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践路径
作者: 岳丽娟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开展想象、联想、分析、推理等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升识字教学的效果。
一、借助画面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不少汉字自身就具有画面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独体字中,有画面感的汉字占多数。
比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学习的“日”“月”“水”“火”等象形字中,编者采用“画”的方式,以简洁、直观的线条或笔画,生动地把这些实物对应的汉字的外形特征勾勒出来,形成了一幅幅独特的“画”。这样的汉字具有独特的画面感,能够使学生形成鲜明的直觉印象,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一见就忘不了。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带画面感的生字,还可以动态演示带画面感的生字的形体演变过程,让学生对该生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借助音韵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汉字的韵律感,强化学生的识字效果。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编者非常重视利用这种识字方法编排学习内容。编者利用教材中的识字课文《对韵歌》《姓氏歌》《人之初》等,安排学生集中识字,利用汉字的音韵感强化学生的识字效果。学生容易借助汉字的韵律背诵课文,识记生字。
以《对韵歌》为例,“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这两组属于单字对单字;而“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就属于双字对双字;适合师生、生生之间用对读的方式进行练习。学生在读熟这些内容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指导学生拓展识字范围,将“柳绿对桃红”变成“柳叶绿对桃花红”。在低年级识字活动中,教师利用汉字的韵律指导学生识字,是提升识字教学效率的重要路径。
三、堆积木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堆积木的方式识字。比如,教师可以把多个积木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合体字。在认识新字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堆积木的乐趣。
以《日月明》一课为例,编者安排的生字有“明”“尘”“从”“众”“林”和“森”等,这些生字就是由两个或三个独体字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堆积木的方式来识字。比如,“明”字就是由“日”+“月”组成的。又如,在《小青蛙》一课中,编者安排学习的生字有“清”“晴”“睛”“情”“请”等,这些生字都是在“青”的左边加一个部件,组成不同的新字。教师同样可以指导学生以堆积木的方式学习这些生字。
四、在生活中识字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识字与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识字。
生活中的许多场景都蕴含着丰富的识字资源。例如,在超市购物时,学生可以通过商品包装上的文字认识“牛奶”“面包”“水果”等常用词汇;在街道上,学生可以通过路牌、广告牌等认识“学校”“医院”“公园”等地点名称;在家中,学生可以通过家电说明书、食品标签等认识“电视”“冰箱”等生活常用字。生活是识字的重要源泉,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参与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能够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大量汉字,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识字能力。
总之,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汉字的结构出发,理解汉字的字义,提升识字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淮安市新民路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