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故事型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鲍昕 郑雯静

地理故事型课堂的探索与实践0

摘 要:故事本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利用故事演绎生活化的地理可使课堂更加生动、更有温度。本文以“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为例,实践了地理故事型课堂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地理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策略,通过地理故事型课堂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地理思维。

关键词:地理故事;故事型课堂;交通运输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4-0057-07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单向传递和学习效果的标准化评估,而这种教学方式显露出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及综合素养方面的不足。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对教育实践的深入探索,“故事型课堂”作为一种突破传统教学框架的新型教学方式,逐渐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

讲故事是一种传递知识和价值观的古老方式,通过引入故事这一高度情境化、情感化和人文化的教学情境载体,演绎生活化的地理,能使课堂更生动、更有温度,帮助学生在合作与对话中认知世界。恰如周尚意在其著作《触景生情——文化地理学人笔记》中写道“相对于地理信息系统中抽象的信息或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物质实体,人的思想是触及‘人性的’,或者说更具有‘温度’[1]。”当我们将感受、感情、感悟融入教学设计时,故事的“温度”为学生提供了联系故事主题与自身生活经历的情感纽带;教师的“温度”则为学生提供了激发创造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情感支持,构建出一个更为开放、包容的课堂模式。

二、地理故事型课堂的育人价值与方式探索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灌输的结果,而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思考形成的。将地理故事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记忆与理解的效率,提升学生对地理课堂的喜爱程度,促进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1.地理故事型课堂的育人价值

首先,一个好的故事能将抽象知识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和体验故事中的地理现象,形成生动、鲜明的学习画像;其次,从人本主义教学论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将教学过程用故事衔接还是用故事加工教学内容建构地理故事型课堂,本质上都是为辅助学生学习,营造学习的最佳氛围[2]。因此,相较于传统的枯燥记忆和背诵,故事型课堂能让学生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激发学习动机,催化出高效的学习活动;再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其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学习的终极目标。而在现实课堂中,教师从学科价值的角度较为关注学生地理知识的建构,容易忽视感性认识对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价值。实际上,人地关系中“人”和“地”同样重要,若要真正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并理解人地关系,教师则需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与不同的地理情境进行共情[3]。地理故事型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价值观碰撞的场域,在此场域中,学生可主动思考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带来的结果,形成一种多维度、系统化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4],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2.建构地理故事型课堂的方式探索

从地理故事型课堂的开发流程来看,一节结构完整的地理故事型课堂应包括:故事导入,精彩开篇;故事为线,串联新知;故事为点,突破重点;编织故事,记忆图形4个基本组成部分[5]。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从教材、新闻、史料、生产生活实践中选择合适的故事资源,在恰当的教学时机引入地理故事[6]。生动的故事型导入可紧扣学生心弦,如在“地球的历史”这节课导入时使用新闻素材“2024年9月公布新增的世界地质遗产地——中国乌海‘植物庞贝城’”,该内容新颖丰富,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历史的欲望,并在整节课的设计中贯穿该内容,充分挖掘其内涵。恰当的故事型转承可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这节课从陆地地域分异规律转换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难点知识)时,可用科学史素材“伟大的地理学家洪堡的一生”人物故事作为过渡,教师将“洪堡发现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故事娓娓道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6]。

从地理故事型课堂的建构主体来看,地理故事型课堂的故事可由教师讲述,也可由学生分享。学生开发故事的路径多样,巧用自编自撰的拟人化“童话故事”是他们突破重难点的小妙招。如在学习“三圈环流”时,为理解南北纬60°附近形成的极锋,学生基于冷暖气团的特征编写了“小白兔和冷面杀手”的故事:将暖气团比作来自热带的活泼小白兔,将冷气团比作来自极地的冷面杀手,它们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小白兔蹦蹦跳跳纵身一跃继续前往极地,冷面杀手没有完成抓住小白兔的任务,于是继续前往低纬度地区。通过这个小故事,更容易地让学生对“三圈环境”的知识产生深刻印象,使得深度学习自然发生。

从地理故事型课堂的呈现方式来看,可分为“讲述故事”和“图说故事”。如结合素描图(图1)分享家乡地貌观察的故事,又如学习地球圈层结构时,绘制“新龟兔赛跑”(图2),据图说出自己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理解。

