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邱丽敏摘 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文章研究旨在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大单元教学策略,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期达到促进课程改革深入的目的。文章聚焦小学语文教学实践领域,针对大单元教学的执行策略提出了一系列参考性建议。具体而言,建议包括:确立明确的单元主题,以整合教学内容;强调多维度的教学导向,制订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强化教学过程的实施,以促进学生素养的落实;执行教学评估,并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3-0028-04
课题研究:文章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ZX23—5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邱丽敏(1975~),女,汉族,福建石狮人,石狮市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思想是打破传统以课时、学科为界限的教学限制,围绕特定主题整合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学习体验,也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环境。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基于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明确提出“要探索大单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中,大单元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现行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遭遇的学科知识碎片化、学科能力不足的限制,缓解教学内容的单一性问题,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基于此,一线教师应加强思考与研究,积极探索并总结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
一、 确立单元主题,整合教学内容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单元语文教学要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由教师单独的课时教学转变为学生自主进行结构化学习。为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应立足教材,提炼语文要素,明确单元主题,实现知识内容的整体架构,以促使学生在主题统领下进行整体学习,进而实现知行情意的协同发展。
(一)掌握教学逻辑,融入语文要素
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相较于传统的单一课时教学会涉及更多的教学要素,其中包括教学目标、内容结构、学习方式、资源整合与配置等。要想合理把握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主线构建教学方案,并实现学生的结构化学习与整体发展则需要按照一定的教学逻辑进行教学建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明确各单元语文要素,并按照一定逻辑关系形成整体教学思路。例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习作训练要素是“学习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教材中《黄继光》《“诺曼底号”遇难记》《挑山工》等课文的课后练习与学习要求,清晰地展现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基于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教师围绕课文阅读这一核心任务,按照由浅入深的学习逻辑安排寻找英雄、理解英雄、宣传英雄等一系列任务,进而建构教学内容,渗透阅读元素,让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感受人物的品质,实现了结构化学习和系统化的知识建构。
(二)明确单元主题,构建知识架构
单元主题的确定应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应根据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凝练主题,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与建构,为结构化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人文主题“美好品质”组织学习内容,整合课文内容,即通过引导《古诗三首》,促使学生感悟诗人的精神追求及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通过阅读《黄继光》,共同追忆抗美援朝战争“特级英雄”黄继光的英勇事迹;通过阅读《“诺曼底号”遇难记》,了解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即将沉没之际,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脱险,自己却随着客轮沉没的感人故事;通过阅读《挑山工》来感悟做人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道理。这些阅读任务都是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展开,任务中延伸出的学习内容确保了教学知识的连贯性和递进性,从而打破了碎片化学习的限制,为学生的结构化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 突出多维导向,研制教学目标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有教学活动均应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来规划和实施。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标定了学生学习后应抵达的终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方向指引,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在大单元教学视角下,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要求,从多维度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潜能,进而形成多维教学目标,以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一)遵循素养导向,落实课程标准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目标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当前深化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大单元教学的一个关键优势就是打破了单纯的知识教学与讲授模式,为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审美素养、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创造了机会。因此,无论是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还是在具体课时的设计中,教师都应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并将素养要求融入具体的教学目标之中。例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办法”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寓言二则》《画杨桃》《小马过河》等课文,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在大单元教学视角下,教师结合核心素养要求,对整体教学目标进行了研究和描述:①文化自信: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能够认识并理解中华文化的智慧与哲理,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②语言运用:能够运用所学的字词和句式,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③思维能力:通过寓言故事和现实问题的探讨,能够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审美创造: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和创作活动,能够提升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这样的目标阐述将单元教学要求与核心素养要求一一对应,明确了学生多维度发展方向,也促进了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强调学生发展,体现学习阶段
