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业教育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
作者: 王志蔚摘要:独特的视角、有效的方法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关键因素。开展黄炎培职业教育研究之研究,从中汲取教育智慧是提升当代职教研究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新的生长点。以四卷本《黄炎培教育文集》为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和综合分析发现,以关系视角观察职业教育,崇尚实地调查、善于反思总结、长于比较分析是黄炎培研究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研究跨界的职业教育要以开放的眼光深入“职业环境”,运用关联思维和关系视角进行研究,才能找到职业教育问题解决的正确之道。
关键词:黄炎培;职教研究;关系视角;主要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3-0091-06
教育研究是人们通过一定步骤及方法,了解、分析、理解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发现规律、探究新知识或寻求问题解决策略的一种创新活动。一定的问题总是出现在一定的视角中,而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在教育研究中,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是研究能力的关键,是教育创新的必要条件。“当我们从一个新的有利视点来思考教育时,整个全新的视域就会随之开启”[1];当我们被一个困惑纠缠时,一个恰当方法往往会使问题迎刃而解。在中国现代教育家群体中,每个教育家都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中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求真务实的态度、长于反思的精神、复杂的关联思维和关系视角,通过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民国职业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观察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为当代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黄炎培观察职业教育的关系视角
人们习惯于从某一视角去发现问题,而这一视角也决定了问题提出的范围、提问的方式和解答问题的途径。研究视角是观察、分析事物的特定角度。关系视角是以事物普遍联系的复杂思维观察事物的特定角度,是发现和掌握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重要途径。站在不同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焦距和景深,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风景。思考问题有时需要变换不同的角度,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通过梳理四卷本《黄炎培教育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227篇文献发现,黄炎培习惯于从关系视角观察教育与社会、教育与职业、知识与应用、国外与国内、预期与现实等问题。
(一)教育与社会
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层面观察问题是黄炎培职教研究的显著特点。黄炎培认为教育是社会的教育,不是“清高脱俗”的事业,不应离开社会去孤立地发展教育。社会是整个的,不和别部联络,这部分休想办得好;别部分没有办好,这部分很难办的。[2]办教育需要在社会层面对于教育问题各个局部、各个侧面、各种构成因素进行综合考察。1914年,在国内教育考察时,黄炎培说:“离社会无教育,欲定所施为何种之教育,必察所处为何种之社会。”[3]因此,考察途中,举凡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他都十分关注。考察河南职业教育时,他说:“在二十年前,觉得中国生计的问题,日趋严重,教部对于实际社会问题,隔离太远,当时都在闭门办教育,门外一切社会问题,均置之不问,长此下去,国内生计问题,愈演愈烈。”[4]为此,他强调,办职业教育“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联络”[5]。职业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比普通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对社会的需求更为敏感,对社会的依赖更为强烈,也更为严格地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离开社会谈教育无异于空谈。在《设施职业教育新标准》《职业教育与地方行政》《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什么》等一系列文献中,黄炎培总是从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中认识职业教育,进而把握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本质。
(二)教育与职业
