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区赋能的宜昌科学教育探索

作者: 李德强

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科学)

中共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

2024年1月,教育部公布首批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名单,宜昌市名列其中。如何基于现状和未来发展要求,构建科学教育发展的体系,全域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是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命题。宜昌以“生动课堂”为核,系统研究其定位、标准及其实施,突出价值驱动、内容联动、思维触动、学习主动,充分挖掘校内外多种资源,鼓励科学教育进场馆、进田园、进企业,让课堂真正根植于实践。作为配套保障,着力探索从教师、教学、评价、资源几方面入手赋能。

教师赋力机制。市级层面成立中小学科学相关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突破区域屏障,建立由市教研员、县(市区)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科学类“1+1+N”学科研究中心小组;在三年时间内,设立30个科学类“名师工作室”;鼓励科学教师自主形成专注于科学教育教学研究的自组织。同时,从培训、课题研究方面给出倾斜政策。设置科学教师培训专项,打破学段学科限制,对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数学等学科教研员进行跨学科、跨学段培训,探索在学科内上一学段优秀教师对下一学段全体教师的培训方式。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设立科学类申报专项,加大对科学教师立项的扶持力度,让科学教师在课程开发、教学方式方法、评价等多个方面有更大的研究空间。

教学赋新机制。以“素养导向,上好每一节课”为指导思想,市级层面推出“生动课堂”建设方案,研究制订课堂教学的评价基本标准,通过“骨干力量示范上,书记校长带头上,全员教师改中上”等多种形式,使课堂的变革转向常态。一是设立100所科学教育实验先行校,针对科学教学中的理念、方式方法、内容结构、辅助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先行先试,提出具有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做法。二是学校或教联体成立独立的科学教研组织,形成日常研修制度。三是开展城乡科学教育共振活动,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科学社团等方面,设立科学教育共建项目,开展长期共建活动。

评价赋权机制。市级层面成立科学素养评价专家小组,针对重笔试轻操作、重终点轻起点、重重复轻创造等诸多弊端,增强评价力量,完善符合地方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2022年,全面启动了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七年级起点质量监测,通过回溯分析小学科学学业质量情况,以及三年跟踪,与中考数据合并分析初中阶段科学类学业质量发展情况,形成课堂教学改进建议并总结改革的经验。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通过访问和问卷,全面了解他们对科学教育的认识及其建议。2024年,首次开展小学生科学实践素养抽测,由市教科院统筹,组成测评项目研制小组,侧重考查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依据现场观察进行实验数据分析作出判断的能力。测评所需器材由市里统一提供,测评人员由市里统一安排,确保了测评工作的有序、有效。同时,持续改进中考实验操作评价,强化与日常教学的融合发展。

资源赋职机制。市教育局牵头,探索教科研、装备、督导等业务部门及相关高校、园所、场馆、企业等分工合作、协调支持科学教育的运行体系。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小学段12个教学班及以下学校至少有1个标准实验室,每增加12个教学班至少增加1个标准实验室的要求,统筹资源,配备到位,明确将实验员的配备及其工作量计算纳入管理范围。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建设校内种植养殖实验园地,建立校外科学教学实践活动基地,大力开展科普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