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活动与传统文化融合路径探索
作者: 李灿摘 要:传统文化传承在幼儿园教育中至关重要。文章以“传统游戏,欢乐童年”民间游戏活动为例,探讨幼儿园课程活动实践的传统文化传承之路;分析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文化传承及教育教学价值,阐述活动的创新实践,包括多维目标设定、精心筛选内容、动态实施过程及构建多元评估体系;同时,指出实践中面临的文化冲击、教师素养、空间资源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创新解决策略。民间游戏对幼儿园课程活动传承传统文化意义重大,需持续探索创新。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活动;传统文化传承;民间游戏;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3-0161-03
作者简介:李灿(1996~),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砀城第三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前人用他们一生的思考和经验总结,为后人铺设了一条平坦宽阔的文化大道,让中华民族儿女形成了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为人与处事理念。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幼儿园课程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幼儿从小接触和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民间游戏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价值,是幼儿园课程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活动中的价值
(一)文化传承的深度剖析
1. 文化基因的传递
民间游戏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美好记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传统文化的基因库,也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智慧结晶。每一个游戏背后都隐藏着特定地域和民族的生活场景、风俗习惯以及价值取向。例如,“翻花绳”游戏不仅是一种手部技巧的锻炼,更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在闲暇时光的娱乐方式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文化基因通过幼儿的参与,得以在后代中延续,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2. 文化多元性的呈现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间游戏呈现出丰富的多元性。不同地区的民间游戏在玩法、规则和文化内涵上各具特色,为幼儿打开了一扇了解多元文化的窗口。例如,北方的“打陀螺”和南方的“踩高跷”,分别反映了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通过接触这些多样的民间游戏,幼儿能够感知到文化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培养文化包容意识。
(二)教育教学的多维价值
民间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在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儿童身体素质、发展儿童社会属性、促进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价值。
1. 身体发展的全面激活
民间游戏以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全面激活幼儿的身体机能。与现代电子玩具的单一刺激不同,民间游戏要求幼儿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协调运动,促进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的均衡发展。例如,“跳皮筋”游戏中,幼儿需要跳跃、转身、拉伸,这对腿部、腰部和手部的肌肉力量及协调性都有极高的要求。这种身体锻炼方式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身体基础,为其未来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石。
2. 社交能力的深度培育
民间游戏作为集体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社交场景。在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互动、协商、合作,共同遵守规则,解决冲突。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老鹰捉小鸡”游戏中,幼儿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与同伴密切配合,共同躲避“老鹰”的捕捉。这种角色分工和互动模式,让幼儿学会了在集体中承担责任,理解他人的感受,提高了社交适应能力。
3. 认知发展的多元拓展
民间游戏涉及语言、数学、空间认知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学习游戏规则、背诵歌谣、计数得分等方式,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例如,“跳房子”游戏中的数字标记和跳跃顺序,培养了幼儿的数字认知和空间感知能力;“猜谜语”游戏则锻炼了幼儿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理解能力。民间游戏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其认知发展。
二、 “传统游戏,欢乐童年”民间游戏活动的创新实践
(一)活动目标的多维设定
1. 文化传承导向
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核心目标,让幼儿深入了解民间游戏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通过民间游戏活动,使幼儿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将文化传承内化为自身的情感需求。
2. 能力发展聚焦
注重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包括身体协调能力、社交能力、认知能力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以促进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例如,对小班幼儿,侧重于身体协调性和简单社交互动的培养;对中班幼儿,加强认知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训练;对大班幼儿,则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激发。
3. 情感体验升华
强调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民间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如快乐、自信、勇敢等;同时,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分享、关爱他人,提升幼儿的情感素养。
(二)活动内容的精心筛选
1. 文化代表性与适应性并重
在选择民间游戏活动内容时,充分考虑游戏的文化代表性和对幼儿的适应性。选取那些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游戏。例如,“丢手绢”游戏简单易懂,充满趣味性,适合小班幼儿参与,同时也传递了团结友爱、互动游戏的文化理念;“赛龙舟”(模拟)游戏虽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通过简化规则和模拟操作,适合大班幼儿,能够让幼儿体验到团队协作和竞争的精神,同时了解端午节的文化习俗。
2. 多元文化融合
