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物流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 陈婉婷 吴清燕 罗明明
摘 要:有别于传统文科,新文科紧扣新时代中国发展需求,落实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这与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相符。课程教学育人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该文以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国际物流课程为例,首先,分析新文科建设下国际物流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其次,根据国际物流课程思政融合的特点,设定国际物流课程教学目标;最后,从国际物流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元素融合、教学模式与教学考核四个方面探索新文科建设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物流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新文科;应用型本科;国际物流;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6-0124-04
Abstract: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liberal arts, the new liberal arts closely follow the needs of China'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cultivating peopl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dea of nationa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is paper takes th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cours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First, it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curriculum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Secondly,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Course are se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ed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Course. Finally, starting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element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the authors explore the teaching practices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practice
2020 年 11 月《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明确了新文科建设的共识,有别于传统文科,新文科紧扣新时代中国发展需求,落实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这与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相符[1]。物流服务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连接着各部门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下,我国现代物流业正朝着经营数字化、产业服务化、装备高端化等方面发展,发展的时代大环境与用人单位需求都不断促使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复合型知识、业务实操技能以及国际视野的高级物流人才。课程思政是新文科建设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课程教学是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专业课程实现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必然途径[2],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挖掘出具有专业课程特色的思政元素,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国际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物流业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建设已经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热点,新文科建设的提出进一步推进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闫长斌等[3]研究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的基本内涵和策略。徐杰[4]针对专业与思政教育的相融合,提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随后,结合物流专业课程特点,部分学者探讨课程思政的建设问题。安立华[5]等以物流信息系统课程为例,提出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将思政理念融入教学内容。石学刚等[6]提出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融入冷链物流管理课程的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王承娜[7]以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例,提出按照“三四五六”模式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魏秀林等[8]从教案大纲、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讨专业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和具体举措。龚英等[9]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的方法对物流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进行设计与构建。梁红艳[10]从学科属性和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提出物流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关注的五个要点。有关于国际物流课程建设与改革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吴婷等[11]从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进行国际物流课程改革与创新。高雅娟[12]基于依托式外语教学(CBI)的理念,研究MOOC和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国际物流课程中的应用。尹阳[13]提出通过构建教学理论体系、邀请企业家进课堂、带领学生入企业、参与企业实践教学等方式提升国际物流课程质量。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已有部分学者研究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然而新文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社会化环境。
一 国际物流课程思政融合的特点
(一) 国际物流课程关联的政策背景较多
受纷繁复杂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国际物流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与国际物流课程有关的“一带一路”倡议、RCEP框架等国内外政策背景较多,课程可以结合当前的政策方针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贸易发展环境,理解新发展格局下国际物流政策导向与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念、团队与责任意识。
(二) 国际物流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国际物流课程具有许多业务实操的范畴,注重理论逻辑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起着能力拓展的作用,强调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的主体地位。课程强调理论知识对业务实操的基础,强化业务实操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在国际货物运输方面的业务实操技能,并且能够独立地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国际物流业务问题的能力。
(三) 国际物流课程具有较强的对外属性
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后续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国际货物运输、货运保险与货物通关、保税与跨境电商物流等多方面的对外课程内容,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课程可以结合思政元素来解读国际物流课程的基础理论与实践业务,使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繁琐物流业务时,学会维护国家利益,处理和协调复杂的国际实务关系,高效地解决国际物流业务问题[14]。
二 国际物流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国际物流课程融合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教学宗旨,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打破传统教材体系及前后顺序,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及育人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并分解成为国际物流基础篇、国际物流实务篇和国际物流服务篇三个模块,每一模块对应一个能力培养目标,第一个模块注重理论基础形成知识目标,第二个模块注重业务实践形成能力目标,第三个模块注重职业素养形成素质目标,三个模块互相补充与结合形成最后的育人目标。不同模块之间互相联系与补充,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国际物流基础理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辨析关系以及国际物流系统与物流网络的知识结构。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加强国际海洋运输、航空运输、陆路运输,以及集装箱与多式联运的业务实践,培养具有解决国际物流繁杂业务问题的从业能力。
素质目标:引导学生从国际货运保险、货物通关以及物流服务等业务中,领悟行业“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价值内涵,养成良好的大局观念与团队协作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育人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行业发展,树立正确择业观以及明晰自身的奋斗目标,成为具有复合型知识、业务技能、国际视野的物流人才。
三 新文科建设下国际物流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 国际物流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本文以新文科价值为导向,从“课程思政”要求出发,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五个维度深度挖掘提炼相关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从课程模块、思政融合、教学模式与考核评价四个方面搭建国际物流的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设计框架,具体教学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二) 国际物流课程思政元素融合
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是指在国际物流课程教学内容基础上,结合思想政治和时事热点挖掘不同章节中的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想元素,优化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本文从课程教学内容的九个章节剖析课程思政元素以及思政内容切入点。
1 第一章,国际物流概述
思政元素:历史使命,社会责任等。
思政内容切入点:①通过讲授国际物流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国家对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非法侵占侵权行为,讨论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国家主权不容侵犯,以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②通过讲授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介绍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理论,引出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让学生了解国际物流供应链在“双碳”目标下的责任与影响,强调为了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物流产业责无旁贷。
2 第二章,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
思政元素:辩证思维,理想信念等。
思政内容切入点:①通过回顾国际贸易的基础概念,分享中美贸易摩擦下的“飞马峰”号网红大豆船事件,让学生意识到中美贸易战只有输家而没有赢家,强调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贯彻执行党中央制定的方针和决策部署;②结合国际贸易术语的学习,理解不同贸易术语之间的作用及其辨析关系,强调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3 第三章,国际物流系统与网络
思政元素:家国情怀,国家战略等。
思政内容切入点:①通过讲授港口基本概念,结合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引出世界十大港口中国就占据了七个,尤其是上海洋山港,名列世界港口前茅,让学生意识到我国作为港口大国的实力,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和民族自信心;②通过讲授航线基本概念,以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建设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全局中具有的特殊重要地位,认识国家的发展新格局,传递“共享”“共赢”的理念。
4 第四章,国际货物运输
思政元素:科技创新,环保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