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时代科学文化的思考
作者: 程建兰 常娟[关键词] 新时代 科学文化
作为人类在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科学文化既是科学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于2024年10月28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样的伟大使命之下,培育契合新时代发展的科学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
本研究综合运用资料收集、文献计量、知识图谱分析等方法,对科学文化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概念、特征等开展深入研究,并结合科技工作具体实践,提出新时代培育科学文化的思考和建议。
1 培育新时代科学文化的现实意义
1.1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现实需求
在2021年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表明,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离不开科学文化的滋养[1]。综观近现代以来,意大利(1540—1610 年)—英国(1660—1730 年)—法国(1770—1830 年)—德国(1810—1920 年)—美国(1920 年至今)相继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继而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历程发现,除了经济高速发展、国家体制支持、科技人才聚合、教育兴盛等因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学文化的引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科技强国的形成无不伴随着科学文化变革和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往往源于科学文化理念的创新和引领。”[2]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文化倡导开放合作、协同创新,推动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创新;培养聚合创新型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从社会层面,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尊重科学、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推动了技术向应用的转化。从这历史经验来看,为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努力培育符合新时代需求,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能够引领和支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时代科学文化。
1.2筑牢文化自信,建成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在2024年10月28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提出,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源于科技进步、指导科技发展的科学文化无疑是先进的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最高形态”[6]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分支,新时代科学文化能够引领社会先进方向、提升国家软实力、集聚创新人才,能够体现国家追求先进的上进形象和人民群众的昂扬探索的精神状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呈现,是筑牢文化自信、建成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石。
1.3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载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指明的方向。然而,霸权主义、文化鸿沟、意识形态战争、偏见等导致积极、理性、平和的对话交流变得越来越稀缺。在民粹主义、反智主义在各国抬头的情势下,在文化割裂、误读、舆论战充斥的今天,如何让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传达出去,在科技上、文化上继续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携手各国推进合作创新、共同发展?这就涉及国际传播需要普适的、积极的、能被广泛接受的内容,而新时代科学文化就是一个重要载体,它能以科技为突破口,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现代化形象,促进跨文化的理解与合作,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文化基础。


2 新时代科学文化的概念外延及特性
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毛泽东文化观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相互交融、共同推进的壮丽史诗。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引领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旗帜。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并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科学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得到推动,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1科学文化在新时代的概念外延
关于科学文化的概念,学界有很多研究和理论。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是:科学文化是由科学共同体围绕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制度约束、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是科学技术的精神土壤,是科学技术与创新发展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因素。[7]在这个概念中,科学文化是科学共同体共同遵循的一套价值体系和规范。
本文所探讨的新时代科学文化,指的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被新时代所需要或者说新时代所推崇的一种科学文化,它产生于新时代又服务于新时代,它符合新时代需求又能推动新时代发展,它是从科学共同体群体产生又泛化到社会大众的一种文化。它既是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生活时形成并遵从的一套行为准则、生活态度与工作方式,包含着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准则、科学伦理等,同时这种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准则、科学伦理又通过传播和应用影响到社会大众,从而对大众产生一种引领作用,并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理性探索、严谨求是的社会氛围。
2.2科学文化在新时代的特性
新时代科学文化作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关键构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除了本身应该具备的科学性来说,新时代科学文化还应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2.2.1民族性
新时代科学文化有着深沉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随着近代科学开始传入中国,清代士大夫“师夷长技以制夷”,号召学习科学技术抵御列强欺侮;到五四运动时,陈独秀喊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8]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纷纷成立学会以期救国之道;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带领着科技工作者走上了科研救国、科学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历史征程。“追求民族图存、国富民强,是近代中国科学文化的主色调。这种科学文化特质绵延至今,并已深深熔铸到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的血脉之中。”[9]
2.2.2继承性
新时代科学文化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文化因子的滋养。尽管近代科学并非从中国古代科学孕育而来,科学这个词汇也是西方的舶来品,甚至国内有些学者并不承认中国古代有科学文化,但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璀璨耀眼,甚至在多个领域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沉淀下来的一系列优秀的特质,如天人合一的科学生态观,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观,整体系统理念等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科学家群体,在中医学乃至农业学等领域也依然影响深远。
2.2.3时代性
新时代科学文化脱胎于当今中国的优秀文化。科学文化来于社会文化,与社会文化互相影响,融合了当下团结奋进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情感。新时代科学文化还是吸收了当今中国科学共同体优秀特质的科学文化。它包括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包括通过公开讨论达成的科学伦理等。新时代科学文化还是大众的文化,它有赖于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社会大众在生活中体现出的理性、规范、公平、宽容、批判、创新、协作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内容。
2.2.4人民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始终如一把人民利益、人民意志和人民心声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大价值取向。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新时代科学文化,必然也应该坚持这一人民立场。新时代科学文化,必须坚持科技发展为了人民福祉这一理念,坚定“科技为民”的价值追求,以改善人民生活为科技发展需求之一,坚持使科技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2.5开放性
新时代科学文化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它能够吸纳西方科学文化的优秀特质,比如西方的批判与怀疑精神,包容失败的精神、精密的实证主义等。在与全球的科技交流合作中,不断吸收、吸纳西方科学文化中的优秀特质,将其内化成新时代科学文化的一部分。

3 培育新时代科学文化面临的挑战
3.1传统观念束缚阻碍新时代科学文化培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部分观念阻碍着新时代科学文化培育。“重经验轻实证”思维常见,像民间偏方治病,人们仅凭祖传经验认定有效,不考虑科学验证与安全性,使得大众面对科学问题多靠经验,影响研究精准度。“重权威轻创新”风气仍在。当年爱因斯坦相对论挑战牛顿权威遭质疑,如今学术会上年轻学者面对权威也常不敢大胆表达,创新活力被束缚。传承中华传统科学文化时误解颇多,不少人以为古代无科学文化,忽视《授时历》《九章算术》《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诸多古代科技珍宝,使其当代价值难以释放。同时,部分人受偏见、民族主义干扰,抵触西方科学文化精华,滞缓我国科学文化前行脚步。
3.2培育资源掣肘影响新时代科学文化发展
科学文化培育方面存在科研经费总量有限且分配不均的问题,导致部分基础科学研究资金短缺,限制了科学探索的深度和广度。科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难以满足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文化学习体验的需求。此外,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和水平也有待提高,难以有效展示现代科学技术的魅力,难以激发公众兴趣。科学共同体内部,部分科研人员紧盯短期效益,忽视了科研质量和科学精神的坚守。量化主导的学术评价体系更催生急功近利乃至学术不端行径。此外,大部分科学家还未形成与公众沟通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无法胜任科学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致使公众对科学前沿知识、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科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认识有限,导致误解和恐慌现象时有发生。
3.3融合机制难题不利新时代科学文化深入
学科融合是首要难题。科学学科与人文艺术学科在研究对象、方法及理论体系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学者间交流困难,难以实现深度文化融合。自然科学注重实验数据、定量分析和逻辑推理,而人文艺术学科则侧重于情感表达、审美体验和定性研究。此外,缺乏跨领域合作平台和项目管理机制,导致资源整合和利益协调困难。在新兴交叉学科如生物信息学中,数据共享困难、研究方向不统一等问题频现,影响融合创新效率和质量。数智时代,新技术融入科学文化传播亦面临挑战。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在科普展览中应用生硬,缺乏互动设计,观众体验不佳。同时,海量信息导致优质科学文化内容易被淹没,伪科普内容泛滥,精准传播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