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公费师范生培养: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理路

作者: 胡玉平 陈秀英

[摘 要]公费师范生承载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关照和期冀,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公费师范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公费师范生培养面临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选拔方式单一、学生报考动机功利、生源质量次优、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高校对学生底蕴培养欠缺、管理失于宽松等问题。教育家精神中蕴含了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公费师范生培养,以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培养为根基,以育人智慧和躬耕态度培养为重心,以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贯穿培养全过程,使公费师范生在品德、素养、人格上全面发展,为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公费师范生;教育家精神;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5)02-0102-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2.014

202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自教育部2007年实施国家免费师范生计划(2018年改为“公费师范生”,下文为避免混淆,统一称为“公费师范生”)以来对这一政策进行的第三次重大调整。《办法》明确指出,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吸引优秀人才从教”,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提出的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落实,也指明了公费师范生今后的培养方向。公费师范生政策实施的十余年来,6所部属师范大学累计培养公费师范生15万人,毕业生履约任教率超过90%,其中约90%在中西部任教[1],全国已有28个省份实施地方公费师范生教育,每年有4万多名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中小学任教[2],为补充基础教育师资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薄弱地区中小学师资作出了巨大贡献。各地在公费师范生的培养上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本次出台的《办法》,对进一步提高公费师范生培养质量、促进职后发展等均提出了明确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对政府调整公费师范生培养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如何将教育家精神落实到公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政府和高校结合实际进行探索。本研究将从公费师范生政策实施以来出现的主要问题入手,探讨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公费师范生培养的路径,为提高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一、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公费师范生培养的价值意蕴

(一)明确公费师范生培养目标:未来教育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文化传统,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涌现出无数伟大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以崇高的道德品质、深厚的教育情怀、精湛的教育艺术培育出一代代民族精英。当代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亟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范生公费培养是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一政策,可以吸引和选拔有志从教的优秀学子,集中优质资源加以培养,使他们未来成为优秀教师乃至教育家,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

对广大普通教师来说,达到教育家的层次并不容易,为成为教育家而努力则是应然之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对立志从教的青年人来说,成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就是汲取伟大教育家的精神力量。顾明远先生提出,不要把教育家看得太神秘,其实,热爱教育事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的,就可以称之为教育家[3]。公费师范生有乐教之情、适教之资,国家提供经济资助,高校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当前生活和未来工作均无后顾之忧,应努力学习,将个人理想抱负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为成为未来教育家打下牢固根基。

(二)确立公费师范生培养精神支柱:教育家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力量是国家、民族和个人发展的动力之源。2021年党中央发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科学家精神等46种精神。正是在这些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一代代共产党人克服千难万险,于危急存亡之际拯救民族于水火,在一穷二白中建设强大的新中国。对个人来说,精神境界决定了其格局、思维层次和发展方向,一个具有强大精神的人,才能有强大且持续的内在动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和诱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补充,也是对我国一千多万教师的希冀和要求,是广大教师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

公费师范生要从普通学生成长为优秀教师乃至教育家,必定会经历一段漫长且艰苦的成长之路,大学阶段要为他们未来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只有这样,当他们日后独立面对真实教育中来自学生和家长、工作和生活、家庭和社会、内在和外界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才能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克服困难不断进取。著名教育家如陶行知、蔡元培、于漪、斯霞等,正是在这种精神支撑下,才能不改初心,将毕生精力和智慧献给国家教育事业。

(三)确定公费师范生培养行动指南:六维并举

从2007年首个公费师范生政策出台至今,国家一直没有对公费师范生培养规格提出明确要求,仅在2018年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中给出了“四有”好教师的培养目标。2021年教育部出台的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中将教师职业能力细分为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等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该指标体系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对全体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优秀教师或未来教育家,应在普通师范生的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有学者基于已有文献,采用元分析方法构建了包含6个核心特质的教育家型教师素养模型,包括立德树人的使命、深厚的教育情怀、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改革与创新、丰富的教育实践、专业知识和能力等[4],该模型概括了教育家型教师的主要特征,但偏重教育实践、教育创新的过程和结果,更适合作为评选教育家的标准,不适用于指导尚处于职前学习阶段的师范生培养。还有学者认为新时代中国教师应具备七大素养,以育人素养为核心,还包括学科素养、教学素养、学习素养、数智素养、文理素养、发展素养等[5],这一观点偏重于教师能力素质,对师德和人格养成重视不足。

要实现公费师范生未来教育家的培养目标,必须明确教育家应具备什么特质,并以此确定科学的公费师范生素养指标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从6个维度解析了教育家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等,明确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指出了新时期教师队伍的建设方向,可作为公费师范生培养的行动指南,在课程体系设计和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二、公费师范生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招录之困:选拔方式单一,学生报考功利

