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本园艺课中地理知识与劳动理念的渗透与实践探索

作者: 肖擎 李梅

摘  要: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可将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与劳动教育理念融入学校自身的园艺课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园艺实践活动中,动手操作进而切身体验地理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这样多种学科融合、多种技能的渗透、动手能力的锻炼,能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并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校本园艺课;高中地理;劳动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3-0135-04

课题项目:文章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十四五”重点课题“基于学科融合的高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过程性成果之一(课题立项编号:B/2022/03/138)。

作者简介:肖擎(1986~),男,汉族,江苏泰兴人,扬州市新华中学,研究方向:地理教学;

李梅(1983~),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扬州市新华中学,研究方向:地理教学。

在学生学习园艺课程时,教师可渗透土壤与气候的知识,让他们能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和种植时间;可渗透地理环境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晓山地、平原、水源等自然条件对园艺布局的影响。在园艺活动课中,学生也可自行渗透生态保护方面的地理内容,学会用有机肥料、合理灌溉、生物防治等。园艺与地理的融合也能让学生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由此可见,这样的综合性的教学设计,能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最终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一、 地理环境下的园艺实践,开展土壤改良与耕作劳动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不同土壤类型,因为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对不同植物的生长、水分的循环等都有重要影响。当学生了解土壤类型类知识后,他们就能理解其对作物种植、施肥和灌溉等农业管理方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并与学校的具体的园艺课程结合起来,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土壤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提升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科素养。

以某学校开展的土壤改良与耕作劳动类园艺活动为例,教师先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分组,让他们在学校的试验基地进行土壤采样。学生使用简单土壤铲和袋子进行土壤样本采集并带回实验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土壤的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等,了解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分析的结果,选择一块土壤贫瘠的区域,再进行土壤改良。学生可添加堆肥、腐叶土等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和水肥保持能力。学生也可使用锄头、铁锹等工具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渗透性,从而为植物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选择,如果是沙质土壤就让他们选择耐旱植物,如果是黏土土壤就选择耐湿植物。通过这些具体的园艺活动,学生能够获得直观的知识,了解土壤类型对园艺的影响,并通过劳动实践掌握改善土壤条件的方法。

在进行土壤改良与耕作劳动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土壤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园艺操作中,让他们加深对土壤特性、土壤形成和土壤分类的理解,同时也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本来有关土壤方面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枯燥的,对部分学生也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将这方面的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给学生真实体验与深度思考的机会。

二、 劳动中的地理智慧应用,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

气候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涉及地球表层的大气状况、温度、降水、风等要素。通过学习、运用气候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及其变化。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将气候与园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学生可了解当地的温度、降水、湿度、风向等气候特点,再考虑气候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最后再做出合理的决策。在参与园艺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挑战地理知识,还锻炼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某学校开展的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的园艺活动为例,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让学生预习气候类型、植物生长周期等方面的地理知识,为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做理论上的铺垫。在预习中,教师可设置一些题目,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更好地活跃他们的思维。教师提出问题:“当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不同气候类型下,植物有哪些不同的生长需求?如何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来安排种植和养护的时间?有哪些植物是耐旱的?哪些是喜阴的?这些特性是如何帮助它们适应环境的?”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更主动探索和学习地理知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考察校园周边的不同地理环境,以让学生辨别哪些是阳光充足区、哪些是阴凉区、哪些是湿润区等。学生可进一步收集相关区域的不同季节的温度、降水量、风向等气候数据。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展开讨论,以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种类。学生发现春季光照逐渐增强时,树荫下光照较弱,在学校的林区选择耐阴的铁线莲、鸢尾花,在教室前面的阳光地带选择紫罗兰等喜光植物。学生发现夏季气温高,树荫下较为阴凉,学校的林区适合种植耐阴且耐热的阴天香,教室前面可种植耐热和喜光的向日葵等。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习到地理知识,同时也能拓展园艺技能。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体验的空间,解放他们的双手、大脑、时间与空间等。教师可在园艺课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加深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生在选择植物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时间,要让他们充分考虑气候、土壤、水源等多种因素。这有助于他们在劳动中的运用地理智慧,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劳动实践中的知识迁移,园艺中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在介绍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讲解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分析不同地区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讲述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内容时,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的理念渗透其中。同时教师还可创设一些活动,让学生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水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和储存雨水、建构滴灌或微灌系统、收集和利用生活废水、建立小型的水体生态系统、使用节水型园艺工具和设备等,让他们有效利用水资源。

