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视角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王青山

当前,中小学如何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推进心理健康专项行动落实已成为学校管理和实践的重大课题。笔者从不同视角分析和审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期引发基础教育管理者更多的思考。

一、指导纲要的视角

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再次印发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三份文件系统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及实施路径,强调分学段设置教育内容,重点涵盖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等方面。文件要求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开设专题教育,以活动为主,灵活运用团体辅导、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及心理保健常识。

《指导纲要》参照国家课程标准搭建整体框架,明确了课程性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途径方法及组织实施要点,也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编写要求,列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型。但与课程标准相比,其存在教学目标表述不够精准、教学目标达成指标性表述缺失等问题,致使教育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难以准确评判教学成效。

二、课程标准的视角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融合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由“自我认识”到“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以四个学习阶段呈现学段目标,分别是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在四个学段的法治观念中体现遵守规则、学会交往的素养目标;在健全人格中体现珍爱生命、认识自我、表达情绪、调适情绪、改善关系、学会倾听等素养目标。在课程内容上设置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习主题,并按学段明确提出了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把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列入法治教育要求。在健全人格的核心素养培育中,分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友爱互助等四大板块进行培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能力。课程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方面:健康的生活态度、友爱互助同理心、积极的心理品质、坚强的意志品质、协调处理关系的能力。

以情绪板块为例,小学低年级段学习内容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要求学生能够控制消极情绪。小学中年级段要求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学会化解消极情绪,初步学会调控情绪和与人沟通的方法。初中阶段要求学会情绪调控,能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具备迎接挑战的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融合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重视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课程目标的健康行为中包含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四个维度。在课程内容中,健康教育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领域,并按四个水平目标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

以情绪板块为例,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具体目标: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积极应对挫折和失败,保持良好的心态,主动同他人交流与合作。在水平目标方面,学生应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遭受挫折和失败时要情绪稳定,不断提升自身情绪调控能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课程内容要求中,目标设定逐步递进:一是学生知道积极情绪有益健康,能够识别、表达自身情绪,能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展现出积极的情绪状态;二是学生需掌握一些情绪调控方法,以及具备调控情绪的意识;三是学生要熟练掌握并运用一些情绪调控方法,始终保持情绪稳定;四是学生要理解体育运动对促进大脑健康、调控情绪、释放压力、预防焦虑和抑郁的作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释放压力、缓解焦虑的有效方法。

(三)省级课程标准的编写

目前,国家尚未制定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多数省份也未制定或出台相关标准。不过,部分省份率先进行了尝试与探索。例如,2019年9月,由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编写的《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试用稿)》,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正式发布。2022年3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完成修订重审,正式出版。

三、教材与读本编写的视角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设置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课程。其中明确指出,地方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确定开发主体。《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编写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读本,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突出德育实效,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省级教育部门应制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并建立审议评估和质量监测制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地方课程,其管理主体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课程要求均应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文件仅对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读本的编写进行了强调。在现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领域,使用较为广泛的有江苏版的《心理健康》、俞国良教授主编的覆盖一至九年级的《心理健康》等。2021年,陕西省审定了两本学生素质教育读本,分别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版)》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版)》。

四、心育与五育融合的视角

《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把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行动计划》指出,中小学校要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

2024年2月21日,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强调,要写好新时代新征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篇大文章。会议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六个方面工作,具体指向为紧扣“六个心”,确保“六个新”,这无疑是“心理健康行动”的纲领指南。会议还指出,要围绕课程“中心”,构建“新格局”,注重把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理念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们要牢固树立并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遵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大力推进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通过多维度举措,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课程实施与落地的视角

《专项行动计划》明确了八方面工作任务,分别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建强心理人才队伍、支持心理健康科研、优化社会心理服务、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将这些工作任务进一步分解细化,可形成六大行动: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行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推进行动、心理预警干预体系建设行动、心理人才队伍强师培优行动、社会心理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营造健康成长环境行动。其中,要求义务教育学校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落实好国家课程教材中相关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要依据大中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树立自助和求助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理性面对困难与挫折,从而增强心理健康素质。

综上所述,当前部分省份已深入调研并正式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这些方案紧密贴合学校实际需求,为学校夯实了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根基,助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稳步实施,全方位赋能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教学研究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