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理念下“啊呜好吃点”游戏的策略与实施

作者: 舒怡

摘 要:在共享趋势下,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可以获得多元化的资源,包括教室里的区域互动、连廊角色游戏的联动。共享理念下的游戏活动,注重的是幼儿生活的经验,营造了合作、探究、游戏的群体氛围,让幼儿通过共享的空间和材料以及自主游戏,感受人和材料、环境以及群体之间的关系,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关键词:共享;混龄联动;合作体验;游戏创生

高尔基曾经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世界。”因此,游戏活动便是幼儿最为放松自我、随心而玩的时刻。而社会性游戏活动蕴藏着多维度的寓意。我们总会“自我构想和预设”,去为幼儿架构很多,却忽视了他们的想法。因此,我们对游戏的现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以共享模式为基础,进行区区联动、班班结对,让幼儿体验游戏带来的价值。

一、创玩游戏的模式多元

(一)基于园所——有效利用资源

共享是一种新的游戏模式,其核心理念是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在这种模式下,资源的共享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工具,有助于解决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这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还能激发幼儿的创新能力。通过资源共享,可以减少重复购买和浪费的现象,我们可以将资源整合、集中管理,避免不必要的购买和储存成本,这种模式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基于教师——创新教学模式

共享游戏模式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崛起。在社会性游戏中,教师往往是主导的角色,设置好游戏的内容。然而,在共享理念下,我们以幼儿为主,让幼儿自主选择体验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的时间和空间束缚,促使教育更贴近幼儿游戏中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三)基于幼儿——提高实践能力

在共享游戏中,共享平台提供了独特的机会,让幼儿得以融入制作水磨年糕的现场,参与各种制作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环境相接触。这种参与式的学习经验不仅帮助幼儿将脑海中片段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还推动了创新和个性化的发展。幼儿不再接受传统游戏模式,而是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激励了幼儿的创造力。

二、现有主题的内容生发

幼儿游戏开展的重要来源,与主题下的资源是密不可分的,在主题课程“我的家乡”教学中,幼儿迫不及待地交流自己关于家乡的发现和体验。在交流分享中,发现幼儿对软糯的年糕特别感兴趣,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它为什么叫水磨年糕?它和普通年糕有什么区别?”说起年糕,宁波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年糕之乡”。水磨年糕的制作工序繁琐,它需要经过十道工序的精心制作,完全依靠纯手工技艺而成。这使得水磨年糕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都是探究性课程不可多得的内容,带着这一份专属家乡的归属感,撬开味蕾,敞开智慧,开启“水磨年糕”制作之旅,探索乡味,体验乡俗,激发乡情。

(一)场地共建,打造空间

在讨论环节中,幼儿根据前期的调查和去过的年糕考察地、销售年糕的地方,尝试设计区域规划图,并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一张图。幼儿发现做年糕的场地需要大一些,这样既可以操作,又可以邀请其他班的幼儿来体验活动与试吃,于是商讨决定把我们的店铺打造到走廊上,让更多的幼儿参与进来,实现了场地资源共享。场地空间具体划分为操作区(进行实践操作活动)、品尝区(邀请邻班的幼儿或是同伴、老师、家长等进行年糕品尝)、材料工具区(提供各种材料和工具)、板块(记录做年糕的问题和自己的经验)。

(二)材料共集,寻找工具

在打造空间之后,线下幼儿参观了年糕厂,线上幼儿在阅读区找到关于制作年糕的绘本。通过阅读绘本《14只老鼠捣年糕》和《蒸年糕》之后,幼儿知道了制作年糕需要的一些材料和工具,并将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列出清单,然后从园内资源开始收集。园内的生活馆有捣臼、共享超市里有包装袋、班级里有一些可用的盘子……每找到一份材料就做好标记。

(三)思路共享,制定网络图

网络图是为幼儿提供的一个基本学习的支架,能让幼儿了解活动的内容和任务,通过谈话、调查等,丰富幼儿的项目经验。例如:在水磨年糕项目中,将“如何在幼儿园里制作出水磨年糕?”确定为驱动性问题,开始延伸探索路径。在打造水磨年糕场地和收集材料中,要充分考虑到后期游戏的联动。因此,在材料的准备中,我们以收集为主,从各个地方去找寻做年糕的工具与材料,突出幼儿的自主性,从多途径拓展主题,让幼儿能够自主、自由的进行活动。

