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 提高德育实效

作者: 王鑫

朱熹曰:“立人之本,在乎教育;教育之道,本在立德。”教育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树人,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品德修养,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贯彻和落实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如何探索更为实效的德育工作途径,是学校管理者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德育“挑战”不容小觑

一是教育内卷导致的重“智”轻“德”。近年来,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内卷”已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词汇,且学生学习“内卷”日趋低龄化,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判断标准,使得学习成绩被置于首位,被视为超越一切的因素。

二是网络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接收的信息也更加繁杂,这些信息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三是德育的灵活性不足。在一些地方,说教式教育仍然是德育的主要形式,这种教育模式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忽视了受教育主体的主动参与,导致德育效果不佳。

四是德育合力不足。学生在学校接受有限的正面引导,而在学校以外,却常常需要应对许多不利于健康成长的因素。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往往被负面的影响所占据。

由此可见,学校德育工作“高消耗,低效益”的问题已经凸显。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主体性德育的重要作用

主体性德育的基本含义是承认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培养人成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的一种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内驱力”这一词常用于学习方面,我们常说要善于在学习上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同样,当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学生为主体时,学生就能更加自觉地去思考、去参与,从而不断增强道德成长的内驱力。

(二)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己

学生在参与主体性德育活动的过程中,会对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有清晰认识。而正确认识自我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评价自己、理解他人,更好地适应环境。

(三)增强学生自律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当学生的好习惯得到鼓励后,他们善模仿的天性就会促使他们“择善而从”,而那些“不善者”也会自觉改正,从而不断增强自律意识。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并将其视为德育工作的核心主体,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团队精神,提升交往能力。这一做法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还能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激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为塑造完善人格和品质奠定坚实基础。

三、主体性德育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情境化的环境,赋能德育工作

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是深远的。鉴于此,强化校园环境的物化建设及软环境培育,营造一个利于主体性德育有效实施的环境氛围,确保学生在“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环境中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校园文化作为日常德育工作的基石,其蕴含的创新元素与审美元素,无一不对环境中的每位成员产生着影响。具体而生动的教育情境,能够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深刻体验与心灵感悟中受到熏陶与感染,进而促进其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这种校园文化,以“儿童—知识—社会”的三维结构为核心,既顺应了少年儿童的天性,又将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紧密结合,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感。例如,“交通安全情境区”“国学文化长廊情境区”以及“‘阳光书吧情境区”等,均是我们根据儿童认知规律所设计的具体情境,它们以学生为中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与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文化建设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首先,班级文化的各项制度需经过精心设计,并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布置。其次,班级文化应紧密贴合班级实际情况,既要彰显个性特色,又要让每位成员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温暖。最后,在开展的各类活动中,我们应重视氛围的营造与仪式感的强化。如此,班级的团队凝聚力与集体荣誉感,将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得到显著提升。

(二)关注细节,重视习惯教育

学生的行为习惯丰富多样,其养成过程虽看似琐碎,实则这些细节不仅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日常表现,更是将德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的重要体现。

课堂行为、日常礼仪、遵守规则、爱护公物等都是日常德育工作的关键点。这些内容不应仅仅停留于制度层面,而应通过创设特定氛围与渠道,尊重个体差异,倡导包容精神,定期举办习惯养成活动,并树立正面典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体验,从而将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内在的“自律”。同时,学校要与家长紧密合作,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以此培养其尊重长辈、心怀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注重细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脉络。正如培根所言:“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个体自幼便应通过全面的教育来塑造良好习惯。显然,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其重要性贯穿于人的一生,让人在各个成长阶段都能受益无穷。

(三)开展多彩活动,挖掘德育内驱力

德育的实质是学生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自身的感受与体验中先“内化于心”,随后通过思考、消化、吸收再“外化于行”,最终形成优良品质的过程。采用“以生活为素材,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特征,以人性为根本”的德育方式,能够赋予学生更广泛的知识与能力。

衡量德育活动成效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的广泛程度。校园内篮球、足球、跳绳、武术、象棋、围棋、陶艺、绘画、书法等专项活动的开展,为拥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搭建了展现自我的平台。“校园艺术展演”“中华经典文化朗诵比赛”“红歌大赛”“花样跳绳比赛”“校园足球赛”“科技制作展览”以及“保护环境讲演”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有机会展示才艺,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体验感的核心在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养老院,学生面对面与老人交流,深刻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组织学生参观八路军120师抗日誓师基地,让他们亲身感受老一辈革命者的艰苦卓绝与英勇抗争精神;探访石川河湿地,使学生学会亲近自然,了解地域生物的多样性;进入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接受劳动教育。此外,实践活动不仅限于“走出去”,还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与学生互动交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启另一扇窗。在这些实践中,学生深切体验到了道德的力量,加深了对道德理念的理解与认同。

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环境,我们积极探寻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与增长点,致力于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接触到的消极现象,增强他们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

(四)丰富德育课程,绘就成长底色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鉴于此,我们亟须丰富德育课程内容,营造一个愉快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在此环境中求真知、尚美德、向善行、明事理,从而塑造他们美好的品格。

每个学科都应依据自身的特点,切实落实德育目标。在课程评价标准中,我们要将素养目标的达成作为评判一节优质课程的重要标准之一。此外,在课程中融入德育应富有创新性,需创设符合课程特性及学生年龄阶段的具体情境。例如,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而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参与和感知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品德教育。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接受德育、内化道德观念的基础。为此,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涵盖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情绪小达人”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鼓励学生分享情绪管理经验,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一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还深化了他们对德育理念的理解与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法治教育是德育的延伸和拓展,因为具备良好道德观念的人更有可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成为合格公民。学校聘请了法治副校长,并增设了法治教育课程。通过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同时,开展法律知识问答,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遵法守法的自觉性。

在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因此,我们要倾力打造一支热爱学生、业务精湛的班主任队伍,让班主任成为富有教育智慧的“大先生”。

总之,德育不应被视为一门过于严肃的学科,学生品德的形成也不应仅仅依赖于传统的讲授方式。我们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创设富有趣味性、体验感强、贴近生活的德育,这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华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