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电视新闻课程实践教学创新

作者: 徐静涵

摘要:在数智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作为传媒类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海口经济学院作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拥有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电视新闻课程在该校具有一定的教学创新与改革经验。文章从电视新闻课程实践教学思路、模式、手段等角度出发,梳理电视新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创新改革经验,为其他高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视新闻;数智媒体;应用型新闻人才

电视新闻课程是海口经济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影视编导(专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目标为立足海南,服务国家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战略,旨在培养以影视编导、策划设计、编辑制作、大数据分析运用为核心能力,具备编导、策划、创意、写作、摄录、制作、节目运营等广播电视及融媒体创作方面的专业技能与素养,能够在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等传媒机构、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从事视频内容策划与创作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新闻立台,是指以新闻、新闻节目,以及正确的思想、审美、视听市场导向等为广播电视媒体的立身之本,是中国广播电视媒体作为党的新闻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始终的办台方针。

海口经济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前身是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专业下设的专业方向——广播电视编导方向。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有办学基础上,海口经济学院设置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并于201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生,至今已有超过10年的办学历史与经验。近年来,海口经济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不断探索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方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模式,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与“优课”“金课”建设。

电视新闻课程在海口经济学院先后建成了“校企共建课程资源库项目”“海口经济学院2023年度校级一流课程”,主讲教师也曾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海南赛区二等奖”“海口经济学院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电视新闻课程在实践教学思路、模式、内容、方法甚至是实践项目设置上,都进行了改革升级。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海口经济学院特向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媒体行业人才抛出橄榄枝,引进来自行业一线的主流新闻媒体记者等加入专任教师队伍,并借助校企合作优势,在电视新闻课程中采用“双导师”教学模式,用“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培养传媒人才。

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服务地方新模式

电视新闻课程作为一门实践学时占比超总学时一半的综合创作类专业必修课程,其实践教学要求较高。电视新闻课程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在第四学期学习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其实践项目设置不同于前三学期采用校内实践为主的形式,而是尝试由任课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在校外真实新闻发生场景中,采摄具有新闻价值的电视新闻作品。

电视新闻课程期末实践项目为民生社会类深度报道或系列报道。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宽泛的选题范围与更广阔的采访环境,电视新闻课程由主讲教师牵头,带领广播电视编导、影视编导专业学生前往海南省内多个市县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并与海南省澄迈县融媒体中心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定期带领学生前往澄迈县等市县进行纪实影像作品创作,寻找具有新闻性与传播价值的新闻线索,摄制民生社会新闻深度报道或系列报道。学生采摄的符合行业播出标准的电视新闻作品,也陆续在澄迈县电视台、澄迈县融媒体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出。

例如,2024年9月23日至26日,电视新闻课程主讲教师带领2022级影视编导专业学生前往澄迈县开展“讲好海南故事”实践教学活动。该活动组先后前往了澄迈县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永发镇赛玉村,围绕澄迈经济、文化、卫生、教育等领域,深入挖掘澄迈县乡村振兴优秀案例。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在真实新闻发生地进行新闻采编实践,还提升了学生的实践与创作能力,引导学生真题真做,增强了学生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意识。

学生所采摄的“‘讲好中国故事’纪实影像创作”系列报道共8部作品,以系列专题形式在澄迈县融媒体中心官方公众账号持续播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进一步实现了融通校企、校地优质资源,以项目教学为核心,打造传媒实践教学新范式。

二、以行业情景模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

电视新闻课程主讲教师拥有近10年主流媒体新闻采编工作经验,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项目设置方面,充分考量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联性,优化课程内容与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以实现更高的育人目标,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可以通过“课程教学+行业实践”来了解瞬息万变的行业发展趋势,掌握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技术能力。

(一)理论教学融入教师行业实践经验,以真实案例阐释知识点

在理论教学部分,电视新闻课程根据主讲教师“双师型”的特征,将主讲教师在主流新闻媒体从业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与该课程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以教师在媒体从业过程中所摄制的各类电视新闻作品为真实案例,从新闻线索的获取、采访准备、采访实施、后期制作等电视新闻采摄的全流程入手,逐一分析相对应的理论知识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与电视新闻作品之间的转换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后期开展的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教学模拟行业工作情景,以行业标准提升制作能力

在电视新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围绕主流新闻媒体行业中常见的电视新闻体裁,以当前主流的电视新闻报道形式为出发点,分别设置“现场报道Vlog(视频博客)摄制”“会议/活动新闻摄制”“民生社会新闻深度报道/系列报道”三大实训项目。三个实训项目秉持着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路,依次锻炼学生对电视新闻的理解能力、基本制作能力、新闻选题的挖掘与策划能力。通过三个项目的训练,学生能够掌握符合行业标准的消息类电视新闻的制作能力,以及一定的深度报道或系列报道的策划与执行能力。

在实践项目指导与开展实训的过程中,教师选择校内外发生的真实新闻线索,通过模拟“编前会”等情景,让学生在项目中树立自己是“电视新闻记者”的身份意识,并以尽可能标准化的新闻媒体行业工作情境、工作流程,提前与新闻媒体行业工作接轨,用电视新闻记者的真实工作状态来要求自己,进一步提升电视新闻采摄制作的能力。

