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初探

作者: 何媚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了“跨学科学习”教学方针,旨在拓宽学生视野,滋养综合素养。“三步骤两环节”策略提出,要先提炼跨学科大概念,再设计任务群目标、创设真实情境,让任务如探险之旅一般,整合知识,让文学与历史、科学交织,编织出斑斓的知识网。驱动性问题如同谜题待解,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

一、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价值阐述

(一)构建知识网状立体结构

跨学科学习不是指单一学科知识的简单堆砌过程,而强调在“跨”的核心理念中,如何实现知识体系的深度整合与重构。针对此过程,也需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综合考量与布局。横向维度上,依托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深入挖掘并识别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交汇点,设计序列化问题链条,巧妙地将各学科知识串联起来,促使课程要素间形成紧密而有序的内在联系与结构。纵向维度上,跨学科学习遵循“发现问题—界定问题—解决问题”递进式学习逻辑展开设计。其中,在发现问题的时期,对相关事实性知识充分理解与掌握有明确的要求。而且,界定问题也更加看重概念性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或者把事实性知识抽象提炼为概念性知识,以此来实现对问题的精准界定。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程序性知识与元认知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从低阶能力向高阶能力的逐步提升,此过程中,持续以高阶素养的培育为引领,带动低阶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内化动态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应兼顾语言内容之广博与语言形式之精妙,旨在经过系统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逐步累积起丰富的语言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母语的独特魅力与内在规律,进而有效提升其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鉴于语言运用本质上高度依赖于具体情境,此刻,学生需具备敏锐情境感知能力,依据不同场景,精准识别并界定待解的语言问题,从而灵活选择并实施恰当的语言运用方法与策略。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积极担当起转化者的角色,将原本显得抽象晦涩的语言符号,巧妙地转化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与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包括深度阅读、系统梳理、主动探究以及高效交流等实践活动,强化语言的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形成,使语言学习成为连接不同知识领域、促进综合素养提升的沟通渠道。

二、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策略

(一)提炼跨学科大概念,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目标

聚焦于“提炼跨学科大概念”,以其中心性为引领,高阶性为追求,研磨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点,携手教科书知识根基,寻觅那些能够跨越界限、串联知识的核心概念。由此,可以进一步解锁学科间看似独立的壁垒。紧接着,教师需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目标,提炼出大概念,设定具体、可达成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核心概念,共同解释复杂现象,解决真实问题。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聚焦于“古典名著的阅读与鉴赏”,以生动情节、丰富人物形象,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复杂。要真正读懂它们,学生不仅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底,还需具备历史背景的理解、人物心理的剖析以及文学手法的鉴赏能力。因此,要求在单篇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关联学生的生活经验、其他学科的知识储备,引导他们跨越学科界限。

基于此,以“探索《红楼梦》中的园林艺术与文化寓意”为例,第一步,经过语文课上的初步阅读,引导学生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与人物关系,特别是大观园这一核心场景的构建。再利用美术课欣赏古代园林的绘画作品、视频资料,初步了解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美学特征。科学课可穿插介绍植物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并了解书中提及的花卉树木。第二步,学生需综合运用语文、科学等开展分组多学科知识学习,一组负责调查大观园中园林布局的数学原理——对称美、比例美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一组从科学角度,探究园林中的生态循环——水体净化、植物配置对微气候的影响;一组深入文本,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大观园作为封建贵族生活缩影的文化寓意。针对跨学科视角,学生需撰写一篇读后感,其中需阐述自己对《红楼梦》中园林艺术的理解与感悟,或者跨学科探索的成果,分析园林设计与人物命运、社会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两步强化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寻找答案,形成自己的见解。结束后,组织学生反思总结,回顾学习收获与不足,思考如何将跨学科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

(二)整合跨学科知识,设计学习任务群

1. 设置驱动性问题,促进高阶思维发展

设置驱动性问题作为跨学科教学策略第一要点,可以持续引领学生深入本质,跨越学科界限,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在问题的设计期间,需明确指向性、开放性和思维挑战性,不可单一地拘泥于字词句段的表面分析,而要从不同角度来鼓励学生跳出框架,从文学、历史、科学多维视角审视文本,实现深度学习与理解的融合。结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设计如下驱动性问题:(1)围绕“爱的多样性与深沉性”展开,如何理解并表达不同形式的父母之爱?(2)《慈母情深》与《父爱之舟》中,父母的爱有哪些异同?你能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解释这些差异吗?(3)结合《父母之爱》单元内容,设计一个跨学科项目,比如制作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数字故事,融合语文、信息技术、美术等多学科知识。(4)假设你是家庭教育的专家,针对本单元中的某个家庭故事,设计一个改善家庭关系的方案,并模拟一次家庭会议,阐述你的方案。(5)设想未来社会,科技将如何改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作为未来的父母或孩子,你期待怎样的变化?

2. 搭建学习支架,构建进阶性的学习任务

当下,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文明的璀璨与脆弱。学习这篇课文可以缅怀那段过往,并且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加清晰、明确的方向深入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讲解环节,教师要设计“圆明园探索之旅”任务单,该任务单涵盖了圆明园的建筑风格、艺术成就等基础知识,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以及毁灭的原因与影响。而且,任务单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料及实地考察方式,综合运用数学和语文知识与技能,对圆明园进行全面的了解。学生在完成任务单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整合信息、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了深化学生对学习支架的理解,学习任务二要求学生举出其他学习或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学习支架如何有效支持了他们的学习过程。这一任务鼓励学生从个人经验出发,探索学习支架的广泛适用性,如科研项目中的分阶段目标设定、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管理计划等。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研究发现,基于跨学科大概念构建的学习体系理念,可以第一时间改革传统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全面发展与核心素养的建立。一线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对应的课程框架,以开放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持续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跨越学科的界限,经过独立探索与团队协作,将语言知识融入真实问题解决之中,掌握语言之美,并且在潜移默化中铸就了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缩影.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优化设计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03).

[2]陈雯雯.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初探[J].语文建设,2022(1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