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主题阅读教学活动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例谈
作者: 李建华摘 要:核心素养为主题阅读教学提供了方向和目标,主题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主题阅读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构建专题阅读模式、项目式阅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主题阅读;记叙文阅读;专题阅读模式;项目式阅读模式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它不仅塑造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是涵养人文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途径。通过调查发现,初中生在记叙文阅读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实践研究发现构建主题阅读教学专题阅读模式、项目式阅读模式对于学生阅读的综合素养有明显的提升。
一、初中记叙文阅读现状的分析
(一)学生阅读能力现状
1. 阅读兴趣与动机:大部分初中生对阅读有一定兴趣,但也有部分学生不喜欢阅读,部分学生阅读目的偏向功利性,需引导其发现阅读乐趣。
2. 阅读时间与量:初中生课外阅读时间普遍不足,一部分的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一部分学生每周阅读1—3小时,少部分的学生能达或超每周3小时的阅读量。从阅读总量看,中学生的阅读总量还远远达不到要求。
3. 阅读内容偏好:小说类最受欢迎,文学经典、历史书籍等占比相对较低,且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很少有学生问津。
4. 阅读习惯与方法:大部分学生未养成课外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无计划,看书无固定时间,随意性强,且多为浅尝辄止,缺乏深度思考和批判性阅读,仅少数学生经常写读书心得或摘抄笔记。
由此可知,学生认为阅读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拓宽知识面,但是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内容枯燥、难懂”与“能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少”。面对困难时,学生希望教师提供交流平台、答疑解惑等帮助。
(二)教师记叙文阅读教学策略现状
目前教师在记叙文主题阅读教学中常用的策略包括讲解法、练习法等。讲解法可以快速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但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无法帮助学生较好地养成批判性阅读思维。练习法有助于巩固知识,但形式较为单一,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
如上所述,教师要培养并提高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根据统编版语文阅读教材内容构建合理的主题阅读模式,如专题阅读模式、项目式阅读模式,能较好改变阅读教学活动的现状,实现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目标。
二、记叙文主题阅读模式的构建及实施
王宁教授认为,“从教育教学角度看,读书方法引导缺失,学生阅读行为难以发生,实践活动方式单一。”故针对阅读现状进行阅读模式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一)专题阅读模式
专题阅读模式是一种有针对性的阅读方式,读者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或问题,选择一系列相关的文章等资料进行阅读和研究。这种阅读模式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某个特定领域或主题,通过对多份资料的综合分析和比较,形成对该主题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
1. 模式的构建
(1)确定专题名称、目标。例如“致敬两弹一星元勋的爱国主题”,目标是通过抓住小标题、关键语句或段落等方法,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对比、引用等手法、细节描写对于突出人物精神的作用;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2)收集资料,形成专题阅读资料包。如《钱学森:一片赤诚的爱国心》《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等作品及相关赏析文章。
《钱学森:一片赤诚的爱国心》与主题的关联:和邓稼先一样,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后投身于国家的高科技事业,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奉献,他们都是为了国家强大,不顾个人安危和利益,是爱国主义在科技领域的伟大践行者。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与主题的关联:邓稼先隐姓埋名投身核武器研发,黄继光在战场上英勇献身,虽然他们的奉献方式不同,一个是科研战场,一个是真实的战争战场,但他们都是出于对祖国强烈的爱,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与主题的关联:方志敏和邓稼先都是满怀对祖国的深情,方志敏为革命理想奋斗,用文字表达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邓稼先则通过艰苦的科研,为祖国的强大打造坚实的安全盾牌,他们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杰出代表。
2. 实施过程
(1)阅读过程指导与监控。精读理解围绕“阅读二、三、五部分,你能读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主问题,设计三个活动。
活动一:阅读“两弹”元勋部分,用表格梳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你能从邓稼先的人生经历中读出哪些不寻常之处吗?