核心素养理念提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从而设计出符合他们实际需求的教学活动。例如,在上述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分析学情,发现:经过二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对“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与意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是对二上的延伸和发展,但是对低学段的孩子来说理解能力还尚浅,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把握不到位。所以,教师根据新课标对低学段的要求,对核心素养目标进行了细化和调整,要求学生能够对事件有自己的感受与看法并且能与人交流即可。这样的教学目标调整更加契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对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实现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有着重要意义。
三、 加强教学实施,助推素养落地
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理念,这为大单元教学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教师应根据单元知识本身的逻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对教学实施环节的设计和组织,利用主题情境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利用学习任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以保证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得以真正实施落地。
(一)创设主题环境,引导学习思路
大单元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创设大情境。所谓“大情境”就是能够贴合主题,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结构化学习的学习情境。在单元教学视角下,教师应深入挖掘主题内涵,融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偏好,有意识地将抽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促进其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例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以“世界之初”为主题,编排了《祖先的摇篮》《羿射九日》《黄帝的传说》三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体验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丰富的想象。为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单元主题的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构建了“推开想象之门,再回世界之初”的学习情境。在情境中,多媒体呈现了古今中外神话故事的画面,营造远古神秘的氛围,同时利用语言加以引导:“世界之初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未知的时期,既是人类起源的起点,也是文明和自然环境演变的起点。世界之初的故事藏在诗歌、童话、神话之中,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生命与文明的火种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和萌发的吧!”这样的情境氛围贴合了主题内涵,也能够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展开单元阅读、建构主题意义提供了有效的思路。
(二)任务引领教学,打造结构课堂
在“学习任务群”的视角下,教师可以将单元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具有驱动意义的任务,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例如,在“世界之初”这一单元的课时教学中,教师结合单元主题情境进行引导,结合《羿射九日》的内容进行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构建了任务驱动式的学习过程,将“探秘世界之初,讲中国神话故事”这一中心任务贯穿单元学习始终。在教学过程中,以猜故事、猜字谜的学习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题导入环节归类认识了“弓、箭、射”三个相关联的生字;整体感知环节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炙、烤、焦、蒸、熔”五个和火有关系的生字,感受了九个太阳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苦难;写字环节归类指导书写了上下结构的四个生字。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积极践行单元教学设计,将积累和梳理贯穿于整节课,有效落实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同时也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表达,厘清故事脉络,锻炼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实现对单元主题的探索和理解。
(三)设计单元作业,促进巩固拓展
大单元作业设计是从把握教材单元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入手,紧扣语文要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思考,同时结合学情需求、实践表达等因素进行活动化任务的重构。这样的整组设计能够使单元作业的目标更加明了,使每个环节之间的结构更加清晰,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层层推进、深度学习。例如,在“世界之初”的单元作业设计中,教师一改以往非读即写的作业布置模式,以“奇妙想象屋”这一主情境设置了“走进奇妙想象屋”“畅游奇妙想象屋”“搭建奇妙想象屋”“展示奇妙想象屋”这四个具体的任务,以丰富多彩的作业活动来达到激发学生“想象画面”的目标,同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的作业设计突破了传统模式,不再局限于字词记忆、课本练习题及作业本练习的孤立布置,综合考量了语言构建与应用的层次性、深度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审美鉴赏的创造力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单元学习任务进行了重新整合。同时,多元化练习也让学生建立了课内与课外的共生点和衍生点,推动了课内的方法向课外的有效迁移,达到了为学生发展赋能的目的。
四、 实施教学评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行为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在大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探索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导向来进行教学整合,努力将教学评价贯穿融入教学实践的始终,以检验教学成效,也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一)对接学业要求,明确评估目标
新课标针对各学段提出了明确的学业要求,这为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评价目标所对应的学业水平和学业质量标准。新课标关于学业质量的阐述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在大单元教学实施中,教师要通过学业质量监测准确地获取教学反馈并反思教学,从而改进教、促进学,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加强学生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结构化学习,以便于更好地完成学业质量要求。其次,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对大单元评价目标的精准测量。在智慧教学背景下,技术赋能教学评价为精准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运用技术手段获取评价证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从而在精准评价中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和实施方案。这样才能确保大单元评价目标得以真正落实,从而实现评价与教学的同步推进,并促进教学的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