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高考作文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

作者: 高艳霞

思辨是新课改背景下议论文的最主要特征,思辨能力是写好一篇议论文的核心能力,它决定了学生能否站在更好的角度和更高的层面对问题进行全面、理性、客观的分析。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列为单独的学习任务群,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可见思辨能力对高中学生的重要性,而其中的“思辨性表达”就是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应具有思辨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辨能力,笔者结合高考作文谈一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思维走向理性分析,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

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乏思维的深度,即思考的深入性。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主观臆断,凭个人感觉断然下结论,浅尝辄止,所写文章的立意仅停留在“是什么”上,而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也不去挖掘根本原因,导致作文立意肤浅,缺少理性分析,思辨性不强。思辨类作文在审题立意时,必须经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解读过程,并要冷静思考,这样才能切中问题的本质,挖掘话题本身存在的思想内涵及社会内涵,进而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警醒。

二、由此及彼联系现实,从单一角度走向辩证分析,拓展作文思辨的广泛性

在议论文写作时,思辨能力更为侧重的是议论和说理,需要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对问题加以分析,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一类型的材料,更不能只抓住事物的一方面进行片面分析,要由此及彼多方面展开联想,拓展思维的广度,扩大材料的辐射面,即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和任务出发,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深入思考,全面把握,找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并且要一分为二地进行辩证分析和合理论证。

三、由果溯因逐层深入,从扁平论证走向逻辑分析,提高作文思辨的逻辑性

事物的发展必然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一种观点的形成也必须有一定的依据。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就不能只看重“结果”,如果只抓住“结果”会导致观点偏激和片面,说理论证扁平化,缺少深度和逻辑。因此,要求学生学会分析事物因果对应的发展规律,能够以果溯因进行探究,学会逐层递进分析其内部的逻辑关系,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和内涵,并在议论文写作中做到条分缕析,论证严密,逻辑性强。下面,笔者以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审题时首先要分析材料所给情境的思维逻辑:为什么贾宝玉题的“沁芳”二字获得贾政认可?根据材料分析可以得出:取“翼然”二字为“直接移用”;取“泻玉”二字是“借鉴化用”;贾宝玉取“沁芳”是 “根据情境独创”。再深入思考分析:为什么人们不喜欢“直接移用”,而喜欢“借鉴化用”,更欣赏“独创”呢?原因是“直接移用”是对前人的学习和模仿;“借鉴化用”是在对前人的模仿基础之上的再创造;“情境独创”是对前人的超越,并能与当下实际情境较完美地契合。考生通过比较“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这三种方式,由果溯因深入思考后进行分析选择,再结合切身体验和生活实际,才能有感可发,确定最佳立意。

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之外,还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因为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思辨能力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一篇好的议论文必然会体现出一定的思辨意识。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单一化、扁平化、感性化的思维方式,学会辩证的、逻辑的、理性的思辨,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广泛性、逻辑性等。唯有如此,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才能与时代融合,写出有血有肉、有情有理且更具思想价值和生命力的优质文章。

作者单位  陕西省延安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