以某学校开展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园艺活动为例,在活动前,教师可开展大单元教学,将水资源、水循环、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结构化思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可提问:“水循环中的蒸发和蒸腾作用对园艺活动有什么影响?地下水是如何补充的,这对我们的园艺活动有什么意义?不同的植物对水的需求有何不同?什么是节水灌溉技术?如何评估我们的园艺活动对当地水资源的影响?选择植物时,我们应该考虑哪些与水相关的因素?”教师借助这些问题的设置能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形成对园艺活动的期待。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准备土壤、种子、灌溉设备、测量工具等。在准备的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准备活动所对应的目的是什么。比如,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要准备土壤和种子?它们在园艺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我们为什么需要测量工具?它们在园艺活动中如何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接着,在具体的实践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如何采用滴灌、定时灌溉等方法开展种植、浇水等活动。以番茄和生菜的种植为例,教师先是引导学生将滴灌带铺设在种植箱中,确保每个植物旁边都有一个滴水孔。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也能明白合理利用水资源,满足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教师可在学生铺设滴灌带时,让他们说说这一装置的优点。学生可从减少水分蒸发、直接供水到植物根部等方面进行阐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设置定时灌溉控制器,帮助学生基于植物的需求和天气情况设定灌溉时间。同样地,教师要求学生说出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可从保持土壤湿润,同时避免水分浪费方面进行表达。通过这些劳动,学生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提升。

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学生能将地理中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不但提高园艺活动的产出,而且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与水资源的关系。因此,教师可设置多样化的园艺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和更新关于水资源管理、园艺技术和方法的知识,进而感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 劳动塑造地理特色园林,用地理地形开展劳动设计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关地形的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还能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对学生来说,在学习这一主题的过程中,要能理解地形的概念与分类,说出地形的特征与成因,阐述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基于此,在园艺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地形特点进行土地利用和劳动设计,内化所学内容,同时也渗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论。

以某学校开展的用地理地形开展劳动设计并塑造地理特色园林的园艺活动为例,就准备阶段而言,教师先是呈现可能成型的劳动设计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介绍活动目的、意义。接着,教师复习地形类型与植物生长之间关系,以让学生能形成系统的知识。这个复习可通过问题推动,教师可提问:“地形类型是如何影响土壤的形成的?不同地形上的植物如何适应其特定的气候条件?如何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在园艺设计中,如何利用地形来保护和增强生态环境?”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形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探索和实践的兴趣。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考察学校的预定场地,了解现有的地形地貌。教师可开展分组活动,引导学生对地形进行详细分析,再绘制地形图,进而识别可能的种植区域。学生可观察地形起伏,测量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等,再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坡度,最后分析适宜种植的区域。学生创设的是梯田形状的原地,在梯田顶部选择种植耐旱的花生与红薯。他们认为顶部可能水分较少,能让耐旱植物更好地生长。在梯田的中部,学生选择种植玉米、大豆,因为中部梯田水分适中,适合种植这些作物。在梯田底部,学生选择种植需水量较大的番茄、丝瓜、水稻等,因为底部梯田靠近水源,适合种植需水量大的作物。通过实践,学生学习了地理知识、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管理方法,增强对地理内容的理解,提高了自身实践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劳动设计能更好地将地理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进一步拨动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又强化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与劳动意识。因此,教师在园艺活动中,可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学生可将地形分析应用到园林设计和劳动实践中。也就是说,学生可基于地形选择合适的植物、布局园林结构、考虑地形改造等。这样的劳动的过程也是锻炼地理学科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

五、 劳动促进地理生态园艺,实践地理生态循环的原理

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可将地理学和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园艺实践,让学生在园艺活动中充分地利用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地形的起伏、坡度、朝向等特征规划园地的布局;可考虑当地的温度、降雨量、风向等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可引导学生在园地设计中促进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昆虫、鸟类和其他动物的多样性,帮助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还可引导学生通过堆肥和其他有机废物处理方法,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借助这样的园艺实践,教师能创建一个既美观又具有生态功能的环境。

以某学校开展的促进地理生态园艺,实践地理生态循环的原理的园艺活动为例,就玉米种植而言,教师先是引导学生进行土壤pH值和营养成分测试,再深翻土壤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添加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供玉米生长所需的营养。显然,教师将地理中的土壤的类型、结构和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改良的方法等知识运用起来,以给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校所在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应当地的玉米品种、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学生根据降水量和土壤湿度,合理安排灌溉;采用人工除草,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将鸡鸭鹅等放入玉米田中捕食昆虫,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组织学生进行玉米的收割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玉米秸秆粉碎后还田,以促进土壤肥力的自然循环。通过这些具体的循环步骤,学生能够实践地理生态循环原理,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