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建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
作者: 彭丽摘要:文章以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为例,通过查阅文献法、案例分析法、调研法以及总结课程讲授实施效果,列举在教学设计和活动中的典型案例,促进课程思政在土木建筑类专业课程中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课程思政;土木建筑类专业;建筑结构与识图
一、土木建筑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建设意义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与思政教育的边缘化
传统的土木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多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相对薄弱。
(二)思政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几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缺乏信心且自卑。他们在基础阶段的学习稍显落后,到了大学阶段后更加迷茫、不自信。思政教育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思政框架设计与思政元素挖掘
(一)开学第一课:走进校外实践
1.精心准备,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城市规划馆、城市建筑地标参观学习,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土木建筑的魅力,触发学生对工程建设的好奇心。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观看《厉害了我的国》纪录片第一集,让学生了解祖国在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赏析著名建筑物,培养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赏析著名的建筑物,如上海金融环球中心、鸟巢、港珠澳大桥、国家体育馆等。通过观看这些建筑物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对专业技术人员在高空作业中的全神贯注以及对待技术工作分毫不差的职业精神充满敬佩之情,对建筑物的修建过程产生敬畏,对我国当代诞生出的伟大建筑物产生崇尚感。
(二)“力学基础知识”模块
1.理论与实践互通互融,讲述工程故事
教师通过实践经历讲述活灵活现的工程故事,让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互通互融。在讲解集中荷载、线荷载、面荷载、体荷载时,教师以面荷载转换线荷载的计算讲解为例,提出人生的视野由点、线、面到体,形成小家、大家、国家和世界的格局观。
2.注重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严谨性,培养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
如计算房间隔墙对墙下承重梁的线荷载,以此为依据来推算最优组合墙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做到注重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受力分析计算的严谨性,从听懂到实施,再得出结论,亲身感受工程力学的魅力。
(三)“柱平法施工图的识读”模块
1.引申“顶梁柱”概念,培养担当精神
经由“力学的基础知识”模块的铺垫,学生再学习传力的途径,可以知道建筑物多数情况是梁的荷载传递给柱子。在这里,教师可以引申出“顶梁柱”这个概念,教导学生在“小家”和“大家”中都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顶天立地的人。
2.强调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
在建设实施的前期设计阶段,设计者应考虑“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例如,选用圆柱和方柱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不仅要考虑建筑的美观程度,还应避免浪费模板,考虑施工的难易程度,以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强调采用新标准、规范、图集的重要性,培养终身学习习惯
以“教材+图集”的讲授模式为例,教师可以特意向学生强调《22G101》图集替代了《16G101》图集,提示学生采用新标准、规范、图集的重要性,时刻留意工程标准和规范更新的信息。教师适当讲解规范的前后变化,引导学生了解工程技术的发展,不断总结创新,精益求精,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四)“梁平法施工图的识读”模块
1.讲解转换柱和转换梁的概念,体现哲学道理
教师应向学生讲解转换柱和转换梁的概念,说明其产生的原因与建筑设计功能相关,并不是单一产生的,一般用于需要在某一楼层进行建筑空间使用功能的变换时产生。
2.用价值论解释转换柱和转换梁,感受思政元素
教师用价值论来解释转换柱和转换梁,可以说明梁和柱都有各自的价值,谁也无法取代。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看似枯燥的学科中听之有味,学而不厌其烦,感受工程的魅力。同时,学生能体会到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提高辩证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思政实施后的总结和思考
(一)注重三大基本遵循的原则
1.遵循工程规范,与时俱进
教师结合工程中新旧图集和规范的差异,让学生了解技术优化、更新迭代给工程带来的提质增效,以及对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做工程需要遵循规则性和标准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2.遵循工程伦理,以人为本
在工程建设的整个周期中,教师应尽量降低工程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设计和工程实施环节,应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理念开展工程活动。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违背工程伦理的施工活动将造成不同严重程度的生命危害和财产损失。例如,建设单位盲目压缩工期、混凝土未达到应有的强度便肆意拆模、脚手架搭设未按相应的工程规范执行、施工人员在楼板上超荷载堆放材料等。
3.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坚守可持续发展理念
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装配式结构技术逐步应用于建筑市场后,很多原本应该是人工操作的部分,被替代为使用软件和机器操作。工程建造过程中的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让建设者肩负着发展新兴技术和升级建造模式的重要使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教师的教学评价结果
1.课程考核评价贯穿课中、课后
课程考核评价主要贯穿课中、课后,做到堂堂课有分享、有评价、有总结。评价对象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教师。通过考核评价,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挖掘学生真实想法,做到有的放矢
从授课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从一开始不愿意分享、不好意思分享。这时,教师要用心深挖学生的真实想法,课程思政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多种形式交替进行课后评价
课后评价主要来自学生的实操训练和课堂互动,多种评价形式交替进行,能够看到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习惯的改善程度、学习态度的转变程度。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沟通与合作,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发现和解决问题,逐梦成为一名有思想、有价值的“工程人”。
(三)土建专业课教师素养是课程思政教育关键
1.提高学生课堂“兴奋度”的难点
土木建筑类专业课程多数较为枯燥乏味,所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兴奋度”是个难点。纯粹地讲解理论和刻意地“灌输”思想政治知识都无法取得良好的专业课教育成效,因此更加考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实践功底。
2.教师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观察中,这种不经意地传递出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严谨治学最能打动人心,也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模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职业素养。
3.备课精心程度对教学的影响
教师在课前对每个知识点备课的精心程度直接影响到知识点讲解的透彻程度,从中散发出教师授课时的自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确保知识点讲解透彻,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4.谨慎运用辅助教学资源
在运用辅助教学资源时,教师对使用的视频、图片等要谨慎斟酌,判断它的准确性后再运用到课堂。第一,课程思政对土木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思政框架设计与思政元素挖掘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开学第一堂课、“力学基础知识”模块、“柱平法施工图的识读”模块和“梁平法施工图的识读”模块的教学设计,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第三,课程思政实施后需要注重三大基本遵循的原则、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教师的教学评价结果以及土建类专业课教师素养的关键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扎实专业技能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土木建筑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封琴.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海外英语,2024(18).
[2]夏明,徐婕,管婧婧.基于具身理论的基础营养学课程思政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1(21).
[3]刘玉斌.物理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以理论力学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2020(8).
[4]郭铁梁,张俊杰,俸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与实践: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22(3).
[5]张倩,李琼.土木工程专业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高层建筑结构课程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4(1).
[6]刘元芳.课程思政理念下“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黑龙江东方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为例[J].房地产世界,2024(12).
[7]丁发兴,余志武,龚永智.土木工程专业工程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题“土木建筑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项目编号:CSZ22086。
(作者单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