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教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阅读素养提升途径探索
作者: 张新清
摘 要: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在一线教学中,可以运用“学教评一体化”的模式,设计以提高阅读信息搜索、解释推理和反思评价能力为内容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多元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学习式评价,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关键词:学教评一体化;阅读素养;多元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学习式评价
“学教评一体化”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核心,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设计教学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如何学”,以评促学组织学生学习的模式。阅读素养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学教评一体化”视域下,笔者结合“学教评一体”理论,从阅读习惯、阅读思维、阅读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三方面,探索了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素养的途径。
一、重视习惯培养:运用多元性评价,让阅读预习质量提高
我们可以在预习阶段把阅读习惯的目标设计成具体的批注任务,师生共同订制批注评分表,学生完成课文预习,进行自评、他评。表内的评价内容分为批注符号、批注数量、批注角度三方面。以终为始,既包括低阶认知目标,比如批注关键词,对词语进行解释;也包括高阶认知目标,比如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对课文内容、中心的批注;也有元认知目标的具体化,比如对批注符号的规范运用。评价的主体有自己、同伴和老师。通过主体多元化评价,明确个人阅读方法的优劣,把他人的预习情况纳入自己的学习资源,也在他人的肯定中得到完成任务的外部力量,最后指向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除此以外,还要对批注的内容进行细化,教给学生批注方法,引导学生切入文本,与文本展开多角度的对话,达到深度阅读的目标。祝新华教授提出“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认为在教学与评估中要全面关注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等能力的培养。目前这一理论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从这一理论出发,结合本班实际,笔者从如下几个角度引导学生阅读批注:
给予学生交流的平台,鼓励他们大胆展示个人的批注成果,分享自认为很用心去做的内容。这既让展示的学生得到肯定与激励,同时生生之间也有了批注方法交流的机会,产生积极互动,对预习批注有更全面的认识。坚持“自主批注—交流碰撞—完善提升”的过程,进行反复的批注实践与练习,不断强化行为,直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重视思维培养:运用形成性评价,让阅读思考过程可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互动中完成的。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阅读能力的优劣,懂得如何改进,以形成正确的阅读思维方式。笔者一直在努力探索“阅读程序”,希望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思考的步骤和方法。笔者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课堂本,把阅读思考的结果写在本子上,尽量用长句回答问题。巡视时,我们可以轻松发现学生的思考进程和思维轨迹,进行有针对性的面对面指导,为毫无头绪的学生提供思考方向,让学生把有代表性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让答案矛盾的同桌互相讨论,对阅读的评价不再停留在“阅读能力差”这样笼统的评价上。课堂上呈现出具体的阅读问题:阅读缺乏圈点勾画、答题无序、概括不得要领、离开文本凭经验贴标签、概括词汇匮乏、思考问题单一化……这些涉及思维品质、思维方式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发现一个,解决一个,突破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瓶颈。囿于课堂上教师关注的广度不足,难于了解每位学生的阅读反馈情况,可以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从知识的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制订课堂阅读素养评价表让学生自评或同伴互评。
表1由阅读教学目标出发,把目标定为评价任务,通过量化和质性两方面进行评价,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双维度进行衡量,建构立体统整的评价范式,实现对学习状态的整体性评价,把“学教评一体化”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检视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重视元认知能力培养:运用学习式评价,让阅读思考结果增值
学习式评价是一种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评价而进行的评价。学生完成阅读题也就是对阅读思考结果的梳理,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如果我们能在平时让这个结果可评,那我们就能把一次次的终结性评价变成学习式评价。这不但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考核,而且可以指导学生下一步应该如何阅读,如何评价,关注进步,提高自我效能感,实现评价增值。根据泰勒提出的“行为目标评价模式”,教师可以先确定阅读的目标,对目标进行分类与排序,用操作性的语言去界定目标,设计实现此目标的情境,开发有效的评价方法,收集学习的结果,并把它与既定目标进行对比。阅读题的考查,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可以根据当次阅读训练的目的,把训练目的细分成得分点。从方法层面为阅读能力提高赋能很重要,但是人的教育离不开思想引领,可以采用质性评价量化,在表1的基础上继续细化阅读能力分类,尽量准确评估,助力学生阅读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制订各种阅读能力的考查点得分情况,让学生对重要水平测试中自己的阅读能力变化有了解。
研究表2的统计数据,学生可以根据阅读知识体系和相应的阅读能力,详细了解自己当前的阅读实力,明确“下一步该做什么”。指导学生收集个人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学习成绩,坚持在每次水平测试后自评,追踪个人成长的轨迹,基于成绩的纵向比较,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看见其中的价值增量,最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阅读能力提高的方法或者难以提高的困惑,成为互相学习的资源。对于一些阅读难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阅读评价日志,分析每次阅读考核的成绩,明确提升空间,调整学习方法。这种学习式的评价旨在培养学生元认知方面的评价能力,指向“进阶式”评价目标。
把阅读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评价任务和目标互相转换,让学生及时了解所学内容,清楚下一个层级的水平,主动进行新的学习实践,实现评价增值。评价在学生个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可以丰富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为教师进行教学决策奠定基础。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评价观念,以此来激励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玲玲,曹琦,刘徽.评价连续体设计:打造完整的多层级评价体系[J].上海教育,2022(11).
[2]杨磊,朱德全.核心素养课程开发评价:以泰勒模式为参照[J].教学与管理,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