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许少华

摘  要:将模型建构应用于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是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效果、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也是顺应新课标教学改革的应然之举。文章结合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和实际学情,因生制宜、因课制宜、因时制宜地探索了高中生物学模型建构的教学路径,充分发挥了模型架构教学这一形象直观、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丰富性和系统性,对学生树牢生命观念、强化科学思维、开展科学探究、担当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模型建构;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3-0124-03

课题项目:2020年度淮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新高考核心素养的生物模型构建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编号:HBJK20202002)。

作者简介:许少华(1988~),女,汉族,河南安阳人,淮北市第十二中学,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

高中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研究生物学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为目标的科学。该学科核心素养涵盖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四个维度,体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综合素质的要求。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这一定位,结合生物学学科理论知识抽象、复杂以及实验较多的特点,因地制宜采用模型建构教学方式,既能够让理论知识更加具象直观、清晰明了,便于学生学习、吸收和掌握,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系统思维、发散思维,有助于锻炼其合作探究能力、强化社会责任与担当。

一、 高中生物教学中模型建构方法应用实践现状

模型建构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课堂中的应用范围也十分普遍,实际效果却与预期存在差距,其应用现状和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模型引入有限。模型建构的方法实现了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复杂理论的简单化,因此,与生物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吻合。但在实际运用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教师在引入模型时往往数量不足,且大多数在课堂讲授的个别环节采用,而且在即便有所引入,也往往十分简化、单一,对生物学过程、生物学现象的呈现作用十分有限,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其二,缺乏有效指导。模型建构方法既包括教师的示范教学,也要有学生独立搭建模型的环节,而且在后一环节中要有教师的有效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利用。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完成教学环节的建模工作后,就将剩余工作交由学生独立完成,缺少对建模环节的实时指导,导致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未能及时得到解决,也就削弱了通过实践对原有知识的固化、理解的作用,降低了这一方法的直接效果。其三,信息技术迟滞。模型建构本身就是一种新理念、新方法,要随着技术手段进步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新、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以提升教学效果。但实际运用中,各种模型一旦建立后,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并不紧密,而且也鲜有随技术进步而逐渐更新、完善。这样不仅限制了模型建构教学方法实际作用的发挥,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限制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培养,与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目的存在较大差距。

二、 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策略

针对核心素养提升,高中生物学教学要结合课程实际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通过一系列建模教学活动,逐步培育学生的建模能力、树立建模思维,并最终将模型建构学习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巧妙利用模型建构导入新课

借助模型建构,用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将一个形象、立体的生物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感知生物世界时可以通过观察模型,降低了学习难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模型建构教学模式能够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讲、课堂缺少互动的局面,探究学习、主动学习的热情得到激发。此外,通过利用模型建构的形式将新课内容导入,也实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对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和学科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教学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部分内容时,课前的导入环节可以结合之前所学的“组成细胞分子”内容设置相关问题,在巩固所学内容的基础上为新课打好基础。随后,教师将细胞模型向大家展示,重点展示细胞质(包括多种类型的细胞器)、细胞核、细胞膜等主要内容,通过边展示边介绍的形式,让学生建立对细胞的初步认识,明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动植物细胞在结构方面有哪些异同?”学生通过探索、比较和讨论,对这一问题得出答案,了解了细胞结构具有多样性,并对细胞壁的功能以及叶绿体、中央液泡等都有了直观认识。生物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出生物学问题,使学生感到生物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生物学知识的实用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物品,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个细胞模型,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也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彼此交流合作。

(二)借助教材内容树立模型思维

通过课上开展模型建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平时自学、复习等环节的模型意识和模型思维,而教材是梳理模型思维的最好形式。善用教材内容,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思维。学生的生物知识主要来自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规律,其中很多一部分可以通过模型建构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研读深度和广度,本着“应建尽建”的原则提升模型建构方法在教材教学中的覆盖面,教师要通过组织讨论、设计问题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模型建构,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分析、推理来强化建模能力。此外,生物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进一步让抽象、少见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具象、常见,既实现了让教师乐于教、学生愿意学,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物知识对现实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在教学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深入挖掘从而进一步强化建模思维和建模意识。一方面,课前的各项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进行,对基本的概念、特点、规律能够有初步的认知和了解,并通过这个环节对生物膜结构形成宏观性认知,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与之相关的启发性问题:“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原因是什么?”“生物膜中蛋白质的位置及作用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学习,学生的探索欲、好奇心得到激发调动,能够对生物膜的功能、结构等知识进行主动学习和思考。在学完理论知识、理解框架体系之后,要进一步深挖各项教材内容,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来自主建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既起到了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效果,也进一步培养和形成了模型思维。

(三)通过示范教学建立模型支架

示范教学、搭建模型支架互相配合,既提供了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同时也提供了具体、直观的学习载体,便于对知识的吸收、消化。一方面,示范教学的开展为学生展示了原理与方法相结合的问题分析、解决路径,让学生对如何树立、运用科学思维也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模型支架的搭建展示了生物学清晰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框架,让学生对这一学科的认知更加准确、宏观,并在学习、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与自身所学的原有知识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锻炼了动手能力,实现了综合素质的强化。可以说,二者融合不仅对学生的在校学习大有帮助,同时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科学研究都会产生长远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例如,在教学高中生物学必修一“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示范教学、模型支架相结合,让学生对真核生物细胞形成更加科学、准确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教学示范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三维结构模型,边展示边讲解每一项的功能以及整体作用,让学生在听讲解的同时观察模型特点,对细胞器的位置关系、彼此作用进行分析,提升其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之后,要求学生结合对真核生物细胞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通过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等形式,根据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借助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橡皮泥、纸板等,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制作搭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通过这一过程,抽象、孤立的理论知识开始形成并整合为一个具体、完整、系统的框架体系,关于真核生物细胞的功能、结构等相关知识也会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中,实现了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双提升、双促进,获得了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好的课堂效果。

(四)用好信息手段完善模型架构

模型建构教学与信息化、数字化手段融合,是当前课堂教学的趋势,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能够更好发挥模型建构教学的优势,从深层次上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原理的思考。无论是细胞、组织的结构,还是生物分子的功能等相关知识,借助建模软件等各类工具,科学性、精准性都会大大提升,即便个别环节出现瑕疵也可以及时纠错、改正,保证建模效果。而且交互式界面、模拟、动画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模型的动态化程度提升,相比之前的静态模型,可以更加及时、直观地对生物过程进行有效展示,知识点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和复杂性也能更好理解。此外,信息技术的加持,进一步提升了对各项研究数据、实验数据的整合、分析效率。尤其是对关键信息进行筛选的精确性和实效性大大增强,模型的各项功能和结构也都会在此基础上得到优化,从而实现了与教学实际更加精准的匹配,对模型实用性的提升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学习高中生物学必修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发挥信息技术在模型建构中的作用,更好地理解基因、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基因组浏览器、基因编辑软件等各种在线工具、软件构建虚拟模型,重点对染色体、基因的功能、结构进行数字模拟。完成这一环节任务后,要利用在线技术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旋转、缩放等对基因、染色体进行操控,深入观察性状分离比,最终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结论。这些结论的得出,运用了之前学习的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还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而且学习的层次、范围都得到了强化,对核心素养的提升大有帮助。

三、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的更新、理念的进步,高中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方法日益精细化、科学化、多样化,起到了更好的课堂效果,强化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对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育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牛延平.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措施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3):43-44.

[3]卢永凯.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策略的行动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2(8):43-45.

[4]陆云飞.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的实践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26):52-5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