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元素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蔡泽吟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不仅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认知与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然而,现行古诗词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诗词理解困难”“情感共鸣弱”等问题。因此,文章探讨了将故事元素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通过解构诗词创作背景、重构诗人生命故事、创设故事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诗词理解,提升教学效果。实践表明,故事化教学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诗词理解力与审美感知力,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故事;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词意境,通过古诗词教学培育文化自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往往注重字词解释、诗句翻译和背诵,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另一方面,由于古诗词创作年代已久,语言表达和文化背景与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理解起来就较为困难,对诗词中的历史典故、传统意象认知缺失,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据中国教育报调查,2023年,71%的学生认为诗词语言晦涩,68%的教师仍采用“解词—翻译—背诵”的传统模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课题。叙事学理论指出,故事是人类理解世界的元认知方式。故事元素作为认知脚手架,可通过叙事框架消解时空壁垒,实现“以事解诗”“以情化人”的教学转向。
一、故事元素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对故事充满浓厚的兴趣。将故事元素融入古诗词教学,能将枯燥的诗词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赠汪伦》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上桃花潭周边美景,再讲述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汪伦踏歌送行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从而对这首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古诗词语言凝练,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故事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背景、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学生先自行研学,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涵。例如,在教学《示儿》时,教师可以介绍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述陆游至死都在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明白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嘱托,表达了他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从而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好地共情诗人的情感。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故事将诗词的意象与画面变得立体化,为学生提供广袤的想象空间。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故事元素,学生可以根据诗词描述,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创设画面。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创编与诗词相关的故事,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敕勒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诗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想象天空的巨大无比和草原的辽阔无垠,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描述所想象的画面。
(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故事元素融入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基本的诗词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傲,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教学《悯农二首·其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农民劳作的艰辛与不易,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劳动的辛苦,教导学生要珍惜粮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二、故事元素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探寻诗词背后的故事,丰富教学内容
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其创作的背景和故事。这些故事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梳理诗人的经历,探究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然后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给学生。例如,在教学《从军行》时,教师可以这样讲:这首诗创作于盛唐时期。当时边境战事频繁,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诗人王昌龄目睹了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场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二)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领略诗词意境
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感受和习得知识,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词的意境。例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唐朝诗人王维自小才华横溢,长大后前往长安求学。王维每天刻苦学习,结交文人雅士,试图在这个繁华的都市中崭露头角。每当深夜,身处异乡的他总被如潮水般的孤独感侵袭。又是一年九月九,重阳节的长安街头热闹非凡,集市上摆满了各种节日用品。人们盛装打扮,手持茱萸,结伴登高望远。王维独自一人走在街头,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倍感凄凉。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王维,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在想念谁,又有怎样的感受。通过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三)引导学生创编故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词内容创编故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些创编故事的支架和方法,如明确故事主题、塑造人格化角色、情节推进法、环境烘托法等,然后让学生进行创编,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春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春日的寻芳之旅”为主题,创编一个故事。学生可以想象杨万里官人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在西湖边上看到怎样的美景、发生怎样的有趣故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在学生创编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完善故事内容,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四)开展故事分享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开展故事分享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在分享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够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例如,教师可以每周安排一次“诗词故事分享会”,让学生轮流上台分享自己准备的故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结论
将故事元素应用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挖掘诗词背后的故事,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创编故事,并开展故事分享活动,让古诗词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运用故事元素,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吉林.情境教育三部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4]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5]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6]周益民.童年爱上一本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