为了拓宽幼儿的文化视野,在活动内容中融入多元文化元素。除了中国传统的民间游戏外,还引入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典民间游戏,如德国的“搭积木”游戏(德国传统积木游戏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玩法)。通过对比和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间游戏,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共性,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活动实施的动态过程
1.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注重情境创设,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教师通过讲述游戏背后的故事、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设置模拟场景等方式,将幼儿带入游戏的情境中。例如,在开展“踩高跷”游戏前,教师讲述了古代人们为了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而发明高跷的故事,并展示了高跷的图片和视频,让幼儿对高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了解了高跷的历史渊源。
2. 规则讲解与自主探索结合
教师在讲解游戏规则时,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先简单介绍游戏的基本规则,然后让幼儿在尝试中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游戏规则。例如,在“跳皮筋”游戏中,教师先示范了基本的跳法,然后让幼儿自己尝试,在幼儿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跳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这样既提高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总结反思促进成长
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总结分享,让幼儿谈谈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学到了什么。这有助于幼儿进一步理解游戏的内涵,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例如,在玩完“踢毽子”游戏后,教师问幼儿:“你们觉得踢毽子好玩吗?你们学会了什么技巧呢?”幼儿纷纷回答,有的说学会了如何用脚准确地踢毽子;有的说知道了要保持身体平衡;还有的说明白了要和同伴一起玩才更开心。
(四)多元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建立一套多元的活动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从文化传承、身体发展、社交能力、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等多个维度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例如,在文化传承维度,评估幼儿对民间游戏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在身体发展维度,评估幼儿的身体协调性、肌肉力量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变化;在社交能力维度,评估幼儿的合作意识、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在认知能力维度,评估幼儿的语言发展、数学认知、空间感知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进步;在情感体验维度,评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快乐、自信、勇敢等情感态度。
三、 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创新解决策略
(一)面临的问题
1. 文化冲击与价值认同困境
在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幼儿园的幼儿更容易受到现代流行文化和电子设备的吸引,对民间游戏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价值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同。这种文化冲击导致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活动中的推广和传承面临困难。
2. 教师专业素养瓶颈
部分教师在民间游戏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不足,缺乏对民间游戏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和对幼儿教育特点的精准把握。这使得教师在组织民间游戏活动时,可能出现规则讲解不清晰、活动设计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影响了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3. 空间资源与课程整合难题
幼儿园的空间资源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活动,并将其与幼儿园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大型民间游戏需要较大的场地和较多的道具,在实际开展时可能会受到空间和资源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
(二)创新解决策略
1. 文化引领与融合教育
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开展文化主题活动、设置文化角、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提高幼儿和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理解深度。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融合,采用趣味性、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方式,如动画演示、游戏竞赛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2.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
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持,包括组织民间游戏培训课程、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等。培训课程应涵盖民间游戏的历史文化、玩法规则、教育价值、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教学研讨活动可以针对民间游戏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探索最佳教学实践。
3. 合理利用空间和资源
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活动空间和资源。对场地要求较高的游戏,可以采取分组轮流、缩小规模或模拟等方式进行。例如,“赛龙舟”(模拟)游戏可以在室内用椅子排列成龙舟的形状,让幼儿分组坐在椅子上,通过划动手中的“船桨”(自制道具)来模拟赛龙舟的过程。同时,幼儿园可以鼓励家长参与活动,提供一些自制的游戏道具,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
四、 结论
通过“传统游戏,欢乐童年”民间游戏活动的创新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民间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教育工具。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创新幼儿园课程活动中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方法,让传统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春辉.传统文化与幼儿自主游戏的结合路径[J].家长,2023(35):44-46.
[2]金秀华.传统民间游戏与幼儿园教学融合策略研究[J].山东教育,2024(33):48-50.
[3]张成国.幼儿园课程教学中民间游戏的引入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26):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