易滑向流水账,尤其是连续记录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某一事件。更何况家恬先生记录的是“陪护母亲”这件寻常事—本身就有不可避免的重复性。但是,经过艺术处理,这部长篇日记一点也没有累赘、乏味、繁复和冗长之感。敏锐的笔触深入每一个人的心灵,探幽发微,娓娓道来,如叙家常。静心品读,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每每怦然心动。《将心比心》无疑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孝的长卷,无疑是一部弘扬传统文化的力作。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施晓宇作家写道:《将心比心》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无比惊讶。这样的家长里短,这样的细屑琐事,居然写得这样感人动人,这样深情款款!说实话,这种作品貌似好写—不过忠实记录而已,实则大不易。给我的第二个感觉是无比钦佩。因为作者的孝心、耐心、细心,把孝尽到了极致—每时每刻的极致。西班牙哲学家加塞特说过:“凡是值得做的事情,真正人性的事情,也都是困难,困难到不可能的地步。”而你做到了—至少在孝顺这一点上做得很完美。何其难哉!给我的第三个感觉是无比真实。那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真实,打动人心的真实,细致入微的真实。譬如你写到最怕听见夜深人静的来电,以为父母生病,有不好的消息。我深有同感。为人子者,只要父母在,总是提心吊胆,心惊肉跳地过日子,如履薄冰。你心同我心。给我的第四个感觉是无比神奇。指的是作者的写作语言独具一格。正如叶辛序言所道:“家恬先生的写作显然创建在厚实而别致的语言特质之上。他依凭极具福建方言魅力的普通话来书写……”作者把米汤写作“米饮”,既传神又贴切。米饮福州方言念作“俺”,十分独特。作者若不写出来,我真不知道口口声声的“俺”居然就是固有的“饮”!又譬如作者把筹办令慈80岁寿宴,写作“措办”,显然比一般的“筹办”更胜一筹。书中沿用的福州方言随处可见:觑、拊背、有闲、无闲、爸娘、驮柴、没法度……甚至连“涟洏”这类古老词语也被作者采撷。这在传承福州方言的作用上,尤其在年轻人不屑于使用方言的当下,意义无疑是重大的。至少可以延缓福州方言的消失。这也是积德。《将心比心》的问世,其教化意义及传播意义,双双皆大。

张广敏先生说:“已经许久没有这样打动我的书了,倒不是说之前的阅读经验缺乏真实的力量或者欠缺情感的分量,而是这些书如同一把钥匙,扭开了我尘封的记忆锁链。近乎白描的一幅幅图景,它们与我的生活分明不同,却又让我倍感熟悉。复又让我想起自己的双亲,想起很久不敢忆起的那些时光,那时他们都还健在,我们都还说得上话,哪怕不太多。这种触动来自感同身受的心灵震颤。”

时任《福州日报》记者的金麦子言:120多万字的《将心比心》三卷本,读起来一点也不累,因为这些文字星辰般广布于470多篇日记。无论从哪一篇开始阅读都可以。每一篇皆独立成章,很好看。它们不是“创作”出来的,而是真实生活的翔实记录,是作者日复一日陪伴老迈多病的父母之寻常—真诚而鲜活地呈现—自然而然,有如甘泉从心头流向笔尖,冒着热腾腾的生活气息。照顾老人,喂食喂药、说笑逗趣,看似琐碎的生活点滴,在作者笔下,所有的琐碎都彰显了庄严的意义,有时让人看着笑着,便忍不住动情落泪—这正是作者独特的文字魅力。我们从中读到了病痛之苦、生命之艰,更濡染着爱与善之美;同时也让我们由衷赞叹:作者所写的生活多么丰赡,其作品多么值得阅读啊!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晚辈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我国孝道文化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

孝道文化是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孝,狭义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说,就是“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把孝作为道德的根本,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孔子思想,以“人性善”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朱子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构成了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历来把孝与感恩视为“人伦之公理”,使孝与感恩这种道德规范扩展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成为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向上的多元文化体系。

孝道文化在中国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渐次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熔铸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及传统文化之中,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称为古老的“东方文明”。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孝道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孝道文化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法国十九世纪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给予了中国孝道文化高度评价。他在名著《法的精神》里写道:“……他们认为应该激励人们孝敬父母;他们并且集中一切力量,使人恪守孝道。他们制定了无数的礼节和形式,使人对双亲在他们的生前和死后,都能恪尽人子的孝道。……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礼教,而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种精神。”

在山清水秀的“状元之乡”永泰县,其县志有“小彭祖”的记载:“菜篮公”原名陈俊,福建省永泰县梧桐镇汤埕村人士。唐僖宗中和辛丑(881)年生,元泰中元年甲子(1324)年卒,历经唐、五代、宋、元诸代,享寿443岁。是有史书中记载的世界上最长寿之人,被人称作“小彭祖”。

“菜篮公”之所以长寿,实质是孝道文化的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生于斯长于斯的作者,有丰厚的精神土壤。

《将心比心》是漫长的行孝日记。洋洋巨著,日积月累;涓涓细流,汇成江河。这是陈家恬先生及其家人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爱的赞歌,也是21世纪初中国福建山区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画卷,新儒学与文学意义之外,具有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价值。

据悉,陈家恬先生已经将此3101则日记、288万字书稿编定为14卷,反复校订,同时努力寻求国内出版社合作出版。祝愿孝道者心想事成。

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已日益老龄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力弘扬孝道文化是题中之义。阅读《将心比心》,可以感受到生动形象、可敬可近的向上向善的力量。

2025年1月8日于福州乌山西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