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地理实践力的初中地理社团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 章帅 师璐 田海玉 储强 庄三

指向地理实践力的初中地理社团课程建设研究0

摘 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地理课程要以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为宗旨。依托地理社团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载体,本文结合实践凝练出地理实践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提出“1+2+N”实践体系下的“三位一体”初中地理社团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实施策略等,并在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下开展了地理实践活动,为地理社团的建设提供了范式,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发展和地理意志品质的养成提供思路和借鉴经验。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初中地理;社团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4-0068-06

2022年4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明确地理课程要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1-2]。课堂教学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时间和空间限制、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欠缺、教师和学校安全压力大、地理实践活动经费有限、设备保障不足等原因,地理实践活动开展多表现出活动不充分、活动质量低等问题,且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养成,以至于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欠缺且停留在浅表层次。学生缺乏对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的验证。同时,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中的纯记忆类试题比例明显减少,“背多分”效应逐渐消失,情境化、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增加,聚焦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体现鲜活的实践特征。因此,如何通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正成为教育工作者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面临的一大问题。

一、以地理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价值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组成的初中地理课程对学生素养的发展日益重视。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必备的关键地理素养。以地理社团作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载体,开展强实践性的、基于真实体验的地理实践活动,能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聚焦学生素养发展,拓宽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途径;聚焦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和学生主体地位,是落实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途径[3]。

在地理社团的组建上,社团的创建不受教材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也不给予学生成绩、升学等方面的压力,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择和提出的。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是课堂教学时空上的延伸。在遵循基础的学校、课堂秩序及社团章程的前提下,地理社团可依据学生的需要和初中生的发展特点进行自由创建,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管理与协调。在地理社团实践活动上,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等进行选择和建议。在充分肯定和展现学生独立性的基础上,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也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度参与实践活动,保障地理实践活动的充分开展和实践性。在地理社团的特点上,地理社团多利用学生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开展活动,既不会干扰正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也能使学生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聚焦学生的素养发展,有利于实现知行合一,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可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4]。

二、地理实践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解析

为了保障地理实践活动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效果,笔者着重对地理实践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进行了理论解析。

1.地理实践力的内涵

实践力是指个体所具备的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经验、技能和品质[2],既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更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以团队协作方式,在真实环境下的社会调查、地理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运用地理知识及工具,认识地理环境,感悟人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具有的外显可视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内化隐性的意志品质[1]。具体表现为能使用地理工具,运用观察、实验、测量、调查等实践方法提取与分析地理信息;具有运用地理信息和工具解释地理现象、发现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兴趣;并能与他人合作设计、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并从实践中反思和学习,乐于合作,有能吃苦耐劳的毅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学科,而人类活动是进行人地关系研究的前提,决定了地理课程本身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只有在地理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地理研究和学习才有现实意义和科学性。笔者认为,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综合体现。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是人地关系的正确价值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行动力的基础,而地理实践力则是理论和实践的黏合剂,能综合地体现和发展其他3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正确关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能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发现、分析并解决生活中复杂的真实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只有以地理实验、地理观测、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为实施载体才能对学生地理实践力进行培养和提升。因此,地理实践力既是一种动手操作能力,也是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是一种积极的实践精神[2]。

2.地理实践力的构成要素

基于对地理实践力内涵的理解,本文将地理实践力分为具有外显可视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具有内化隐性特征的地理意志品质两大方面,即两大一级指标,以及地理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等若干二级指标,为每个二级指标的内涵进行了详细描述(表1)。

其中,地理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地理工具制作与使用能力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最直接的方式(图1),是地理野外考察能力等4种地理实践能力发展的基础。学生地理野外考察能力等4种地理实践能力的发展也会带动地理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地理工具制作与使用能力的发展。学生通过已有的地理实践能力,在分析说明地理现象、发现解决地理问题过程中逐渐养成乐于合作、吃苦耐劳等地理意志品质。同时,带动地理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各个地理实践力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发展,共同构成了地理实践力。

三、“三位一体”初中地理社团课程教学模式

本文组建的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校“地理学社”成立于2021年,结合学校延时服务的实际,“地理学社”建设期间曾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截至2024年已完成了4届地理爱好者的培养。“地理学社”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设备设施,个人承担的设备设施较少且价格低廉,社团地理实践活动的活动经费需求较小,所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均在校园内完成。学社配备了1名校内的社团负责教师和1名校内的社团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地理社团的建设和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依托 “地理学社”的实践和行动研究,充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总结和研究,构建了“1+2+N”实践体系下的“三位一体”初中地理社团课程教学模式。