三、地理故事型课堂的案例实施——以“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为例

1.案例背景

该案例源于一场展示课,和千里之外不曾谋面的学生们共同学习什么主题呢?因“有距离”的教学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出现应付的学习状态,而基于主题创设的故事型课堂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重庆和南京是长江上游和下游的两个重要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较大。长江之畔,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山水的秀美融为一体,交通这一人文地理要素的产生、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而且其在时空变化中展现出来的演变规律是学生可感知的,所以本节课选择“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进行教学设计。长江作为“黄金水道”,见证了重庆(渝)和南京(宁)交通的古今变迁,若改变尺度来看,重庆和南京的区域内交通运输布局和区域发展的关系也有其鲜明特色。

2.案例故事主题和素材的搜集

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情确定所要搜集的地理故事的主题。新课标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从行为条件来看,学生需要“结合实例”,即依据具体案例展开分析,故事型课堂可培养学生运用具体生活实例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从认知发展特点上来看,高一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地理空间迁移能力较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入。本节教材主要选取了义乌、扬州、京沪高铁、非洲铁路、首都机场等案例来说明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间的相互作用。案例代表性强,但对于生活在重庆的学生而言,教科书中的案例与生活空间距离较远,难以直观感受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间的联系。因此,本教学设计的素材来源主要是重庆交通建设和布局案例,充分开发乡土地理资源,为学生营造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6]。同时,教师也可提供南京的地理素材,通过区域对比可拓宽地理学习的空间,更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

本节课地理故事素材可借助师生的生活体验、新闻资料、访谈调查等形式搜集,地理素材故事化是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注重地理知识和思维的理性提升。本节课选取了重庆和南京之间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案例,改变空间尺度选择了“点(重庆机场)”“线(成渝铁路线)”“面(长江经济带)”的交通布局为典型案例[6],注重南京与重庆的对比,有利于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情况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从而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3.地理故事型课堂呈现

基于教学目标,故事型课堂创设了真实的地理情境,设计了地理情境任务,解决了真实地理问题。本节课从时间轴和空间轴上设置了“道行千里,渝宁相遇”“空港启航,渝北腾飞”“铁路发展,成渝互通”“与宁同行,绘制画卷”等故事型教学活动(表1)。通过逻辑严密且生动鲜活的故事情境,学生在调动思维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深切感受着地理教学承载的“温度”[7]。

4.地理故事型课堂评价反馈

为有效评价地理故事型课堂的教学效果,测评学生基于故事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设计了地理故事型课堂评价反馈表,以期为教师更好地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提供参考(表2)。

四、地理故事型课堂的教学思考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成长,而课堂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域,故事型课堂有助于将课堂从“知识传递地”转向“知识建构地”,将教师角色从“课堂主导者”转向“学习促进者”。讲地理故事的目的是进行真实情境的再现,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欲望[8]。学习不会自动发生,学生也不会天然知道如何学习,教师将教学内容和素材进行精心设计,将地理事物具象化、故事化、情感化。师生共同“说出我们的地理故事”,是个性化和合作性学习的整合,也是生活情境和地理课堂的整合,在合作学习、项目式、任务式学习的帮助下让学习真实而自然地发生,真正实现“为理解而教”,培养学生的地理高阶思维和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尚意. 触景生情——文化地理学人笔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9.

[2] 张媛. 学科故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4.

[3] 武强. 地理生活素材的故事化与课堂分享[J]. 地理教学, 2021(8): 52-54.

[4] 汤国荣. 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导向下的思维课堂构建 [J]. 地理教育, 2023(11): 8-13.

[5] 樊颖娟. 故事教学于地理课堂实践初探——论“故事演绎力”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文渊(中学版), 2020(7): 591.

[6] 鲍昕.渗透科学家精神的地理故事型课堂探索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5(1):11-15.

[7] 韩旭,户清丽,孙浩畅. 立足整合性情境: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的必由路径 [J]. 地理教育, 2024(11): 3-8.

[8] 刘琴. 基于地理故事的深度学习探索与实践[J]. 教学与管理, 2020(7): 68-7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