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情境类地理试题分析及教学启示

作者: 任明冈 王庆利

摘 要:学术情境类地理试题在高考地理卷中占有一定比重,此类题型具有情境科学、复杂、真实、开放的特点,有利于展现地理学科发展动态,能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及素养进行测试与评价。本文以2024年安徽高考地理试题第17题为例,在明确地理试题学术情境内涵的基础上,从试题情境材料分析、情境活动解构、试题情境总结3个方面对试题进行解析,以期促进教师对学术情境类地理试题特点的理解并给予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考试题评析;学术情境;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4-0048-05

高考倡导基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将课本知识与真实世界相联系,创设能实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情境。部分高考地理试题按照学术研究的思路,以地理科学问题为背景,将学科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作为命题的素材来源,创设复杂、开放、真实的学术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科素养、知识理解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要求[1]。本文以2024年高考安徽卷地理试题第17题为例,通过对试题情境的剖析,归纳总结学术情境类试题设计的一般特点,以便发挥高考试题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地理试题学术情境内涵

1.地理试题学术情境概念

“情境”一词最先由约翰·杜威提出,其内涵包括人、环境、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而创设的环境、氛围等的统称。高考地理试题情境是指命制试题时依据高中学业质量标准以及高校人才选拔要求而测评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以及知识掌握情况而创设的现实环境、氛围、场景等的统称。

地理试题学术情境是指依据地理学科科研实践或地理学者的科研论文,以学生相对陌生的地理科学问题为背景,对严谨的学术话语、学术概念、翔实的数据进行简化或生活化处理,间接渗透地理学科思想和学术意识,引导学生在思维上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发现并理解结构高度不良的问题,联系所学知识、问题的文字、图像或数据等素材。与教学情境不同,学术情境更强调模拟科研过程,要求学生像学者一样分析原始数据。

2.学术情境地理试题特点

学术情境地理试题凸显创新性。试题源于某一方面有特殊性与代表性的真实地理事象或科学问题,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要求学生结合陌生、新颖、复杂的材料挖掘新线索、找出新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推测与论证,从而得出新结论,检验学生建构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创新性考查要求。

学术情境地理试题科学性探究性强。试题素材选自学科学术文献或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学科的学术前沿进展,有明确的科学研究问题与清晰的研究路径,通常有实际数据支撑,专业性、科学性、真实性、开放性、实践性强,不良结构的问题注重地理研究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能力。

学术情境地理试题素养目标明确。试题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科素养测评要求以及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将学科素养、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与技能融于一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解决情境问题,学生通过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术意识、学术精神,培养学术思维的同时改变认知,提高其学科学习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实现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的统一,凸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高考真题再现

1.原题呈现

(2024年高考安徽卷地理试题第1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镍用途广泛,有“钢铁工业维生素”之称。21世纪以来,我国镍产业链日渐完善,是全球主要的生产和消费国。2020年,我国镍资源产品出口国家(地区)达176个。图1为2001—2020年我国镍资源贸易产品结构变化情况,图2为镍产业链示意。

(1)概括2001—2020年我国镍资源贸易产品结构变化的特点。

(2)结合材料,分析我国镍产业发展的市场潜力。

(3)从绿色生产角度,为我国镍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建议。

2.情境材料分析

(1)试题素材来源

试题素材来源于学术期刊《世界地理研究》2024年第3期《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关键金属镍贸易格局演化》一文的地理科研学术成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少有接触与该素材相关的内容,且对学生而言,情境材料中有些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创设问题的理论背景学术性、专业化程度较高,情境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强。在区域尺度上属于“本土”或“国家”[2]。

(2)试题创设思路

试题选取科研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以及部分研究结论作为材料来源,参考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创设试题的设问与答案。问题任务来源于研究内容与结论,最后结合讨论或展望部分创设开放性问题[3]。中国镍资源禀赋极低,却是世界镍产品生产大国,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对外依赖程度高。试题基于 2001—2020年中国镍资源产业链进出口贸易数据,刻画了镍资源产品结构贸易变化、产品市场演化并提出镍资源合理利用建议。

(3)试题情境呈现

试题情境材料是任务设置的主要依据以及解题的重要信息来源。试题情境信息的表达形式为文字+图像。试题文字来自围绕主题选择的恰当的论文相关语句,文字材料简洁且表述隐晦,并未直接呈现与研究结论相关的信息,答题所需信息隐含其中;试题图像来自论文原有图像,保留主要信息的同时进行了必要的加工处理(论文原图如图3和图4所示),图像简约并暗含多个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取重点信息。情境材料能够考查学生对情境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以及图解能力。

