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竞赛开启 产业链盈利加速兑现
作者: 胡楠算力产业链正受益于AI资本开支的推进。2025年3月1日,海光信息(688041.SH)是率先发布年报的芯片公司之一,2024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91.62亿元和19.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4%和52.87%。
海光信息业绩爆发受益于国内大模型的推进。2025年初,DeepSeek快速出圈, DeepSeek降低了AI训练、推理门槛,以低成本做到高性能,万卡集群不再是AI的入场券,加速了大模型的普惠,新一轮算力军备竞赛将就此开启。
对于DeepSeek的快速爆火,全球头部云厂商快速反应。2025年1月,海外厂商微软云、亚马逊云先后宣布接入DeepSeek;次月,国内头部云服务企业以及三大运营商云服务也陆续宣布接入。其中,腾讯元宝自2月13日接入DeepSeek-R1模型后,一周内完成四次重大更新,新增图片理解、深度思考等功能,带动其下载量激增。其在苹果免费应用排行榜从200名开外跃升至第二的位置,超越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仅次于榜首的DeepSeek。
由于DeepSeek极大的降低了AI训练、推理门槛以及成本。因此,有观点认为市场对于算力将下降。不过,英伟达CEO黄仁勋对此持不同意见,并对外表示“市场曾一度认为DeepSeek的出现意味着AI对计算资源的需求将大幅减少,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推理模型的出现导致了一种新的扩展定律,即更大的训练数据和模型参数能够增强模型的智能,这需要部署更多的计算资源。”
国内申万宏源、长江证券等研究机构的观点与黄仁勋相同,算力行业长期增长逻辑并未受到挑战,在深度推理阶段,模型对算力需求依然会呈现爆发式上涨。算力产业链各环节将大大受益。
资本开支大增
算力是构建大模型的重要底座,站在长期角度,AI大模型效率提升将通过技术普及化、场景纵深化和算力泛在化三种路径推动大模型的普及与应用落地,从而推动算力需求的增长。
为了满足算力需求,海外云厂商持续加大资本开支。据兴业证券研报,2024年四季度,亚马逊资本开支增长最为显著,其金额为278.34亿美元,同比增长90.80%。同期,微软、谷歌资本开支分别为138.73亿美元、142.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5.13%、29.56%。
国内互联网大厂也在算力方向加大投入,据新华社消息,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2月24日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巴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过去十年总和,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在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记录。
另外,兴业证券、华西证券等研究机构预计,腾讯、华为、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厂商也将在2025年增加在云与AI硬件基础设施方向的资本开支。
作为云服务的重要参与方,国内三大云运营商也加大在算力领域的布局。据银河证券研报,2023年,中国移动各项资本开支合计金额为1803亿元;中国联通2024年上半年资本开支为239亿元,公司持续完善云网边一体化布局,建设上海临港、呼和浩特等万卡智算中心;中国电信2024年上半年资本开支为472亿元,其中,移动网络投资186亿元,产业数字化投资161亿元,并在31个省份部署推理池,智能算力达到21EFLOPS。
为了推动算力产业的发展,国家多个部委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智算产业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2024年1月6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发布《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5年底,全国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等多元化算力加速集聚,国家枢纽节点地区各类新增算力占全国新增算力的60.00%以上,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使用率显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而根据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全国算力规模超过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00%,推动算力结构多元配置,逐步提升智能算力占比,推动智能算力与通用算力协同。
除此之外,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北京、上海、深州、广州、贵州等也向后出台了鼓励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
例如,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智能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算力浦江”智算行动实施方案》,到2025年,上海市新建智算中心国产算力芯片使用占比超过50.00%,国产存储使用占比超过50.00%,智能算力规模将超过30EFLOPS,占比达到总算力的50.00%以上,智算中心先进存储容量占比达到50.00%以上。
算力芯片受益国产替代
AI 算力芯片作为 AI 大模型行业的最重要支撑,也正享受行业高增长红利,在IT大厂扩大资本开支之前,以海光信息为首的国产算力芯片已经最先受益。
海光信心的产品包括海光通用处理器(CPU)和海光协处理器(DCU)。海光 CPU 系列产品兼容 x86 指令集以及国际上主流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海光 DCU 系列产品以 GPGPU 架构为基础,可应用于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商业计算等应用领域。海光信息表示,报告期,海光 CPU 及海光 DCU 系列产品广泛支持了行业构建数据中心和算力平台,促进智能计算与数值计算的深度融合。
除了2024 年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高增长之外,海光信息的合同负债更是从期初的285万元增加至9.03亿元。对此,海光信息表示,主要系收到客户大额预定合同货款,按照合同约定,公司需分批交付,导致期末合同负债增长较多所致。
