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单元作业实施策略的研究

作者: 林敏玲

摘 要:与传统的以课时为单位的作业不同,单元作业更强调的是“单元视角”“目标导向”“系统设计”和“反思改进”。通过精准定位单元作业目标、系统设计作业内容、多方联动执行作业方案以及多重审视持续改进,提升小学科学作业的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单元作业;目标导向;核心素养

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成为教育界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国家对科学教育日益重视,小学科学作为一门能够开拓学生科学思路、培育科学人才的学科,其作业形式的优化迫在眉睫。单元作业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执行和评价的作业集合,这种作业形式不仅契合“双减”政策的要求,还在作业的实践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优化当前小学科学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科学单元作业的实施策略

与传统的以课时为单位的作业不同,单元作业更强调的是“单元视角”“目标导向”“系统设计”和“反思改进”,将作业融入整个单元课程的教学体系中,更具有结构性和关联性。小学科学单元作业的实施具体路径如下。

(一)确定单元作业目标:多源依据下的精准定位

作业目标反映的是作业需要实现的功能和作用,确立科学合理的单元作业目标,以单元目标为导向,才能保证单元作业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确定单元作业目标的首要依据。它明确规定了小学科学在不同阶段学生应达到的科学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教师依据此标准,能够确保单元作业目标与国家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宏观要求相契合。

2. 教材内容。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它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单元内容。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的结构和重点难点,单元作业目标要紧密围绕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教材中的知识体系。

3. 学情分析。通过课堂观察、测试、学生反馈等方式了解学情。例如,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单元作业目标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设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探究性实验的设计等。

4. 单元教学目标。单元作业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相辅相成,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作业内容的理解性,避免因为作业内容的陌生,导致作业难度加大,从而加重学生学业负担。

(二)设计单元作业内容:多元维度下的全面考量

1. 作业结构统整化,协同单元知识体系。作业结构应与单元知识体系相协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有机整合核心学习内容,促使学生将学习作为一个连续性的实践与运用过程,这种系统的学习经历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2. 作业类型多样化,满足多元发展需要。小学科学的单元作业设计要以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加强作业内容与学习过程、生活经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科学思维的发展、科学本质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根据科学的核心素养,小学科学的单元作业类型可分为:(1)聚焦科学概念构建的基础性保底作业。它指向的是核心素养中的科学观念,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科学观念构建所必需的基本概念。基础性保底作业主要指书面作业,可安排在课堂的最后作为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或者课堂伊始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2)聚焦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的趣味性实践作业。这类作业以充满趣味的实践操作形式为主,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探索科学奥秘,理解科学原理。趣味性实践作业将科学学习从枯燥的理论转化为有趣的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充分锻炼,他们学会观察现象、提出疑问、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忆也更加牢固。(3)聚焦科学精神的创新性项目化作业。这类作业以项目为载体,要求学生整合多方面的科学知识,解决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实际问题。创新性项目化作业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打破常规,寻求独特的解决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能够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分工、共同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增强对科学学习的责任感,明白科学探究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作业难度分层化,适应不同学习层次。其目的在于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效地进行学习,避免因作业过难或过易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这种分层作业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照顾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又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空间。作业难度分层化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自信心。同时,不同层次的作业任务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欲,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避免出现学习两极分化的现象,整体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单元作业方案:多方联动下的有效执行

1. 学校方面。学校应制定相关的作业管理政策,如规定单元作业的总量,避免学生负担过重。同时,学校要为科学作业的实施提供资源支持,如实验室设备、科学资料室等。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科学作业成果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师方面。教师是单元作业实施的关键人物。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内容,根据教学进度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在作业布置过程中,要向学生清晰地说明作业要求和目标。教师还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反馈,例如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科学概念错误,教师要及时纠正并进行强化讲解。

3. 学生方面。学生应积极参与单元作业的完成。首先要明确作业的目的和要求,制定合理的作业计划。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方法,遇到问题要主动思考或寻求帮助。例如在进行创新性项目化作业时,学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

4. 家长方面。家长要起到监督和辅助的作用。在家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对于一些需要家长参与的作业,如家庭小实验等,家长要积极配合,同时关注孩子在作业过程中的表现,及时与教师沟通反馈。

(四)反思优化单元作业:多重审视下的持续改进

1. 了解作业实施效果。(1)学生完成态度、兴趣:通过观察学生做作业时的专注度、投入时间以及完成后的自我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完成态度。例如,如果学生在做趣味性实践作业时表现出很高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就说明这类作业能够吸引学生。而如果学生对某些作业敷衍了事,则需要分析原因。(2)学生作业结果分析:对学生的作业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答案的正确性、答题思路、书写规范等方面。例如在科学概念建构的作业中,分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全面;在探究性作业中,看学生的探究方法是否合理、结论是否正确等。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2. 改进优化单元作业方案。根据对作业实施效果的了解,对单元作业方案进行改进优化。如果发现某类作业难度过高,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就需要降低难度或者提供更多的引导。如果某类作业形式不受学生欢迎,则要考虑调整作业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作业的有效性。

二、结语

小学科学单元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双减”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准定位单元作业目标、全面考量作业内容、多方联动执行作业方案以及多重审视持续改进,能够提升小学科学作业的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更对国家未来的科技人才储备有着深远的意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