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教育到新文科:EPIP教学模式在国际中文教育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付安莉 刘湄涵

从职业教育到新文科:EPIP教学模式在国际中文教育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0

摘要:随着全球中文教育需求不断增加,如何提高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相关领域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EPIP核心要义与新文科改革理念高度契合,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实践范例。文章将EPIP教学模式引入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了“授、导、育、做”四维一体的教学策略,旨在打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应用导向和实践转化的学习环境。研究表明,EPIP教学模式能显著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文科;EPIP教学模式;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3-0005-07

我国自2018年开始建设新文科。2020年11月,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将新文科的内涵概括为跨学科融合、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注重人文精神与科技发展、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及培养复合型人才。[1]这一理念为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综合素质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理论指导。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以工程项目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注重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以此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EPIP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成果颇丰。在国内院校的推动下,EPIP国际教育联盟于2017年成立,迅速汇聚80所中外院校及近百位来自1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搭建起EPIP教学模式研究与推广的平台。国内职业院校将EPIP模式赋能职业教育改革,建构校企共轭相融共生的跨界课堂,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有效支持,在机构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资源与标准建设等方面成果显著,不仅斩获多项教学成果奖,还提升了院校国际影响力,吸引他国来访合作。在国际层面,截至2024年11月,以鲁班工坊为依托,在全球17个国家设立EPIP研究中心,影响广泛。其中,天津培养超3 300名海外教师,输出5 000多台(套)教学设备,开发144册教材、273册实训资料。这些实训资料还被译成10多种语言。凭借 EPIP教学模式与鲁班工坊的实践,天津2次荣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彰显其在国际合作中的贡献。[2]在“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增加,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EPIP教学模式引入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的课堂,促进新文科背景下语言教育的创新发展,不仅为专业发展指明方向,也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新文科背景下EPIP教学模式理论探索

(一)EPIP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

1.EPIP教学模式的内涵

EPIP教学模式是在现代产业转型视野下,探索出的一种教育界与产业界互动,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导引,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实践为统领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途径。[3]作为一种创新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其核心内涵由工程化、实践性、创新型和项目式四个维度构成。[4]该模式以工程项目导向为手段,沉浸式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构建“课堂—职场”双向互动的教育生态系统,旨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2.EPIP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

EPIP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了学习者职业素养的形成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范式。作为EPIP教学模式根基的“工程化”,是指“真实”的情境,即教与学基于真实,包括实践真实,创新真实,项目真实。[5]EPIP教学模式深度践行情境学习理论,着力创设与实际生活或工作紧密相连的真实情境。布朗(Brown)、科林斯(Collins)与杜吉穗(Duguid)的研究成果表明,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过程与具体情境不可分割,真实情境能够极大地促进知识的有效习得与应用。[6]在EPIP教学实践中,学生被置于沉浸式的学习环境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场景相结合,在亲身体验与实践操作中,高效地掌握专业技能,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EPIP教学模式的“实践性”要求知技协进、德技并修、全面培养。以某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项目为例,学生深入实际诊断场景,既要运用汽车电子技术、电路原理等专业知识,也要整合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跨学科知识,如分析电池管理系统数据、远程获取车辆运行数据来辅助诊断。在实践中,学生巩固知识,紧密对接未来工作,全方位提升职业素养,涵盖专业技能、问题解决、团队协作等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锻炼综合能力,能为其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EPIP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依据布鲁姆(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这一过程将知识应用与创新作为高阶目标进行培养。例如,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给出一个基于环保理念的服装设计项目,学生在分析案例、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不仅要运用服装设计的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当下环保材料、时尚潮流等因素,创造性地提出设计方案,在不断探索中培养创新能力。

EPIP的“项目式”要求通过完整的项目周期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学生通过项目的完整执行,体验团队合作、锤炼职业技能、培养管理能力,如在高速铁道技术类专业EPIP课程改革中,通过“动车组机车检查试验”“行车安全装备使用训练”“一次出乘作业标准化训练”等教学一体化项目,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7]

