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 孙祝玲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幼儿时期无疑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幼儿教育,不仅能够引导幼儿逐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助力幼儿综合素养的全面进阶。本文对如何在幼儿教育中高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研究,以期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加强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只停留在“放假”及“享用特定食物”较为浅显的层面,对于节日背后的动人故事、深厚情感,以及丰富文化内涵未能深入感知与理解。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尝试从传统节日入手,以其作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基于传统节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绘本、动画片等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例如,在清明节来临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幼儿播放介绍清明习俗的动画片,或播放节奏欢快、富有教育意义的儿歌视频,让幼儿直观地感受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在春节临近时,可以带领幼儿一同阅读与春节相关的绘本,让幼儿在温馨愉悦的阅读氛围中自主探究春节的各种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幼儿播放与春节有关的精彩视频,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春节的热闹氛围与文化魅力,进一步提升幼儿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认知与感悟。

二、加强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

在大力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背景下,笔者提出“提升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的策略,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营造美术课堂氛围。在班级布置活动中,教师可提前彩印灯笼、风筝、中国结、京剧脸谱等极具中国特色的图片,然后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裁剪和粘贴,共同布置教室。此外,教师也可为幼儿提供绘有穿着民族服饰的各民族卡通人物的图片。将美术元素融入其中,这样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还能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二是带领幼儿制作传统艺术小作品。幼儿虽自主绘画能力不足,但在涂色方面却有着相当高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提前为幼儿准备一些未涂色的传统民族服饰图片及传统建筑图片等,让幼儿涂色。

三、根据幼儿特点在游戏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已成为一种常态,要实现幼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在日常游戏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组织幼儿玩民间游戏,如跳房子、编花篮、丢手绢、跳橡皮筋等,以此激发幼儿玩游戏的兴趣和主动性,锻炼幼儿的身体、活跃幼儿的情绪,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组织幼儿表演民间故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提前选取一些民间小故事,为幼儿详细讲解后,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分配和故事表演。例如,让幼儿表演“孔融让梨”这个民间小故事。在幼儿表演前,教师可以为各个小组准备与故事场景、角色相匹配的道具。通过表演民间故事,幼儿能够深切地领悟谦让这一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也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熏陶。

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古文、古诗、词语、民族音乐、国画、书法等多个艺术领域,也包含仁、义、礼、智、信、忠、孝、勇等民族精神。为了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广度,教师可以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一方面,围绕其开展主题活动。针对小班幼儿,教师可以围绕“尊老爱幼,感恩家人”这一传统美德开展主题活动。如让幼儿“说说爸爸妈妈的工作”“讲讲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分享自己和长辈的相处日常”,或“制作感恩贺卡”等活动。这样一来,幼儿在联系实际生活和倾听他人故事的过程中,就能充分感受家人给予的关爱,进而学会感恩父母等长辈。针对中班幼儿,教师可以开展时令主题活动。如在立夏时,开展趣味十足的“撞蛋”活动,让幼儿记住立夏这个传统时令及撞蛋这一传统习俗。针对大班幼儿,教师也可以开展节日主题活动。如在立冬时,教师提前准备好包饺子的食材,让幼儿包饺子,从中了解立冬这个传统节日及立冬吃饺子的习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样,主题活动也形式各异。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实践并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绽放独特魅力。

总之,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是一项至关重要且极具深远意义的课题。教师应积极提升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深度,增强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定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第二幼儿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