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度阅读视角谈回忆性散文教学
作者: 王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回忆性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了一席之地。这类散文不仅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类作品,教师需要从深度阅读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剖析结构特征、挖掘文本内涵、联系生活经历、拓展阅读视野。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回忆性散文,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一、剖析结构特征,理清回忆性散文脉络的深远
回忆性散文的结构往往呈现出一种时空交错的特征,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种结构不仅使得散文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也赋予了作品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视野。因此,在阅读回忆性散文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其结构特征,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以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这篇散文以其独特的结构吸引了无数读者。文章开篇即以“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这一简洁而富有吸引力的叙述,巧妙地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童真与奇幻色彩的世界。随后,鲁迅先生运用其细腻入微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百草园内的种种景致,诸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以及高大的皂荚树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纯真与自然的魅力。然而,随着文章情节的逐步推进,鲁迅先生的笔触突然一转,将读者的视线从充满生机的百草园引领至截然不同的三味书屋,从而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学习生活篇章。这种时空交织、对比鲜明的叙述手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与层次,也让读者在对比阅读中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在不同生活阶段的心境变化。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解,揭示文章中的这一独特叙述手法,鼓励学生通过绘制时间线、构建思维导图等多元化的认知工具,自主梳理文章中的关键事件与转折点。这一教学策略不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信息整合能力,还让他们在对比分析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心境的微妙变化。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领略鲁迅先生的深邃思想与独特文风,在思维层面实现质的飞跃,实现文学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双重提升。
二、挖掘文本内涵,把握回忆性散文情感的深度
回忆性散文的情感深度是其魅力所在。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过去的情感与当下的感悟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更反映了其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因此,在阅读回忆性散文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把握作品的情感深度。
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这篇散文以其深情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文章通过描述作者与父亲在车站分别的情景,展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其中,父亲为作者买橘子的细节描写尤为感人。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父亲蹒跚过铁道、爬上月台的艰难动作,以及他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让读者仿佛看到了那个充满父爱的瞬间。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对亲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作者和父亲的角色,通过对话和动作表演来还原文章中的场景,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深入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内涵,感受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不仅激活了课堂氛围,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了父子间那份深沉而质朴的情感。在细腻的动作表演与真挚的对话交流中,学生深刻领悟了文章中蕴含的亲情力量,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深思。这种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联系生活经历,体验回忆性散文意蕴的深厚
回忆性散文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过去的生活片段与当下的情感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意蕴。这种体验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更反映了其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因此,在教学回忆性散文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作品的深厚意蕴。
以冰心的《小橘灯》为例,这篇散文以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和真挚深切的情感流露,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百态的敏锐洞察与深刻感悟。文章通过细腻描绘作者与一个小女孩在抗战烽火中的偶遇与别离,生动地展现了人性中的温情与关爱,传递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精心勾勒出小女孩那双灵巧的手与专注的神情,以及那盏在暗夜中摇曳生辉的小橘灯,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希望与勇气的温馨空间。这种情感表达不仅彰显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深切关怀与由衷敬佩,也映射出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与乐观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深入探索人际交往中的情感纽带与相处之道。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朋友乃至陌生人的相处经历,探讨这些经历对个体成长与情感世界的影响。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得以在文本与生活的交汇点上,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蕴含的情感内涵,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那份温暖而真挚的关爱。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享个人经历的方式,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促进了他们对文章情感层面的深入理解与感悟。教师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细节剖析、情感探讨等,有效地避免了单一枯燥的讲解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阅读视野,提升回忆性散文鉴赏的深度
拓展阅读视野是深化学生回忆性散文鉴赏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此类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层次。通过阅读众多不同作者、风格迥异的回忆性散文,学生能够领略这一文体的独特风貌与多元表达方式。同时,通过细致对比不同作品在叙述技巧、情感抒发等方面的异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洞察回忆性散文的本质特征与独特魅力。
例如,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系列风格多样的回忆性散文,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等作为对比阅读的素材,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剖析,了解不同作者在叙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独特风格与共性特征。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发现《我与地坛》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与命运轨迹的深刻感悟;而《城南旧事》则凭借生动的场景描绘与真挚的情感流露,引领读者重温童年的纯真。尽管这些作品各具特色,但是它们都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不同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
通过上述教学策略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够全面地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领悟回忆性散文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在深度阅读视角下开展回忆性散文教学,教师需要综合考量作品的结构特征,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回忆性散文的丰富意蕴与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甫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