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能力培养,优化读写结合教学

作者: 史佳楠

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二者的相互促进与相互依存,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与革新,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仿写经典、缩写片段、续写故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仿写经典,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仿写是读写结合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途径。通过仿写经典文本,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原文的构思、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从而在模仿中锤炼自己的思维深度。仿写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表达。这种表达不是对原文的复制,而是对原文情感和思想的深化。

例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8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比今昔紫藤萝的盛衰,表达了深刻的生命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对比手法,尝试仿写类似的成长感悟类作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8自然段,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今昔紫藤萝的盛衰来表达生命感悟。接着,教师提出仿写任务,要求学生以“变化”为主题,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篇作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成长经历,寻找可以对比的素材,尝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一个学生以“家乡的变化”为主题进行仿写。他首先描述了记忆中家乡的模样——破旧的房屋、狭窄的街道、尘土飞扬的小路……然后,他转而描写现在家乡的繁荣景象——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敞整洁的街道、漂亮的公园……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家乡,学生表达了对家乡发展的感慨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细腻的笔触下,学生不仅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明的时代画卷,还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情。学生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旧日家乡的贫瘠比作冬日里的荒漠,将今日的繁华喻为春日里的花园,这种巧妙的修辞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通过仿写训练,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与构思能力,还在对比与反思中深化了对生命、对社会的认知,实现了从文本学习到个人感悟的华丽蜕变。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仿写经典文本,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在仿写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分析,还需要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经历进行创造性表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促进了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二、缩写片段,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缩写片段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精简和提炼,这本身就是对思维逻辑性的锻炼。在缩写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分析文本的结构和内容,明确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表述。这种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快速准确地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将其组织成有条理、有逻辑的表述。

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梳理文本中的故事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最后进行缩写训练。在缩写文本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保留原文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删除多余的信息和细节。这种思考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中的故事线索“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进行缩写。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每个故事情节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保留原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色彩。一个学生在缩写过程中,成功地保留了原文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他写道:“小时候,我家生活拮据,每个星期日都要去海边等待于勒叔叔的归来。于勒叔叔以前行为不正,被人们打发到美洲。后来他写信说自己在美洲赚了钱,要赔偿我父亲的损失。于是我们日日期盼他的归来。后来,我们全家到哲尔赛岛游玩,在船上遇到了卖牡蛎的老水手,发现他就是于勒叔叔。父母都很慌张,骂他是‘贼’‘讨饭的’,然后让我结账。我给于勒叔叔钱时,他显得很激动。为了躲避他,我们全家回来时改乘了另一艘船。” 这个学生的缩写作品,语言凝练,句式灵活多变,展现了其出色的文字驾驭能力。他巧妙地运用“拮据”“打发”“慌张”等词语,精准地捕捉到人物的心态与社会风貌,缩写的文本既忠实于原作,又富有新的艺术魅力,充分证明了读写结合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概括能力方面的显著成效。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缩写这一教学策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学生在进行缩写时,需对原文内容进行深度剖析与理解,同时审慎思考如何精准提炼并保留文章的核心情节。

三、续写故事,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续写故事作为一种创造性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原文情节与人物特征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延伸与拓展。续写故事不仅考验学生对原文的解读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续写的过程中,学生需迅速构思情节、组织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个人见解与创意,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思维灵活性的有效锻炼。

例如,教学《孔乙己》,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与命运轨迹,为续写打下坚实的基础。随后,教师布置续写任务,要求学生设想孔乙己在遭遇腿伤后的可能经历与结局。在写作实践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力求创造一个既符合逻辑又富有新意的结局,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与人物形象的一致性。一个学生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构思出了一个引人深思、意味深长的结局,充分展示了续写训练在提升学生思维灵活性方面的积极作用。他写道:“孔乙己在被打折腿后,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他再次出现时,已经脱下了那身破旧的长衫,换上了短衣,剪短了指甲。他成了店内的一个伙计。在众人面前,他一直抬不起头来,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干活。有一天晚上,店里来了一个穿着体面的客人,孔乙己在为他服务时,不小心将茶水洒在了客人的衣服上。客人勃然大怒,对孔乙己拳打脚踢。孔乙己被打得昏死过去,第二天就被店主赶了出去。从此以后,孔乙己再也没有出现过。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去了别的地方讨饭。但是无论如何,他都已经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个学生的续写不仅延续了孔乙己悲剧的命运,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内心的挣扎与无奈。他巧妙地运用“体面”“勃然大怒”等词汇,生动地表达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孔乙己作为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境遇。同时,孔乙己被赶出去之后的未知命运,引发了学生对人性、社会制度及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学生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关怀精神。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续写故事,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敏捷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分析,还需要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激发了他们对原文主题思想的思考。

综上所述,基于思维能力培养优化读写结合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运用仿写经典、缩写片段以及续写故事等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甫里中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