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之道
作者: 李露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承载着传承祖国文化的重任,其育人价值不可忽视。语文课堂教学,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文化传承与育人紧密相连,通过语文教学,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他们在汲取文化养分的同时,塑造高尚的人格,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育人;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育人的重要性
(一)文化传承与育人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每一笔画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精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能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比如“孝”字,上为老、下为子,形象地展现了子女对长辈的尊敬与赡养,这种对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的品德。文学作品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经典的古诗词、优美的散文、有趣的童话等,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滋养他们的心灵。文化传承与育人紧密相连,通过语文教学,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他们在汲取文化养分的同时,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育人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在思想道德方面,通过语文教材中的英雄事迹、道德故事,如雷锋助人为乐、黄继光英勇无畏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在情感态度上,优美的文字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学习描写四季美景的文章,能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魅力,从而更加珍惜身边的美好。价值观的塑造同样不可或缺。语文教学中传递的积极向上、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价值观,能为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育人理解过于广泛
部分教师将小学语文教学视为涵盖学生学习各方面的综合性学科,这种现象虽体现了对语文重要性的重视,却对育人目标产生了不利影响。育人目标变得模糊不清,难以精准聚焦核心内容。由于试图兼顾过多方面,导致育人缺乏深度与针对性。在教学中,这种宽泛理解表现明显。比如在讲解一篇课文时,教师不仅关注字词、语法等语文知识,还涉及历史、地理、艺术等多领域内容,看似丰富多元,实则冲淡了育人主题。学生在大量繁杂信息中难以抓住重点,无法深入领悟语文教学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如此一来,育人效果大打折扣,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品德修养与价值观的提升。
(二)育人理解过于狭隘
有些教师存在将育人之“道”单纯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误解。他们片面认为,育人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递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却忽视了学生在情感、审美、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这种狭隘理解使得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无法充分领略语文的魅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不到丰富,审美能力难以提升,创新思维也受到抑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育人与教学相分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育人之“道”与语文教学分离的现象并不少见。常见的如在课堂结尾进行口号式道德宣传,生硬地将道德教育与语文知识教学割裂开来。这种分离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极为不利。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一些道德口号,却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更难以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如此,学生对道德教育缺乏深刻感悟,无法将语文学习与品德修养有机结合,思想道德素质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育人目标也难以真正达成。
三、小学语文教学育人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研究育人内涵
教师深入理解育人之“道”的真正含义和范围十分必要。育人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对学生品德、价值观、情感等多方面的塑造。只有明确育人内涵,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避免出现理解过于宽泛或狭隘的问题。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和研究来明确育人方向。一方面,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研读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著作,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育人的科学方法。另一方面,深入剖析语文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育人元素,明确每篇课文、每个知识点背后的育人价值。此外,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与同行交流育人经验,共同探索育人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学习和研究,教师能准确把握育人方向,将育人目标融入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
(二)以学生为中心育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平衡好知识教育与德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语文知识水平,还要注重育人。可以通过展示西沙群岛的美丽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保护祖国的海洋资源,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又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题目,如“我的好朋友”。在指导过程中,不仅关注写作技巧,还引导学生在描述朋友时,体现出朋友之间的真诚、友善等美好品质,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深化对这些品德的理解和认同。
(三)综合运用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体验高尚道德品质是一种有效的育人方法。为了将这些道德品质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教师可以组织多种教学活动。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勇敢、善良、智慧等行为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还可以举办手抄报比赛,以“高尚道德品质伴我行”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设计排版,深入了解各种道德品质,并将其内化于心。再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介绍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思乡之情等。通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进而培养自己的情感认知和价值取向。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高尚道德品质,逐步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
四、育人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一)建立科学评估体系
建立针对育人效果的科学评估体系至关重要。若缺乏科学评估体系,育人工作可能陷入盲目状态,难以判断是否达成预期目标。该评估体系应涵盖多个方面。学生行为表现是重要一环,观察学生在校园和生活中的日常行为,如是否主动帮助同学、遵守公共秩序等,可直观反映育人对其行为习惯的影响。思想认识方面,通过课堂讨论、写作表达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道德观念、价值观的理解和思考深度。此外,情感态度的变化也不容忽视,观察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情,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态度等,综合这些方面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估体系,助力育人工作不断优化。
(二)及时反馈与调整
及时收集育人效果的反馈信息意义重大。它能让教师第一时间了解教学与育人工作的实际成效,知晓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从而避免教学与育人工作偏离正确方向。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育人方法是提升育人效果的关键。若反馈显示学生对某种道德观念理解困难,教师可调整教学方式,采用更生动、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若发现学生在行为上未将所学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可增加实践活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认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反馈信息,教师依据这些信息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育人手段,使育人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彩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之我见[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9).
[2]王继军.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对策初探[J].学周刊,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