(4)试题结构统计

试题结构统计如表1所示。

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题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试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考试的育人导向[1]。命题坚持改革创新、稳中求进,坚持回归课标、课堂,坚持素养导向,重点考查学生的地理关键能力,充分发挥高考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和助力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功能,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突出了思政价值。2024年是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十周年,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广大青年学生的必修课,青年学生应学会识别安全风险、增强忧患意识、苦练维护国家安全的实战技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高度依赖镍等关键金属,为提升产业链掌控力,未来中国应注重对海外镍矿资源的投资与开发,推动构建区域供应链,并通过加强上游产品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对中国镍产业链中下游产品的依赖,以降低中国从这些国家大量进口上游产品所带来的风险。试题展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树立资源安全观、国家安全观和家国情怀等,具有前瞻性和价值引领作用。特别是第(3)题要求“从绿色生产角度,为我国镍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建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人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相符,体现了地理试题情境科学的评价功能和育人价值[4]。

3.情境活动解构

试题对必备知识的考查,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学科思想为主线、 以学科素养为导向(表1),基于2001—2020年我国镍资源贸易产品结构变迁的背景材料,考查课标内容要求“3.2 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1],”属于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内容。试题设问与情境的关联度高,涵盖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和地理联系3个维度的知识内容,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链:概括镍资源贸易产品结构变化;分析镍产业发展的市场潜力;从绿色生产角度为我国镍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建议[2]。要求学生以地理学角度深入挖掘情境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进行准确、合理地解读,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和原理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并有效解决问题;考查学生对学术情境的理解与分析、推理与判断,发表独立、创造性的看法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素养。试题还引导学生摆脱传统的知识模板框架,从答题套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避免“死记硬背”的窠臼和机械刷题的现象,引导教学回归课程标准与教材。

第(1)题要求学生能够从时间角度综合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学生要对我国镍资源贸易产品结构进口与出口在时间上量的变化以及产品种类的变化进行比较与概括,考查学生从综合角度对地理现象的属性、特点进行分析与比较,推理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即总结地理特点、分析推理地理联系。需要学生从2001—2020年我国镍资源贸易产品结构变化情况图中获取解题信息,试题考查内容与情境高度相关,试题情境的活动层次属于多点结构思维。

第(2)题需要学生结合文字材料“21世纪以来,我国镍产业链日渐完善,是全球主要的生产和消费国。2020年,我国镍资源产品出口国家(地区)达176个”和镍产业链示意图获取信息并解读,结合已储备的市场与产业发展知识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情境与试题考查内容具有一定关联性,属于关联结构思维,试题问题属于推测和描述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及发生发展过程,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应用能力以及解决地理真实问题的能力。试题问题是依据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预测地理事象规律或提出措施、建议。要求学生要能够依托学科思想并结合学科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应用性、开放性问题,试题考查内容与情境关联性较弱,情境的活动层次较复杂,属于抽象拓展结构思维,体现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要求。

4.试题情境总结

试题设计体现课标对学术情境的要求:对于学术性情境,注意表达的通俗性,使之向生活化情境转化,既隐含内在学科逻辑,又贴近学生生活[1]。情境任务的第(1)题、第(2)题与情境信息对应较强,学生能从情境中获取答题线索与思路,体现高考试题考查的基础性,说明情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情境也呈现出概念及理论背景专业化程度高、学术性强的特点,与城市生活联系紧密,城市化倾向明显,但与农村现实生活脱离,农村考生较陌生,如“工业维生素”“产业链”“产品结构”“贸易量”。问题涉及的概念也具专业性,如“市场潜力”“绿色生产”等,特别是第(3)题对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具有挑战性,体现高考试题考查的应用性、综合性与创新性要求。总之,试题以复杂地理事象为主题,凸显地理联系,突出思想方法与技能的运用,解题思维主要基于地理学科逻辑,深入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完成相应任务。学生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构建清晰的答题逻辑,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调动和运用、信息的提取与分析、逆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启示

1.强化情境应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标前言部分指出高中地理教学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1]。”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在选择具体的地理学习内容时,还应注意联系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现象和问题,并适当引入地理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注重学习内容的基础性、经典性、鲜活性”[1]。

以情境作为试题的载体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和国家人才培养的需求,具有教育方向标的作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实施,要求地理教学必须深入研究高考命题与高考评价体系,把握高考试题知识考查方向、素养考核方向与核心价值取向,领悟高考情境试题命制的关键环节:情境素材选择—命题思路确立—图像信息改造—文本信息加工—试题问题设计—试题答案编制。

教学要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导向,注重情境化教学,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深度学习适用于未来发展的地理知识。教师应摒弃功利性理念,重视育人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与认识情境教学的内涵,了解情境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情境教学素养,与情境认知敏感度,关注真实情境,提高情境资源加工与转化的能力和情境应用技巧,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熟悉情境资源应用的原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