“1+2+N”(1个根本目标,2种组织形式,多种地理实践活动类型)是指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校“地理学社”通过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实行合作成长的两种活动组织形式,完成由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设计的多种类型的地理实践活动,从而使得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得以发展的一种地理社团课程实践体系(图2)。

“三位一体”是指由“地理实践、学生、教师”作为基本对象构成的初中地理社团课程教学体系,具体包括“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实践力—教育科学研究”三位一体、“设计—指导—评价”三位一体、“准备—实践—展示”三位一体3个部分,和“1+2+N”的初中地理社团课程实践体系共同构成“1+2+N”实践体系下的“三位一体”初中地理社团课程教学模式(图3)。

“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实践力—教育科学研究”三位一体是指学生与教师的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指导和开展,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相结合的教学三位一体。以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意志品质,以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发展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改革能力,并以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发展推动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指导和开展,以地理实践力培养为根本目标贯穿始终,实现学生、教师和地理社团联动培养。

“设计—指导—评价”三位一体是指教师的地理实践活动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指导、活动效果和学生表现的评价相结合的教学三位一体,将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学生的地理活动实践指导和反馈中,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指导学生实践和教学研究多目标、多维度实现,依托地理实践活动一举多得。

“准备—实践—展示”三位一体是指学生地理实践活动材料、内容、方法的准备,地理活动的实践和总结、地理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相结合的三位一体,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流程和步骤,在教学空间结构中实现逐层递进,实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前后一贯,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意志品质。

四、“三位一体”初中地理社团课程实施策略

1.前期调研,指导社团建设方向

为了将“地理学社”打造成为学生喜欢、适合学生地理实践力发展的社团,笔者以问卷调查、表现调查为调查工具和手段,以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校2024届、2025届和2026届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学生对地理社团的基本认识、参加的意向和对地理社团活动的期望、学生地理实践力现有水平和课堂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培养现状为主要调查内容,以Excel2016和BM SPSS Statistics 22为分析工具,认识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培养不足且停留在浅表层次问题的表现与影响。为指导“1+2+N”实践体系下的“三位一体”初中地理社团课程纲要的修改,指向地理实践力的初中地理社团建设与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现实依据和研究方向,调查问卷的结构见表2、表3。

2.素养导向,科学制定课程纲要

社团活动课程纲要是对社团活动的整体构建,明确细致的课程目标和完善的社团课程体系将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及养成地理意志品质提供坚实基础[5]。本文基于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校“地理学社”的实践和行动研究,科学地制定了“1+2+N”实践体系下的“三位一体”初中地理社团课程纲要(表4)。

3.丰富活动,引领学生多样化发展

不同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意志品质需要在不同类型的地理实践活动和组织形式中进行培养和发展,依托地理社团开展类型丰富、组织形式丰富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引领学生多样化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指向多样化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校“地理学社”已开设了地理测量与绘图、地理模型制作、地理实验设计与操作等类型的地理实践活动,结合实践形成了社团的活动指南(表5)

4.合作成长,助推三位一体

本文所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合作成长小组,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以合作为方式,指向个人和小组共同成长,依据互补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稳定性(合作成长小组的长期合作)和干预性的原则,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和教师主导的方法,综合考量年级、问卷测评显示的地理实践力水平、性别等因素,以4人为一组建立合作成长小组,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成长和探究学习为一体,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合作中成长,激发自主发展的潜力以提升学生学习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乐于合作的地理意志品质。

5.多元评价,以评价促进学习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内容要求为基础,多途径地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学业成就等信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理解水平、学习技能、方法、学习态度、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品质等进行评价,以充分发挥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和帮助教师改进地理教学的教学环节。地理社团是为了适应初中生的素养发展需要而组建的学生组织,不会给予学生成绩、升学等方面的压力,往往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活动种类和形式多样,所以学生通常会对社团活动产生极大兴趣,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更能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本文结合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进步情况和完成学习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综合性评价,将教师、学生个人和学生小组均作为评价的主体和对象,综合运用观察、访谈、测试等方法,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本位,以学生的发展为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如“美化校园”地理实践活动评价表(表6、表7)

五、结语

面向全体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最主要的仍在于课堂教学,本文的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探索出一条可有效发展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道路。同时,社团活动时间往往面临被学校活动挤占、被教师教学任务挤压等现实问题。就现有效果而言,距离合理地将地理社团的实践和经验用于课堂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谭海军.地理社团活动引领的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3):76-78.

[3] 王思源.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4] 马翠敏,于吉海.地理社团活动开展与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以青海湖游学为例[J].地理教育,2016(12):45-47.

[5] 邱睿,李桂花.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创生地理校本课程——以重庆市广益中学校“文峰瞭望社”为例[J].地理教育,2020(11):49-5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