对于公费师范生的选拔和录取,在2007年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中表述为“择优选拔热爱教育事业,有志于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在2018年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中细化为“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倾向和从教潜质,择优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加入公费师范生队伍”。显然,政策初衷是希望选拔出有热爱教育之情、兼具从教之资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进入公费师范生队伍,冀望他们未来能够长期乃至终身从教。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本地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政策时,沿袭了教育部的这一说法。因此,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公费师范生招生,均实行提前批次录取,给有志报考的优秀学生更多机会,但从十余年的实施情况看,这一目标并未完全实现。

首先,从选拔方式看,依据高考分数择优录取仍是主要甚至是唯一方式。不管是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除将招录纳入提前批次外,并没有对考生的从教素质进行面试或其他考核。高校根据招生计划和报名情况按分数录取,入学后签署三方或四方协议,整个培养过程中除非学生主动申请退出,或因各种原因无法正常毕业,才可能退出培养。政策允许在校非公费师范生择优转为公费师范生,但一般是在录取人数未达足额时,由于多数高校录取人数不足时会降分录取,不足额情况较少,即便仍不足额,也多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缩减名额,而不是待学生入学后二次选拔。因此,不管是国家公费师范生还是地方公费师范生,除了能把学生主动报考视为热爱教育的唯一指标外,缺乏其他从教素养考核环节。其次,从学生报考动机看,大部分学生是出于就业保障或追求职业稳定等功利心理。对6所部属师大在校及已毕业公费师范生的大样本调查发现,学生报考动机排在第一位的是“就业有保障”,其后依次为“基于高考分数的最优选择”“有强烈的从教意愿”“家庭经济原因”[6]。地方公费师范生的报考动机与此相似,排在前4位的报考动机分别为“就业有保障”“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教师职业稳定”和“喜欢教师职业”[7]。显然,因喜欢从事教育工作而报考的只能排在第三或第四位,受公费师范生就业政策吸引而报考的占比最高。

以上问题长期存在,之所以难以解决,是由于教育管理部门与学生和家长、高校多方基于自身利益考量相互博弈的结果。

首先,国家出台师范生公费培养政策目标,是希望通过“两免一补”“定编定岗”(即免学费和住宿费,补助生活费,毕业后保证有岗位和编制)的方式吸引优质生源,这种求学、就业双保障的方式,虽能吸引有志从教的学生,但对于想回避就业压力、追求稳定就业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有吸引力。即使从教兴趣不浓,甚至讨厌教师职业的人,也可能主动或被动地报考公费师范生,而那些真正热爱教育,愿意将来从事教师职业,且无经济压力的优秀学生,更有可能报考非公费师范生,以便毕业时无协议约束,有更大的择业自由度。因此,以利益为切入点的公费师范生政策与学生和家长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生存理性相博弈,难以获得预期的理想结果。其次,尽管以高考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饱受诟病,但这是迄今为止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从得知高考成绩到填报志愿和录取,全过程仅一个多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高校增加教师素养考核环节,公平和质量都难以保证。如果学生入校后进行二次考核,一旦不合格就要重新调整培养计划,将打乱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在经费拨付、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上的既定工作安排。此外,学生入学时只有十八九岁,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如果高校在培养过程中能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即使入校时他们尚不乐教适教,毕业时也可能具有优秀教师潜质。因此,尽管目前选拔方式存在明显缺陷,但迄今尚无更佳替代方案。

(二)培养之困:底蕴培育不足,管理失于宽松

教育部高度重视公费师范生的培养。2007年对公费师范生培养过程提出了具体要求,如精心制订教育培养方案、安排名师授课、建立培养导师制度、到中小学实习半年等。2012年进一步规定教育类课程授课教师中要有不少于20%的优秀中小学教师。2018年规定实行“双导师”制度,构建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与高校共同培养公费师范生的机制等。承担公费师范生培养任务的高校,均为全国或地方师范院校中的佼佼者,对公费师范生培养高度重视,不管是教学还是管理,都力求提供最好条件、最优资源,但从培养过程和效果看,与预期目标仍存在明显差距。首先,重技能培养,轻底蕴培育。部属师范大学最早承担公费师范生培养任务,他们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名师导航计划——免费师范生与名师面对面”系列讲座、华东师范大学的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以及东北师范大学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培养工程”等。各地方高校也依据自身优势采取了一些创新举措,如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实习”等。总体来看,这些措施主要针对的是我国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重点加强教学实践类课程和学时的比例,重视三笔字、普通话、多媒体技术、教学组织和教学设计等,但对学生未来持续发展所需的文化底蕴、教育情怀、批判性思维、反思意识等深层次的素养培育重视不足。其次,“厚爱”有余,“严管”不足。由于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点支持,公费师范生从入校起就受到特殊照顾,如选配辅导员或班主任、任课教师时安排精兵强将,在各种教学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优先安排教室、实验室、训练室,开展小班化授课,请教授、博士、名师、名校长担任专业导师或实践导师,等等。学校努力为公费师范生创造最佳学习生活环境,但对其学习或专业考核却没有相匹配的高标准、严要求,公费师范生只要和其他学生一样按部就班地学习和考试,就可以顺利毕业,高校还可能因为顾虑其学习成绩不好影响就业而在学业考核上放松要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