小结:邓稼先是怀有报国之心、毕生经历奉献给祖国,至死都心系国家核武器事业的人。
活动二: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部分,从文中找出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对比之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小结: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邓稼先忠厚平实的气质,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品格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代表。
活动三:阅读“我不能走”部分,这一部分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古文和歌词没有直接写到邓稼先,是不是可以删掉?
小结: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讨论。学生认识到,邓稼先满怀爱国之心,他选择的道路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
(2)成果展示与评价反馈。学生通过同主题阅读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领任务,利用周末到网上、书店、图书馆查阅本组负责的邓稼先、钱学森、黄继光、方志敏的生平经历、专攻领域、突出贡献及巨大影响、感人故事、别人写他们的文章、传记等,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国之脊梁”尽可能全方位了解,并按照学习《邓稼先》所用的方法,筛选资料,整合成文档或PPT,通过角色演绎、人物故事小剧场、撰写读后感、制作手抄报、开展主题演讲等形式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在主题阅读整合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之强盛而奋斗的理想。
(二)项目式阅读模式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做中学”“用中学”,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
1. 模式的构建
以七上第三单元为例,教师根据单元主题“成长的足迹”,设计“制作个人成长记叙文集”的项目,计划用时2周。建构模式:确定项目目标——让学生通过收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故事,写成记叙文,并整理成册,提高记叙文写作和编辑能力。设计项目任务——收集素材、撰写初稿、修改润色、排版设计等任务。实施项目活动——分小组领任务,完成项目任务、项目展示与评价反思。教师将项目分解为阅读文学作品、撰写编辑文案、设计杂志排版等任务,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活动评价反馈——评估学生对项目活动的参与度及能力提升。
2. 实施过程
项目启动阶段:(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本单元文章,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阅读故事,引发学生对成长和阅读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兴趣。(2)分组:根据本班学生总人数50人分成8小组,每组6—7人。各小组讨论确定组名和组长。(3)任务布置:教师向各小组介绍本次项目式阅读的主题为“成长的足迹”。要求每个小组选择至少5篇与成长主题相关的文章(可以是小说、传记等)进行阅读。
阅读与研究阶段:(1)阅读计划制定:各小组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如第一周阅读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等文章。(2)教师对各小组的阅读计划进行审核并给予指导。当学生在项目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如记叙文写作中的结构安排问题,教师要提供及时的帮助。(3)阅读与笔记:小组成员按照计划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做好读书笔记,可以记录书中的成长故事、成长感悟、优美语句等。(4)小组讨论:每周安排固定的小组讨论时间,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讨论书中人物的成长历程和影响其成长的因素。探讨书中成长故事与自己生活中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
成果展示阶段:(1)成果形式确定:各小组确定成果展示的形式,如制作手抄报、PPT演示、情景短剧等。(2)成果要体现小组对“成长的足迹”这一主题的理解,包括书中人物的成长、自己从阅读中得到的成长感悟等。(3)成果制作:小组成员根据确定的成果形式进行制作。教师对各小组的制作过程进行跟踪指导,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帮助。(4)成果展示与评价:各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如展示记叙文集、杂志成品。其他小组的成员和教师根据预先制定的评价标准(如内容完整性、创新性、表达清晰度等)进行评价打分,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提出改进措施。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并给予奖励。
活动评估阶段:学生阅读能力测试,即在活动前后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测试(如阅读理解测试题),对比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情况。活动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或小组访谈的方式收集学生对活动的反馈,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等。根据各小组的成果展示情况,评估学生对“成长的足迹”主题的理解深度和成果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规划能力。
三、结语
总之,项目式主题阅读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理解、阅读速度等。教师对此项目式学习活动注重多元化的评估,如过程性评估:关注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如小组合作能力、任务完成进度等。如成果性评估:评估学生最终的项目成果,如记叙文集的质量(内容的丰富性、语言的准确性等)。教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初中记叙文阅读主题教学模式,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以文化人育人的目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徐升,娄翠芳.视点与支点:单篇与整本书阅读互促实施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30).
[3]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4]王荣生.“语文学习任务”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文本中的关键词[J].课程·教材·教法,2022(11).
[5]陈岳雷.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设计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