2025年2月底,另一AI芯片巨头寒武纪发布业绩快报,2024年实现营收10.7亿元到12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50.83%和69.16%,归母净利润为-3.96亿元到-4.84亿元,同比大幅减亏。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85亿元和-7.24亿元。这意味着,公司在四季度实现了盈利,这也是公司自2020年7月上市以来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此前的2025年1月13日,美国政府签订发布相关限制规则,对先进计算集成电路以及现金的封闭式AI模型的出口实施新的管制,该新规于当天生效,并在120天后正式实行。山西证券认为,预计未来若新规落地,将为国产 AI 芯片创造出新的需求市场。目前华为昇腾、海光信息、寒武纪、昆仑芯等国产 AI 芯片第一梯队厂商正加速追赶英伟达,其新一代主力产品未来有望对 H20 形成替代,而在此次新规的刺激下,AI 芯片的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
数据中心厂商受益
数据中心为AI、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载体,对数字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依据应用场景划分,数据中心可以分为通用型、智算型以及超算型数据中心。据国信证券研报,通用型数据中心基于CPU芯片服务器提供算力,主要应用于传统的数据存储、处理和管理任务;智算型数据中心基于GPU、FPGA、ASIC等AI芯片服务器提供算力,主要应用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通过大规模数据训练模型,来实现智能化应用;由超级计算机等高性能计算集群所提供的算力主要应用于尖端科学领域,如行星模拟、基因分析等。
据Statista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投资金额超过4000亿美元,其中,美国、欧洲、中国占比分别为30.00%、24.00%、23.00%。预计到2029年,全球数据中心投资规模有望超过60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8.00%。
另外,据SemiAnalysis数据,2024年至2028年,传统数据中心装机有望维持8.00%的年复合增长率。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行业应用的不断深化,AIDC发展前景将更具潜力,预计全球AIDC新增装机量有望从2024年的7GW增长至2028年的59GW,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3.00%。
从数据来看,数据中心正在从通用型数据中心向“智算中心”演进,智算型数据中心将成为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从事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将从中受益。
在国内数据中心市场,三大运营商凭借其宽带资源方面的优势先发制人,并占据了行业的半壁江山。不过,据慧博投研数据,对于三大运营商而言,IDC主要用以支持其宽带业务,营业收入占比较低。因此,第三方IDC服务商更为市场所关注。
截至目前,国内第三方IDC运营商包括世纪互联、润泽科技、万国数据、世纪互联等企业。
据Choice数据,世纪互联提供托管及相关服务,包括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云服务以及企业虚拟专用网络服务等。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60.13亿元,同比增长9.03%。调整后的EBITDA为17.08亿元,同比增长6.83%,EBITDA率为28.4%。
根据公司三季报给出的指引,世纪互联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约为80.00亿到81.00亿元,同比增长7.90%到9.30%;经调整后的EBITDA为22.80亿到23.00亿元,同比增长16.40%到17.40%。
海通国际研报显示,世纪互联数据中心分布以环京,长三角区域和粤港澳大湾区为主,并辐射西安和成都。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在运营的批发型IDC容量为358兆瓦,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环京地区,占比分别为55.70%、44.30%;在建的批发型IDC容量为297兆瓦,待建的批发型IDC容量为490兆瓦,均位于长三角和环京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世纪互联批发型IDC业务的客户是云计算厂商和互联网厂商,主要针对需要大规模和高功率部署来支持大模型需求的超大规模服务器,如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快手、华为等。零售型IDC业务的客户主要覆盖各垂直行业用户,包括金融服务,IT服务、企业数字化、汽车、虚拟现实及本地服务等。
润泽科技公司主营业务包括IDC业务和AIDC业务,据兴业证券研报显示,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公司已在京津冀·廊坊、长三角·平湖、大湾区·佛山和惠州、成渝经济圈·重庆、甘肃·兰州和海南·儋州全国6大区域建成了7个AIDC智算基础设施集群,合计规划61栋智算中心、约32万架机柜。另外,公司投产机柜数量约7.6万架,成熟数据中心上架率超过90.00%,IDC业务毛利率超过50.00%。
据财报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10亿元,同比增长139.1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94亿元,同比增长33.65%。
2023年,润泽科技牵头在京津冀园区和长三角园区部署了算力模组,成功吸引了众多AI头部客户将核心训练模组部署于公司智算中心,AIDC业务单集群订单规模指数级增长,2024年上半年,润泽科技AIDC收入为20.54亿元,同比增长1147.85%,收入规模成功超过传统IDC业务。另外,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润泽科技固定资产达117.32亿元,在建工程达75.22亿元,AIDC仍在加速建设中。
万国数据是国内及东南亚地区高性能数据中心运营商及服务商,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4.19亿元,同比增长13.78%。其中,中国区收入为76.25亿元,国际业务收入为8.25亿元。
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末,万国数据服务能力总计已达到88.22万平米,承诺使用面积78.57万平米,承诺率为92.70%,可提供服务的面积为64.75万平米,已使用面积48.18万平米,服务利用率74.4%,在建面积23.47万平方米。其中,中国区的总服务面积71.6万平米,承诺使用面积62.68万平米,承诺率为92.10%,已使用面积43.87万平米,服务利用率73.60%。
除了上述公司,奥飞数据、光环新网、宝信软件、云赛智联等公司的IDC与AIDC业务也实现高速发展。
以奥飞数据为例,得益于运营带来的收入增加以及算力相关业务快速增长所致,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15.81亿元,同比增长52.17%,EBITDA为6.03亿元,同比增长38.94%。另外,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在手自营机柜总数超过3.90万个,并在固安、广州南沙、天津武清等地拥有多个在建数据中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