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作者: 朱羽 徐静 张松
摘要:文章深入挖掘奥林匹克精神的多项育人功能,调研分析当下奥林匹克精神在高校传播的现状,提出将奥林匹克精神融入课程育人体系、文化育人体系、网络育人体系、实践育人体系的“四进”理念与有效路径,以期为奥林匹克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实践。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育人功能;育人路径
一、奥林匹克精神的时代内涵
奥林匹克精神可以泛指奥林匹克运动所主张的整个价值体系,如强调人类平等、和谐发展,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将体育精神、民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集于一身,通过奥运会等形式向世人诠释,是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具体内涵。奥运会和奥林匹克运动为保证奥林匹克精神的实现提供渠道,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分割。
二、奥林匹克精神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
1920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将“更快、更高、更强”正式确认为奥林匹克格言,2018年北京奥运会唱响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24年巴黎奥运会提出了“奥运更开放”。这些以奥林匹克赛事为载体所传达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仅反映了体育运动的精神特质,也彰显了奥运赛事的文化厚度,其中传递的价值理念,可以对学生提供价值引导。
(二)提供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
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中国首次派出运动员登上世界级运动会失败而归,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以566环实现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奥林匹克精神在一次次比赛中散发着新的生机,管晨辰体操服膝盖胶布上写着大大的“中国加油”,负伤的马龙依然咬牙坚持拿下东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奥林匹克精神是时间和实践的沉淀,其背后动人的故事是最好的思政育人素材,为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明确个人精神追求提供了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教育案例,更好地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切实肩负起时代使命,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奋发青年。
(三)提供优良的品格塑造教育
1960年意大利罗马首届残疾人奥运会的举办,让全世界看到不言放弃、微笑面对困苦的人生态度;高龄的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再一次站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传递给世界的是坚毅、担当、不畏、乐观的奥林匹克精神;东京奥运会男子800米小组赛,难民代表队摔倒后继续比赛,展示的是敢于吃苦、奋发前行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传播的是敢于拼搏的人生态度,为学生提供榜样引导,对学生塑造优良品格具有现实意义。
三、奥林匹克精神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一)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认知程度较低
笔者通过在3所高校内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此次调研共发放83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92份,其中女生503份,男生289份。根据调研,95%的学生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对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一定影响;69.19%的学生认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了解程度只有一点点;99%的学生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存在积极影响。通过表1可知,学生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对自己的影响广泛,其中提高运动参与度、强身健体、增强民族自豪感分别达到94.19%、94.32%、85.48%。在调研中,94.7%的学生知道奥林匹克的发源地(如表2所示),66.41%的学生回答出奥林匹克格言(如表3所示)。由此可见,学生对奥林匹克文化的基本掌握程度并不高。70.2%的学生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途径是通过偶尔观看奥林匹克赛事。从表4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学生认为通过体育赛事的观看可以多方面提升自己,如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爱国情怀等。根据调研结果,大多数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学习局限在奥运赛事上,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对其蕴含的价值内涵和作用更是思考得少之又少。
(二)奥林匹克精神融入思政育人的途径单一
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局限于体育课上,在专业课程、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奥林匹克精神的意识薄弱,融入途径相对单一,融入方式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一方面,高校没有合适且与时俱进的教材供给教学;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对思政类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课程改革激励,教师缺乏将奥林匹克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主动性、研究性和积极性。
四、奥林匹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牢抓课堂主阵地,增强育人实效
“第一课堂”是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应深化课程改革,充分挖掘奥林匹克精神的思政要素和育人资源,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建设,提升育人实效。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牢抓课堂教学,融合奥林匹克精神,深挖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时代价值,将课堂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端口。如教师应开设奥林匹克精神文化赏析、国球技巧等课程,用好方法、好手段、好理念,将奥运故事贯穿其中。其次,教师应利用丰富多彩的隐性教育模式,寓教于乐,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从而起到思政育人的作用。如通过讲解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发展体系的优势;组织开展观看“同上奥运思政大课”“女排精神”等课程直播或影视作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厚植人文情怀。
(二)丰富校园文化,融入实践育人
学校、学院、班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实践育人。奥林匹克精神折射出当今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高校应引导学生紧跟时代浪潮,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习惯,弘扬人文主义,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针对文学类学生,教师根据奥运会开展期间的文娱宣传、城市创建、文创传承,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针对理工类专业学生,教师根据奥运会开展期间的赛会服务、场馆设计、技术创新等部分进行深耕,以此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引导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塑造工匠精神。一是高校可通过打造奥林匹克精神文化长廊、奥林匹克精神宣传文化角等,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环境。二是高校、学院或班级可紧跟奥林匹克精神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结合“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等多种奥运主题,对应开展“绿色校园”“科技校园”等主题活动,包括文艺展演、奥林匹克精神科技文化节等,以提高学生科技探索、可持续发展、人文主义等精神。三是高校及相关部门通过奥运赛事中学生志愿者的工作安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地方性马拉松大赛、地方性奥林匹克赛事等,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树立主人翁意识、服务意识,培养奉献精神。四是高校要引导学生关注体育赛事,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资源,组织在校园内播放体育赛事、奥林匹克精神教育宣传片等,增强校园奥林匹克精神氛围,为学生提供缓解心理压力的场所,扩展学生互动平台建设。
(三)注重教师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完成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教师团队应完善相关教材,避免教学过程使用零散课件,保证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教师承担着知识传播的重要任务,所以提高教师文化修养,丰富教师奥林匹克知识底蕴,是保证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不断发展、跟进的体系,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不断调整,高校应时刻关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最新动态,如鼓励教师带队地方性奥林匹克赛事志愿服务,走入学生,走入一线;支持教师参与更高层次的深造和学习,进行系统、完整的培训;各专业做好课程教学研讨,开展优秀课程展示,教师间加强交流学习。
(四)依托融媒体技术,创新推动渠道
高校依托融媒体技术,利用融媒体技术的便捷性,拓宽网络渠道,充分发挥校园传媒产生的积极作用,广泛宣传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及精神。高校通过网站,建设奥林匹克精神专题学习模块,打造学习阵地,推出“奥运故事”“赛事分享”“数字奥运”等多板块建设。教师利用网络媒体传播面广、速度快、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特点,打造网络精品课程,课程教学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挖掘奥林匹克精神育人题材,录制相关教育视频。
综上所述,高校将奥林匹克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开发奥运精神蕴含的素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和平、友善的理想信念,促进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通过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优良品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民族凝聚力,为国家发展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韩丹,云少虹.奥林匹克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吉林教育,2020(35).
[2]李霜.奥林匹克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青年,2019(7).
[3]任礼姝.高校开展奥运精神教育调查与思政教育探讨[J].统计与管理,2017(3).
[4]王雪松.以奥林匹克精神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
[5]王彤.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6]纪秋颖,李俊颖.奥运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2(9).
[7]程志理,程不二.奥林匹克运动未来的精神召唤:北京冬奥精神的多元阐释[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
项目基金:2022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奥林匹克文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22SJSZ1042。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