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融合的小学体育与心理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作者: 陈小梅摘 要:体育运动对心理活动的影响是小学体育心理协调育人实践开展的基础。教师要从学科融合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育人工作,达成“立德育人”“健全人格”“体育发展”的教学目标。小学体育与心理协调育人实践主要围绕意志品质、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心理认知四个方面内容。集美区某校根据学校育人工作需求积极开展小学体育与心理协调育人工作,积极通过“起”“承”“转”“合”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健全学生人格特征,促进学生体育发展。
关键词:学科融合;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3-0086-04
作者简介:陈小梅(1990~),女,汉族,福建南平人,厦门市集美区后溪中心小学,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心理育人是指通过心理的方式来实现育人。具体来看,心理育人是遵循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舒缓心理压力,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健全人格特征的一种教育活动。长期以来,心理育人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小学体育学科与心理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运动过程中会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育人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将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通过小学体育与心理协调育人的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养成健全的人格特征,发展体育能力。
一、 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育人的价值意义
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育人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具体来看,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控的能力。在小学体育运动中,学生通过重复性的体育动作训练能够评价自身的参与能力,能够对自己有着更为深刻的心理认知,实现自我控制。二是,通过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等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在特定的体育运动氛围下得到有效激励。学生通过设定正确目标实现心理自我控制,消除不良的心理影响,促使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正确地面对,坚持到底。三是,通过体育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在体育运动中,教师通过合作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能力有着更具体的认识。通过有效的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够扬长避短,发挥个人的特长。在体育运动中,学生之间的互助活动,可以体现团结协作和团队的力量。
二、 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育人的实践基础
小学阶段的体育虽然是以体育为主,但是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发挥促进作用。正是小学体育的心理健康作用才使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协调育人。
人的发展主要体现为身体机能发展和心理发展。身体机能发展和心理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体育运用在促进人的身体机能发展的同时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作用。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性基础。人的心理状态来源于大脑这个物质实体。心理健康首先是以正常健康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在体育运用下,身体机能能够正常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是推动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力。小学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竞技性和挑战性,要求学习者具有勇敢、坚持、自制等意志品质,同情、友爱、愉快等多样化的心理情感。小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不断运动能够获得各种心理情感体验,锻炼意志品质。在持续的体育运动下,学生的心理水平得到有效发展。除此以外,小学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促使学生积极展开情绪调控,积极与他人交往,提升自身的心理认知水平。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艰苦、对抗、紧张等竞争性的内容。学生在小学体育课程的学习中能够体会到不同的情绪体验。在小学体育运用下,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精神,促使学生能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健康状态。
三、 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育人的实践内容
(一)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反映的是学生以何种态度和方法来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坚强的意志品质心理能够让学生正确看待各种人生困难。在困难面前坚定理想信念,坚信自己能战胜困难。薄弱的意志品质则会导致学生在面对困难或者挑战的时候产生畏惧和退缩心理,难以正视各种挑战。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协调育人中,教师应当围绕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构建课堂内容,培育学生不怕吃苦、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二)人际交往
人是政治性动物。人的学习与发展必然离不开社会群体。人一旦与社会、外界脱节将无法独立生存。人们通过持续性的沟通交流、合作对抗才能够有效融于社会群体之中。人际交往能力是人融合社会性群体的必备能力之一。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处理好同伴、教师、父母等各种矛盾,能够清晰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则会陷入沉默、孤独、孤僻之中。长时间如此,小学生心理状态将会产生问题。在小学体育与心理协调育人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与外界进行沟通,在合作斗争中解决问题,全面发展。
(三)情绪调控
情绪是人自然性的心理活动,是情感的一种流露状态。情绪实质上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状态。人的心理情绪主要包括喜、怒、哀、乐。随着心理人格的不断发展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化,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心理情绪进行调节与控制。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够将心理压力进行有效排解和舒缓,抒发心中的愤怒、压抑之情,从而促使自身全面发展。情绪调控不能够有效实施,则会导致学生心理情绪上的滥用,心理情绪更加不稳定。体育运动能够将学生的各种心理压力进行有效化解,排解压力。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育人中,教师应当围绕情绪调控进行教育教学,教授学生基本的情绪调控方法。
(四)心理认知