(二)EPIP教学模式在新文科改革中的适应性探索

1.情境体验与知识建构的深度融合

EPIP的“工程化”“实践性”与新文科教育强调的知识情境化、实践化高度契合。EPIP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真实的“工程化”情境,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新文科利用复杂系统思维对学科间界限的有效性跨越作出思考,探讨如何保持人文社会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一与多”的有效联结和合理张力,同时关注多元知识生产主体间的跨界合作[8],而这一切的实践根基便是真实的社会需求。只有锚准真实情境,才能解决新文科跨学科知识建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根本问题。EPIP教学模式和新文科在理论维度上均强调情境体验与知识建构的深度融合,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对学习者认知规律的尊重。

2.创新驱动与跨学科融合的协同发展

新文科的本质是跨学科的知识协同与整合,目的在于回应传统文科教育的时代局限、推动文科人才培养的转型创新发展。[9]可见,创新驱动与跨学科融合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这要求在新文科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开展基于问题导向的课程改革、打破传统学科思维禁锢,以创新为驱动,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矛盾为锚点,形成跨学科协同育人合力。基于上述维度,EPIP为新文科提供了理论支撑、模式参考和实践经验。EPIP教学模式以创新为引领,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体验完整的项目过程,鼓励学生从多学科视角整合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如天津市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立足中医药职业教育“走出去”的现实需要和难点,以EPIP理念为核心,构建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四体系四载体”路径,通过多载体创新,融合医学、文化、教育等多学科,在课程、教学模式、交流平台等方面创新,推动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10]综上,新文科以创新驱动与跨学科协同重构人文社科教育范式,EPIP教学模式通过“工程化项目实践—多学科知识整合—真实问题解决”的育人逻辑,为新文科教育转型提供了从理论架构到实践验证的闭环支撑,二者在底层逻辑——共享创新驱动的价值内核与跨学科协同的方法论根基方面形成同构、共振。前者以价值理性重塑学科生态,后者以工具理性解构传统壁垒,在创新驱动的动态场域中实现范式革新与育人迭代的互激共进、相辅相成。

(三)新文科背景下EPIP教学模式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契合度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

EPIP教学模式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与国际中文教育“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2019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11]将EPIP教学模式融入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工程化”助力运用系统思维规划教学活动,加强教育的全过程管理;“实践性”助力语言能力、教学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创新型”助力打破学科壁垒,激发出全新的跨学科研究思路与应用方向;“项目式”助力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2.教学方法的契合

2022年8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发布《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强调教师应具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运用能力。[12]EPIP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方法,与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高度契合。国际中文教育借鉴EPIP “做中学”的具身认知理念,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学习中的难点,通过“情境化—生成性”教学方法,开展项目式学习,构建“语言文化项目设计—真实交际场景模拟—跨文化问题解决”的实践闭环,同步提升语言应用、文化阐释及教学能力,以满足国际中文教育对教学方法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要求。

3.实践环节的契合

2019年3月发布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和2023年6月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类别简介及基本要求》均着重强调了教育实践的重要性。[13-14]EPIP教学模式以“工程化”实践场景为载体,深度融合国际中文教育的职业能力诉求。有鉴于此,在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学生通过“需求诊断—课程开发—教学评估”的闭环流程设计,将能力指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实践节点,将培养目标具象化为可观测的行为证据,从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实践场景的有机深度融合。

4.教师专业发展的契合

《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对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15]在EPIP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自身也需要不断提升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这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符合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同时,EPIP强调的团队协作和交流,有助于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共同成长、提升国际中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二、新文科背景下EPIP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实践主体,以专业核心课程“中华文化与传播”为教学应用案例,深入探索新文科背景下 EPIP 教学模式在国际中文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实践。本课程采用“授、导、育、做”四维一体的教学策略,提供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应用导向和实践转化的学习环境。在“授”阶段,课程通过真实生活的案例教学(E),将文化要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未来职业环境结合起来,使学习内容生动且贴近实际。进入“导”和“育”阶段,课程侧重德技并修与知行合一的培训模式(P),在教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系统培养,以增强其国际职业竞争力。在“做”的阶段,课程特别强调创新与结果的实际效果评估(I)。通过项目导向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还能在真实或模拟的职业环境中测试和优化这些能力,形成从知识到能力到产品,再到职业的全面转化(P)。

(一)教学改革思路

“中华文化与传播”是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对其他核心课程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国际汉语教学案例”等所授知识的综合应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支撑作用。然而,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跨文化实际交流和传播中往往难以有效运用这些知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将文化理论转化为实际传播技能。二是,现有的教学模式多聚焦于课堂教学和理论讲解,缺乏将文化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未来职业环境结合的实践环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