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地理实践力提升实验研究

作者: 胡燕霞 李水 汪琴 时欢欢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地理实践力提升实验研究0

摘 要:本实验以2个班级的学生为实验样本,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对比实验前后实验样本的地理实践力水平数据,发现包括教师选定项目主题和目标、设置驱动性问题、学生自主合作分解任务、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最终成果展示等环节的项目式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项目式学习;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4-0064-04

一、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发,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传统的地理实践活动设计多侧重于特定地理技能的培训和地理知识的应用,虽能加深学生对部分知识的理解,但对真实复杂情境中的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1]。基于此,假设项目式学习能提升初中生的地理实践力,设计一系列项目式地理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化地理知识理解,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从而提升地理实践力。通过线上发放调查问卷+线下访谈的方式收集学生地理实践力水平数据,探索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

二、概念界定和测量工具

1.项目式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指“围绕学科内容和目标,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设计项目,并以项目为主线,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帮助下借助多种资源平台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2]。项目式活动因其综合性与互动性,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优势。

2.地理实践力发展理论

智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实践经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教师指导等因素同样对实践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个人经验是实践能力发展的基石,实践活动中的问题需与学生经验相关,并适当超出其当前能力水平,以激发其潜能[3-4]。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通过行为演示和言语指导引导学生,而学生通过外显行为与内在分析提升实践能力[5]。

3.测量工具

本实验使用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翟绪芹等[6]开发的经过质量检验的地理实践力量表进行前测和后测,汇总数据进行分析。

三、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1.前测数据和分析

本研究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八(1)班和八(19)班为实验对象,2024年1月11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所选的2个班级学生用地理实践力测量量表进行地理实践力水平前测(表1)。

前测数据显示,八(1)班的有效样本均分为3.49,八(19)班有效样本均分为2.65,独立T检验的p值为0.000<0.01,表示差异极其显著,说明八(1)班的地理实践力水平极其显著地高于八(19)班,为了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也为了实验开展的便利,选择八(19)班作为实验班,选择地理实践力水平更高的八(1)班作为对照班,在实验班开展地理实践力提升实验。

2.实验设计

基于地理实践力发展理论,可将地理实践活动细化为一系列有序的环节,包括教师选定项目主题和目标、设置驱动性问题、学生自主合作分解任务、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最终成果展示等。

本次实验自2024年1月11日开始,5月8日结束,实验周期约4个月,共涵盖了10课时的项目式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内容见表2和表3。其中“我的校园我的家”项目任务1~4利用学校延时课开展,任务5与常规课合并授课。“贯穿大陆桥”项目任务2、4和5利用学校延时课时间开展,任务1和3与常规课合并授课。

以“我的校园我的家”项目为例,教师选定项目主题和目标后,设置了驱动性问题:“如何解决校园积水给师生出行带来的不便”这个贴近实际的问题,既为学生提供了思考抓手,也具有一定难度,激励学生“跳一跳能够到”,从而有效提升地理实践力。实验班的学生自行讨论将项目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通过测量并绘制校园平面图、连云港气候统计图,锻炼了地理图表能力;在观察降水后的积水情况并将其标记在地图上,提升了地理观察与观测能力;通过分析积水原因并设计地理实验,增强了地理实验能力;利用网络收集城市气候资料并用表格记录,锻炼了地理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培养了地理考察能力。在项目的每个课时中,学生都要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并及时展示项目成果,包括图表、实验报告和改进方案等,展示形式多样且鼓励创新。师评、互评和自评环节除了关注地理知识的专业点评指导外,还特别关注学生在地理实践过程中展现出的意志品质、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等优点并给予正向反馈。整个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合作与探究使得成果展示更加丰富多彩,有效提升了地理实践力水平(表2、图1)。