例如,“实训项目二:会议/活动新闻摄制”共12学时,在实训指导中的选题指导时,教师以之前布置的“任务”为驱动,模仿新闻媒体单位每天早上举行的“编前会”,教师扮演“值班编委”的角色,学生以“电视新闻记者”的身份向“值班编委”报题。针对学生认为适合作为“会议/活动新闻摄制”的新闻线索,“编委”与“记者”从选题内容、目标受众、受众需求、报道形式四个维度进行沟通与讨论,最终明确选题角度与内容挖掘和报道的形式,做好该项目实践的准备工作,进一步拟定采访提纲,为拍摄与后期制作打下基础。

三、以行业项目实践,普及职业道德教育

电视新闻课程除日常课堂教学、实践项目指导外,同时借助海口经济学院丰富的校企、校地合作资源,联动海南本地媒体,以行业真实项目实践,打造产教融合新范本。

例如,2021年12月4日至11日,主讲教师带领广播电视编导、摄影、新闻等专业学生,参加由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欢乐新海南·奋进自贸港’2021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海南行”活动,并围绕本次活动主题,策划了为期8天的全媒体报道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报道团共完成电视新闻报道15条,拍摄图片素材300多张,完成新媒体图文推送8组16篇,拍摄视频素材近30小时、航拍9小时。主讲教师获得了“欢乐新海南·奋进自贸港”全国重点网媒体验行活动“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在行业实践过程中,学生充分学习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流程及所需遵循的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为今后在各类传媒机构从事相关工作提前“供氧”。

四、以实践经验总结,完善教学体系改革

电视新闻课程除常规的课堂教学管理外,还在实践教学环节采用课前点名、课上“学习通”打卡、跟组指导、随时抽查等方式进行管理。在评价体系方面,电视新闻课程打破原有按作品打分的方式,尝试采用小组作品全班公映,并以作品为基础,按岗位进行打分的新模式。

(一)教师跟组指导,“学习通”定点拍照打卡

为避免出现分组实训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搭组员便车”,在实训环节“放羊”的现象,教师会在每节校内实训课线下点名时,公布当日“学习通”平台签到打卡时间、打卡动作等要求,由各组组长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学习通”平台上传能够证明整组组员在哪里、进行什么实训内容的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打卡照片的信息,每节课选取一组,前往现场进行抽查及跟组指导,在涉及校外实训项目时,均采用集中实践形式,由主讲教师带队,前往集中实践地点,做好实训指导与教学管理工作。

(二)作品全班公映,按岗位进行综合评定

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制作出符合行业播出标准的作品,电视新闻课程的三个实训项目均在最后两个学时的教学中设置了公映环节。其中,前两项实践项目采用分组形式完成。在课堂上,教师邀请制作团队播放小组作品,每个组员必须有明确的岗位,岗位必须是电视新闻制作流程中的关键性岗位,如出镜记者、摄像、后期剪辑等。作品公映结束后,班级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与评价。最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担任的岗位,以及作品中该岗位呈现的效果进行综合评定,给出差异化的组员成绩,争取让每个学生在项目中付出的努力都能够得到相对公正的评价,避免出现作品质量影响整组学生成绩的现象。

(三)创新考核形式,实现评价体系改革

在期末实践项目中,教师创新采用“个人摄制作品+小组形成系列”形式进行考核。学生以1~3人为一组,以现场报道为新闻报道方式,摄制一组(3条以上长消息)电视新闻系列报道,作品题材为民生社会新闻。单部长消息时长1分30秒以上,一组系列作品总时长不低于6分钟。

在一组系列报道摄制过程中,小组每个组员需要在至少一部长消息中担任记者岗位,其余作品中担任摄像、后期剪辑岗位。通过系列作品摄制,学生能掌握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解说词撰写、配音等电视新闻采编流程,丰富基本的理论知识,提高电视新闻采集制作的实务技能。

在系列报道采摄过程中,前期选题环节,每个组员根据项目要求寻找1~2个选题;选题指导环节,各组成员根据每个组员寻找到的选题进行选题分析与讨论,选择并确定最终选题。在拍摄前,教师对系列报道进行内容划分,划分出3部以上长消息,确定每个组员分别在哪部长消息中担任记者,并由记者负责统筹其他组员在该部长消息中的分工、具体拍摄计划与内容。拍摄环节以记者与摄像为主导,拍摄适当的素材;后期剪辑环节以记者与后期剪辑为主导,对全片进行剪辑与包装,成片初剪成型后,由整组学生进行作品分析并确定补拍与精修方案,最终形成一组完整的系列报道。

摄制完成后的作品,同样采用全班公映的形式,于期末进行展映及现场点评。在全班公映时,教师根据每个学生担任记者所摄制的作品在系列报道中呈现的效果进行点评与赋分。

五、结语

海口经济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编导(专科)专业所开设的电视新闻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所积累的方法与经验,可供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借鉴与参考。但同时,电视新闻课程必须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设置,与时俱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雷跃捷.薛宝琴.论“新闻立台”的本体意义[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1).

[2]王晓峰.加强新闻立台的制度安排和建设[J].视听纵横,2011(2).

[3]赵佳音.电视新闻课程教学法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26).

[4]花瑞洁,顾少宇.对电视新闻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电视新闻节目策划与制作》课程为例[J].新闻传播,2017(16).

[5]宫瑱.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课程应用型改革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

[6]白雪.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分析[J].山西青年,2024(2).

基金项目:海口经济学院2024学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AIGC驱动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电视新闻》课程思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Hjyj2024023ZD。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中广天择传媒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