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评价提升区域科学教育质量

作者: 郑晓燕

改进评价提升区域科学教育质量0

教育质量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作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宜昌市从2014年起探索科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经过十年的发展,在科学教育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有力发挥了评价“指挥棒”的作用,促进了全市科学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为2024年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聚焦素养评价,推动科学课程学段衔接

宜昌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素养立意,科学命制试题,从全学段的视角来观测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和发展。

1.成立本土评价专家团队

市教科院下设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测中心,引入数学博士1名,心理学硕士1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1名,专职从事教育评价研究与管理工作。2017年起,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建立了一支涵盖科学教研员、优秀科学教师和数据分析专家的本土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团队。通过定期开展命审题专业能力培训,承担全市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的研发和质量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工作,打造了一支科学教育理念先进、学科专业素养高、命审题能力强的专家团队,实现了区域科学教育质量评价的自主化实施。

2.形成常态区域监测机制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全市不断优化迭代监测体系和流程,已形成比较稳定、有效的科学教育质量监测机制。面向全市七年级学生开展的全样本科学素养监测,3年为一个监测周期,每年9月举行,以小学高年段学习内容为主,依据课程标准,参考OECO/PISA科学素养的测评框架进行工具的研制。监测基于个人、本土、国家、全球等背景,分别从日常生活、人与自然、科学和技术前沿等方面设置真实情境,比较全面、客观地考查全市七年级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3.挖掘数据促进学段衔接

打通七年级起点科学素养监测、中考、高考等关键节点教育质量评价数据,立足数据诊断各学段科学教育的起点、终点状况,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把握和改进科学教育质量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全市科学教育小初高贯通发展。通过七年级起点科学素养监测数据,可把握区域和学校小学阶段科学教育质量水平和初中阶段起始质量状况;通过比对七年级起点科学素养监测和中考理化生等学科数据,可推断区域和学校初中阶段科学教育质量增值情况;通过比对中考、高考理化生数据,可推断高中学校科学教育质量的增值情况。

二、探索实践测评,引领科学“生动课堂”改革

宜昌聚焦科学课堂实践不足短板,改进科学课堂评价标准,激励教师带领学生“玩转”科学,促进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升科学核心素养。

1.测评学生科学实践水平

进一步强化科学实验探究教学,引导学生在科学课堂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2024年6月,全市组织首次小学生科学实践素养抽测。抽测样本校25所,以市级科学教育先行校为主,范围覆盖全市14个县(市区),涉及学生1000人,抽测内容包括动手实践操作、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等。为做好抽测,全市组织专家团队,历时半年遴选实验项目,选配实验器材,打磨现场评分细则,确保测评的顺利实施。通过对本次抽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全市科学教育实验教学仍然比较薄弱,为后续课堂教学改进提出针对性建议。

2.研制科学“生动课堂”标准

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素养,课堂是主阵地。全市以打造“生动课堂”为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追求生机勃勃、鲜活灵动的课堂样态,强调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动”起来。“生动课堂”主张以“动”展现灵气与活力,具有“四动”特征和“八有”要求。“四动”特征指价值驱动、内容联动、思维触动、学习主动的基本特征,“八有”要求指目标有“四见”、内容有联动、讲授有时限、教学有情境、眼中有学生、师生有互动、思维有深度、赋能有数字化。基于“四动”特征和“八有”要求,全市科学教育各学科细化了12条具体的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3.组织教师科学实验晚会

提升学生科学实践素养,教师是关键。为激发科学教师探究实验教学热情,分享实验教学经验,提升实验操作水平,2023年11月,全市举办了首次教师科学实验晚会。科学实验晚会以“创新·体验·分享”为主题,科学教师带上自制的各种实验教具走上舞台,通过“节目+表演”的形式,上演了一场“科学+艺术”的奇妙反应,为学生带来别样生动的科学课。

三、实施综合评估,激活科学教育资源育人价值

充分用好校外科学教育资源是开好科学课程的重要途径。宜昌以评价为牵引,统筹各部门、各行业及相关人员,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1.科普研学整合课堂内外

为有效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全市将科普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纳入学生研学旅行课程,以科技馆、博物馆、规划馆、科普研学基地、大学实验室等为主,通过大国重器一线行、重点企业一线行、乡村田园一线行、场馆体验一线行等活动,打造一批以学生科学体验、科学实践为主的科学教育实践基地。近年来,全市围绕三峡大坝研学基地、三峡大数据产业园研学基地等市域及周边科普研学基地,共开发科普研学线路45条,挖掘不同学段科普课程28个,市内外受众学生每年达30万人次。

2.四方评估规范科普研学

为提升科普研学品质,全市以评价为杠杆,构建科普研学四方评估体系,将科普基地、旅行社、学校、学生/家长四个方面的研学主体纳入评估体系。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牵头,开发全市研学实践平台管理系统,实现科普基地、旅行社、学校、学生/家长在线互评。在线四方评估系统简单、易操作,上线三年多以来,通过对大数据的积累和挖掘,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市科普研学的课程、导师、环境、安全、费用等进行指导和规范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小结

评价是教育的“牛鼻子”,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宜昌坚持握好评价“指挥棒”,追求科学教育“教—学—评”一致性发展,倒逼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努力培养具有好奇心、探求欲、实践力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