教育与职业是黄炎培观察职业教育使用频率最多的视角。职业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产物,是教育连结社会的中间层次和重要环节。“所谓职业,是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有经济收入、专门类别的社会活动。”[6]职业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生活方式,又是人的一种经济行为。为了生存,人们必须从事职业活动,而从事职业活动必须通过教育习得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方能从社会活动中获得相应利益,于是,职业便把教育与社会紧密连结起来,成为个人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黄炎培说:“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7],“讲教育一定要从经济上着想——从职业上着想”[8]。在他看来,职业教育是与社会职业沟通之教育。职业是教育与社会的中介,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职业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让他们在从业过程中为社会作出贡献来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职业离不开教育,教育也离不开职业。职业与教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因此,在宣传职业教育时,他习惯于从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视角来阐述其价值和意义。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社会的基本问题,“职业教育要处理的核心问题就是教育和职业的关系问题”[9]。通过对职业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研究,黄炎培发现人的职业发展和人的教育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教育与职业的沟通是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职教界强调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解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就业等问题,实质上要处理的就是教育与职业的关系问题。
(三)知识与应用
知识与应用即知与行的关系是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是黄炎培分析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切入点。“知行统一”指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二者互为表里。在职业教育中,知行关系主要表现为知识与知识应用的关系。学习知识最终要体现在应用上,知识应用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包括进行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民国时期,知识与应用严重分离,学不足以应用,学生“毕业即失业”,社会上出现了大量“高等游民”,引起了黄炎培的极大关注,知识与应用便成为黄炎培演讲和文章反复出现的话题。譬如清末民初,黄炎培调查发现,实业学校设农业学校却无实验田,设商科学校却不讲货币知识,设工业学校却没有实习工厂。由于缺乏实践环节,农学生知识技能不如老农,商学生能力不足以应用于商业,这种实业教育根本解决不了学生的生计问题。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游美随笔》《抱一日记》等文章中,他反复强调今之学校毕业生不适于职业的原因在于“其知识技能之缺于应用也”[10]。学生所学非所用,社会所需非学校所教,使青年困于出路,埋没了不少人才,而社会百业,亦无推陈出新、改良进步之希望。[11]黄炎培强调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业教育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到此种境地,须手脑并用。[12]从知识与应用的关系视角,黄炎培分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育现象,抓住了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的关键,并提出了手脑并用、做学统一的科学教育方法。
(四)国内与国外
从关注实用主义教育到倡导和践行职业教育,从国内外教育的相互联系和差异鉴别中发现问题,进而探索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运行规律,是黄炎培职业教育研究中常见的视角。早在南洋公学时,蔡元培就教导黄炎培“须具有世界知识”[13]。辛亥革命后,黄炎培对罗马色内加(Seneca)“青年之于学校,为生活而学,非为学校而学”的理论,以及近世博爱派教育家如白善独(Basedow)、康不(Campe)、柴之孟(Salgmann)等西方教育著作进行了大量研究[14]。与人合作编译了日本竹原久之助的《实用主义小学教育法》(実用主義小学校教育法),提供了结合中国实际的实用主义教育方案。为了“寻病源”“读方书”[15],从更广阔的视野了解职业教育,1914年至1917年,黄炎培从江西、安徽、浙江到山东、直隶(包括北京、天津),从美国、日本、菲律宾到新加坡、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开始了三年的国内外教育考察。1919年至1931年,他又对南洋、马来群岛、日本、朝鲜等进行了教育考察。在大量的国内外教育考察活动中,黄炎培写出了《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东南洋之新教育》(前编和后编)等著作,创办的《教育与职业》前70期也大量刊发介绍国外教育,特别是中美教育比较的文章[16],这些活动、著述反映出黄炎培观察职业教育的宏阔视角和学习借鉴外国教育发展经验的态度。黄炎培的“开眼看世界”颠覆了旧有的认知结构,拓宽了教育视野。国内外教育比较、鉴别和权衡,深化了黄炎培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科技、教育与个人发展关系的认识,促进了其教育观念的现代化,由此形成了一系列中国职业教育理论和主张。
(五)预期与现实