另一个项目主题是“贯通大陆桥”,从乡土地理的角度进行设计,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如何通过陇海—兰新线突显中国东西差异?”学生讨论分解出一系列创新而富有趣味性的子任务,将中国铁路干线图与气候类型分布图、等温线分布图、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地形图、水文图等多图层叠加,可直观感受东西部自然要素间的显著差异,锻炼了地理图表能力;以“地理三行情诗”形式,模仿“如果你是陇海线,我就是兰新线,我这一生最幸福的事,就是替你延伸到沙漠的边缘”,观察陇海—兰新线东西部的差异创作诗歌,提升学生地理观察和观测能力;利用橡皮泥在中国地形图上制作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模型,展现陇海—兰新线沿线土地利用类型的东西差异,提升地理实验能力;收集铁路沿线自然景观图片,精心制作PPT展示东西部景观差异,锻炼地理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对陇海线相关故事的发掘和讲述,加深对连云港乡土地理的认识和情感联系并从人文历史的角度理解和分析地理现象,培养了地理考察能力。教师在学生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环节注重指导搜索方法和排除干扰信息,地理信息技术的展示也需要跨学科教师的支持。在每个子项目的最后阶段,学生积极展示成果,包括叠加图、地理三行情诗、地理模型、PPT和故事会等,通过这些鲜活的展示形式,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有效转化和应用,地理实践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表3、图2)。

3.后测数据和分析

2024年5月6~8日,再次用地理实践力测量量表对八年级(1)班和(19)班学生进行地理实践力水平后测(表4、表5)。

后测数据显示,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实验班地理实践力水平由前测的2.65提升为3.66,提升非常显著。后测水平超过了对照班后测3.41的水平,虽然T检验p值为0.107,大于0.05,说明超出并不显著,图3柱状图显示实验班赶上对照班并有少许超出。经访谈发现,学生在进行前测时,对题目了解不深,甚至有所误解,或基于“说好不说坏”的心理,数据存在一定虚高,在后测中也存在对地理实践力了解不多的问题,存在一定误差。实验班通过4个月的项目式学习,对地理实践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自信,数据分析结果证明了项目式学习方式在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方面的有效性(图3)。

四、讨论

实验中,项目式学习能成功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水平的关键在于教师选定项目主题和目标、设置驱动性问题、学生自主合作分解任务、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最终成果展示等环节的学习设计紧密贴合了地理实践力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个体参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这一过程中,问题引领和设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尤为关键,它们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并动手操作。同时,教师需通过言语指导和行为示范来有效引导学生。

1.问题设计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

问题设计需精准地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些问题应具备一定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例如,“我的校园我的家”项目中,教师提出的“如何解决校园积水给师生出行带来的不便”这一问题,既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又能引导他们从地理视角进行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设置既真实又富有启发性,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参与度。

2.教师发挥言语指导和行为示范作用

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任务分解阶段,教师应提供清晰的言语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项目要求并启发他们探索校园积水的原因;在学生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时,教师需及时给予行为示范,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操作,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习;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的反馈同样重要,应做到多角度评价,鼓励学生展现自我。

3.成果及时展示与开放

成果展示不仅是项目学习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意志、品质、团队合作及表达能力的综合展示平台。因此,这一环节应强调及时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以多样化形式和创新性表达展示成果。例如,在展示校园平面图和气候统计图时,可采用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给予评价意见并进行二次反馈。同时,在展示改进方案时,应关注学生前后成果的联系及其视角的多样性,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在实验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例如,在“贯通大陆桥”这个项目中,驱动性问题“如何通过陇海—兰新线突显中国东西差异”的表述不够情境化和实践性,没有契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在前测方面,教师没有及时发挥言语提醒和指导的作用,导致学生没有认真对待测试。在成果展示中,很多环节需要教师及时检验和反馈,以便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呈现出更好的成果。

五、结论与展望

实验研究证实,包括教师选定项目主题和目标、设置驱动性问题、学生自主合作分解任务、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最终成果展示等环节的项目式学习在短期内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这为后续开展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活动提供了案例和经验。未来,笔者将继续在对照班乃至全校推广应用项目式学习,提升全校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梁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地理实践力培养探索——以“校园植被调查”为例 [J].地理教育,2022(6):54-57.

[2] 林毅.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地理实践力培育——以“服务业区位选择的社会调查”为例[J].地理教学,2022(18):30-32.

[3] 张逸盈,陆士明.基于“问题链”的地理项目式学习教学实践——以湘教版必修1“大气热力环流”为例[J].地理教育,2021(10):40-42.

[4] 吴志华,王思漪.最近发展区理论下的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及活动教学模式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8):44.

[5] 卢晓旭.地理教育研究的实证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

[6] 翟绪芹,卢晓旭,陈贵根,等.地理实践力的维度解构和模型检验[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3):16-19.

通信作者:李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