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入海里看见你

作者: 曾丹曼

一、浪花翻涌

“曾老师,你快到班里去看看。”班里一学生气喘吁吁跑过来跟我说,我赶紧跟了过去。

只见班里已经乱成一团,十几张桌椅被推翻一地,东倒西歪,地上满是纸张。熙熙一人站在中间,拳头紧握,直瞪另一个男孩,满腔怒火。见此现状,我惊讶不已。

我立马给学生家长打电话。“熙熙家长,孩子把班里的桌椅砸得乱七八糟,班里乱套了,你能一会到学校一趟吗?”

“曾老师,熙熙不会乱发脾气的,肯定是班里有同学惹怒他了。他之前二年级也有过这样一次,当时就是班里孩子冤枉他,他才会大发脾气。这次很大可能也是的。老师,你再问问他。我现在在忙,晚上我再回家了解一下。”嘟——电话挂断了,我愣在原地。没办法,家长这边是走不通了,只能我自己来处理了。我在教室门口喊着学生出来,他来了脾气,一动不动。最后,我还是把他叫到办公室。谁曾想,问了半天话,他竟然一句话也不说。后来,他直接甩话:“你没资格管我。”

“我是你的老师!有责任义务教育好你!”

“老师又怎样?”

一时间我语塞,心中的怒火到了极点。刚好熙熙妈妈也来接孩子,我让家长回家了解事情缘由,再一起教育孩子吧。

二、潜入海里

晚上,办公室静悄悄。我心绪平静了下来,现在倒是担心起来。我刚刚是不是太冲动?可是他的行为实在是太让人生气了。到现在也没有解决问题,虽然孩子跟家长回去,但明天还得继续解决这个事情。就在我焦头烂额之际,主任正准备下班,看到我一筹莫展。我便将事情一五一十告诉她。她倒是乐起来了,“哈哈,千头万绪别只顾生气,你得把孩子的脾气捋顺了,事情自然就好办了!现在倒好,他哼哧哼哧,你也跟着哼哧哼哧。别忘了,你是一个老师,当你真正走进一个孩子的心里,自然就明白他了,孙猴子也就愿意收归你门下了。”那,怎样才能真正走进一个孩子的心里呢?

回想自己儿时,被别人冤枉,哪一次不是气得跳脚,有的老师脾气好还愿意说上几句为自己争辩,有的老师二话不说一顿批评,我不也是一声不吭忍着。难道,今天熙熙前面的一句话不说,是因为我?

这让我惭愧起来。是啊,我身为老师,没有帮助学生跳出他的情绪,难怪学生不愿对我多说一句话啊!那教师的教育功能到底发挥在哪里?这时候我既是懊悔刚刚自己的行为,又是着急想办法解决弥补。

我再次拿起《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等书,再听起《武志红的心理学》,才幡然醒悟:其实孩子需要的是我们的“问”,问出他的委屈,问出他的心声,问出他的渴望。也许他并无意闹事,只是在情绪浪潮中无法控制自己的船桨,最后的翻腾也是无奈之举。他的心声,淹没在浪潮之下,如果未曾有机会说出,也只好逐渐沉入海底。想到这里,我的自责不禁涌上心头。

隔天上课,熙熙趴在桌上发呆,我走过去轻轻帮他把书放好,他看了我一眼,我俩默契地躲开彼此,继续上课。直到早上放学,我把他留下,一起去到学校安静的书法室长谈。这片浪花,才终于再次翻起。

这次我们缓和长谈,我也终于知道他是因为本来俊俊说要把漫画书借他,后来不但没借,还当着他面转借给其他同学,他气急败坏,再加上最近家里生意不顺利,爸爸有时候也对他发脾气,跟弟弟一起玩闹起矛盾的时候,妈妈往往偏袒弟弟,以上的种种,使得他盛怒之下砸坏桌椅。因为他还记得老师说过不能打架,他只好拿桌椅出气。

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学生终于愿意说出这些委屈,我多么开心啊。我也庆幸自己的反思,身为教师,在面对孩子心潮翻涌之时,更需要潜入心海,帮助学生发现他的心声,找到他的心结,抚平他的创伤。我们常说“潜心育人”,不仅是愿意给予他引导,更是做学生成长的“潜水员”,潜入心海看见他。

三、看见之光

之后,我也联系了熙熙家长,引导他们多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更要多表现身为父母的榜样作用。我和熙熙更走进了彼此。他会在下课时常找我闲聊家里弟弟的表现,也会在放学主动询问能否去给班里的菜地浇水,作业更是卖力认真书写,我再也不会因为“看不全”而误会他。我时常提醒自己:潜入海里,去看见孩子,一定还有看不见的地方,一定还有没想到的办法。

再后来,我引导他如果有“情绪小怪兽”出现,可以写留言条给我,也可以写在周记里面。这样,我的办公桌面也就时常出现各种留言条。越往后,这留言条渐渐成了“谢谢×××的表扬信”“我想说”,甚至还有涂画的“感谢明信片”。我也每次用心回信,只言片语但有求必应。就在这样的往来之间,连周围的同事都发觉我心态的变化,不再急躁抑或是紧皱眉头,反而多了许多爽朗笑声。班上,隔三岔五总有各种“浪花”,我也欣然面对,与其击打浪花,不如和浪花一起舞蹈!

每个孩子身上总有光,更有渴望。教师,就是去看见学生的光,去看见他的渴望。我跟我的“熙熙”一起努力,像那大海,时而奔流不息,时而轻轻盈盈。也许花不开,也许树不高,也许海无边,但我愿意潜入他的心里看见他,看见每个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