从预期和现实的差距分析问题成因、寻找对策是黄炎培职教研究的又一重要视角。问题是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及由这个反差而引起的心理困惑[17]。人们在制订计划或实施某项工作之前,对于最终效果总有一个预先的期望和设想,这就是预期。预期是对未来的憧憬,不是现实的真实结果;预期是主观判断,现实是事物的客观实在。由于现实世界不断变化,而人们的认识又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所以预期与现实常常并不一致。黄炎培是职业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各个时期的预期和现实都做过认真研究。如民国初期,江浙赣等省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指导尝试改良课程、教材、教法,黄炎培作了客观评价,曾发表了《实用主义产生之第一年》《实用主义产生之第二年》《实用主义产生之第三年》等系列文章,既肯定了各地小学校遏制“虚名的教育、玩物的教育”的可贵尝试,也指出普通教育虽“加设职业科”,但“其无一效耳”的尴尬现实。[18]中华职教社成立后,黄炎培对职业教育未来充满期待,但几年后的现实却令他大失所望。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一个特殊教育领域,与社会的“界是分不来的”[19],经济不发达,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通过预期与现实的反差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黄炎培提出了“职业教育社会化”[20]和“大职业教育主义”[21]思想。
二、黄炎培研究职业教育的实用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22]。黄炎培崇真尚实,其职教研究方法追求便捷实用,主要有实地调查、经验总结、比较分析等。
(一)实地调查
黄炎培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真尚实的精神。职教研究不仅需要知识和学术,更需要有实在的真精神,恳切的精神驾于知识和学问之上[23]。在中华职教社成立宣言书及其他论著中,黄炎培反复申明,不惜财力搞调查研究,不仅组织调查,而且身体力行实地调查,这些调查活动正是他“实在的真精神”的真实写照。
1.观察
调查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观察,因此,调查研究又称观察研究。观察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是实地调查的第一步,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活动,是人们解释事物、寻找原因、探索规律的最早的研究方法。观察的事物多了,人脑就会在事物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就会发现哪些事物联系紧密,哪些事物联系得不紧密或根本没有联系;有些是因果关系,有些则不一定有很强的因果关系。分析事物联系的过程就是“解释”,认识和解释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民国时期,黄炎培实地调查遍及全国24个省,也远赴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他的观察非常具体,如《参观苏州第二师作工记》,对军官子弟学校菜园、平畦、深沟、高岸、豆芋、瓜、葱、制鞋、织毛巾、制藤器、制袜等校园环境、兵士种植活动、副业加工等进行了细致观察,并提出了军队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又如《美国教育考察报告》《参观定海舟山中学报告》《一个无名的山村学校》等都是实地走访、记录详实、感受深切的调查报告。
2.访谈
善于访谈、详细记录是黄炎培职教研究的良好习惯。“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或者“建构”)第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的一种方法。黄炎培在皖赣浙等省及国外的考察报告中,大量采用了访谈。黄炎培教育考察日记的一至四集就是他大量访谈的真实记录。如1919年1月赴南洋考察途中,黄炎培与李石曾同舟,两人围绕职业教育制度、普通高等小学与中学设置分科等问题进行了“一问一答”的访谈,黄炎培整理此次谈话内容,写下了《与李石曾君谈职业教育》。又如1934年7月,黄炎培从南昌来牯岭访问李先生,尽听李先生自述教育主张,亲观他的教育工作。通过访谈,黄炎培了解了李先生“比较彻底的革命式的教育试验”,提出了“教育该和生活打成一片”,学校教育要养成学生“自立的习惯”等教育思想。[24]
3.描述
调查需要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客观了解,清楚地回答自己面对的问题或研究现象“是什么”“还是什么”,这就需要对调查对象进行最为贴近事实的描述。描述是教育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旨在描述或说明变量的特质,关注对背景、条件和事件的解释。黄炎培的每一篇调查报告都有对特定对象内容、形式、行为、变化及与其他现象异同的描述。《参观定海舟山中学报告》是针对如何办好职业教育的探访性调查,目的是通过典型经验的介绍为其他职业学校提供有益借鉴。黄炎培通过与方同源、刘鸿生的对话,描述了该校历届毕业生就业、珠算技能应用、国文及书法教学、学生身体素质、精神状态、校园环境、雇主满意度等情况,清晰地呈现了舟山中学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事实和经验。又如《皖南之师范学校》在叙述安徽休宁县屯溪镇的师范学校环境后,重点介绍了学校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指导共同研究课程设置、训育方针、教学方法、学生自我管理等经验,称赞皖南师范学校“输入国民必须之思想学艺,而不破坏其淳朴懿粹之美德,俾异日有文明之启导,无习惯之扦格”[25]的办学思想,肯定其重视地方调查、开设乡土课程、密切联系小学、主动服务地方的师范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