心理认知是人的心理发展客观性活动。人随着年龄的发展心理人格不断健全,心理认知水平不断提升。认知发展理论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发展的源泉,是连接主客体的纽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通过活动来进行协调和实现的,在不断地活动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体育强调身心的协调,技巧竞技的特点更是体现出认知心理学的特征。小学体育教师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体育与心理协调育人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强化学生心理认知能力。
四、 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育人的实践机制
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实现“立德育人”,健全学生心理人格的特征,集美区某学校从诗文中的“起承转合”的结构章法中获取灵感,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来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依托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融合点进行协调育人,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实现“立德育人”,健全人格特征的发展目标。
(一)起:高度重视,厘清育人方向
“起”是小学体育与心理协调育人的开始阶段,协调育人实施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由“起”所决定。学校的准备程度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小学体育与心理协同育人的实施效果。学校在育人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够更好促使学生生理和心理得到均衡发展。在现有的育人中,部分学校并没有对其足够重视、厘清育人的方向。小学体育教师着重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强化学生身体素养。心理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强化学生心理素养。小学体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均没有认识到体育与心理健康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是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对自身“人化”的文化现象、教育过程。体育通过群体性的交往,群体活动能够有效对学生进行社会性的教育,促使学生的意志品质、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心理认知等得到有效发展。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必须提升对小学体育和心理健康协调育人的重视程度。
集美区某学校在小学教育中深刻认识到小学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发展”的社会化作用,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的方式开展协调育人实践。首先,该学校组织结构变革,合并教学。体育学科和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合并教育教学,成立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小组,共同对小学进行体育和心理两个层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健全心理人格。其次,学校以“立德育人”“健全人格”“体育发展”为培养目标方向。集美区某学校在“立德育人”的教育目标基础上增添“健全人格”“体育发展”为新的育人目标,要求学校学生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特征,能够自主开展体育锻炼,拥有强健的体魄。
(二)承: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承”是转换、转接的意思。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转承载体来加以支持,将教学目标得以具体化、实践化。在小学体育与心理协调育人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明确具体的育人目标方向后应当以直接具体的行动来加以落实。在现有的协调育人实施中,大部分教师主要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来加以实现。在具体的实施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处于分离的状态。教师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体育教育的方式进行融合实施,对学生进行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引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采用具体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引导,实现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
集美区某学校在小学教育转变传统理论教育教学方法,将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融合,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教育。体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协同合作,共同利用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健全学生心理人格特征,发展学生体育素养。体育与心理健康教研小组编制校本课本,围绕学生“意志品质”“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心理能力进行教学。
“意志品质”强调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态,能够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体育与心理健康教研小组围绕“意志品质”能力专门设计体育活动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体育长跑”等活动,逐层加强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人际交往”强调学生具有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同同龄等群体进行有效相处。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交往中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小学生不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则会与社会群体所脱节,进而影响个人心理健康。学校围绕“人际交往”心理能力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体育引导和训练。学校专门开设“篮球”“足球”等合作性的体育课程,利用竞技性的体育课程内容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情绪调控”强调的是学生能够自主对个人情绪进行调控和改善他人情绪的能力。情绪能持续地对人们主观或者客观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情绪调控是判断学生是否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保证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情绪调控能力较弱。学校围绕“情绪调控”专门组织设计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利用“篮球”“足球”“田径”等竞技性的体育比赛来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情绪。同时,体育与心理健康教研小组在心理课堂上专门教授学生“情绪调控”方法,引导学生利用体育娱乐舒缓压力,调节情绪。
心理认知强调学生的自我认知,是否能够对自身的发展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外界存在较大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小学生心理容易出现“变态”问题。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研小组围绕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认知教学。教师利用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向学生讲述心理发展特点,教授学生基本心理诊断评价方法。在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下,学生心理认知能力得到发展,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