三、开展游戏的阶段模式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尊重各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依据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总结出推进的三个阶段:班班自玩期—混龄结对期—大师傅体验期。

(一)同伴共探,糯米年糕

在幼儿的前期商讨和自主响应中,我们根据年糕制作步骤剖析个人资源优势,成立了4个制糕任务小组,分别是工具组、材料组、操作组、后勤组。组长确立后,便是组员“招募会”,鼓励中班段的幼儿根据每一组的工作需求和自己的爱好、特长自荐进组。虽然大家能力各有所差,但都拥有各自的资源和优势,这样能实现小组成员能力最大化。在年糕的初次制作中,幼儿选择了最为便利的制作工序——糯米制作年糕。本次制作以失败告终,失败原因在于糯米制作的年糕太黏了,根本无法成型。

【材料组】问题:糯米适合做年糕吗?替换成什么食材更合适?

幼儿认为糯米捣了之后太软,没办法做成像年糕一样的长方体,所以不适合做年糕。幼儿回忆起中班时共享餐厅里制作南瓜饼用的是糯米粉,能够成形,同时在观摩年糕厂时发现,现代的水磨年糕工艺制作中还加入了粳米粉,或许这两种米粉结合就能制作成功。

【工具组】问题:哪种工具最适合捣年糕?

幼儿发现古代捣年糕的工具像大理石一样十分光滑,或许可以尝试把木质捣杵替换成石质捣杵。

【操作组】问题:如何捣年糕不那么黏?

有的幼儿认为是糯米蒸得太软了才会黏,那么蒸得硬一点应该就不会黏了。幼儿还观看了网络上捣年糕的视频片段:可以在木槌上抹一点水,起到冷却防粘连的作用。

(二)混龄共制,再探年糕

这一次我们邀请了大班的幼儿一起来制作,改良了食材和工序,模仿传统制作水磨年糕的工艺——米粉制作年糕。幼儿经验整合,再次尝试。根据传统水磨年糕的制作步骤,幼儿将清水加入糯米粉和粳米粉中,随即用擀面杖搅拌,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问题一:糯米粉和粳米粉混合的比例是多少呢?

大班的幼儿加入各小组进行实验,自发投票决定自己组要尝试的比例。幼儿有的加粉、有的倒水、有的搅拌,配合得很默契。粉团制作完成后,幼儿在盘子上贴了小组标签和两种粉的配比标签,静待粉团蒸好。粉团出炉后,幼儿通过观察和触摸,发现相同配比制作出的粉团软硬度是刚刚好的,能较好地塑型。于是,操作组进行了最后的调整,用1∶1的比例调和,最终做出了软硬适中的年糕。

问题二:用什么水来和面粉?要和到什么程度呢?

幼儿参考了前一天的对比实验,将操作组再次分为温水组和冷水组,并进行了猜测和验证,将自己的发现再次记录。同时,大班的幼儿也成了各组的小师傅,带着中班的幼儿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做好实验记录。最后幼儿知道,和面粉的水需要温水,揉成小手黏团的样子即可,这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助教共享,深探年糕

在经历了前两次制糕实践之后,幼儿已经有了一些做水磨年糕的经验,那么怎样把水磨年糕做得又软有糯呢?我们请来了我们的家长大师傅,发现捣的过程很重要,需要用力对粉团进行捶打,反复翻面,在揉搓过程中也需要反复进行揉与压,幼儿跟着大师傅改良手法,制作出美味的年糕。这一次与各班的幼儿和教师进行了共享“年糕之味”,进行全园共享。

四、梳理经验的思维方式

(一)记录单共绘,游戏支架

游戏记录单是幼儿在每一次游戏结束都记录下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游戏过程、游戏经验的问题的载体,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每次游戏之后,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记录,并将记录单呈现在墙面上。这也是活动之后幼儿进行分享的重要载体,方便教师了解幼儿学习的过程,从而提供更加适宜的指导。

(二)儿童会共议,能力提升

邀请各年龄段参与年糕制作流程的幼儿去儿童议事厅,剖析、探讨制作年糕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经验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让幼儿积极发挥各自已有的经验,重组和提升,获取新的经验、新技能和新方法。

(三)情境式共玩,支持互动

在年糕铺中不仅可以学习制作年糕的技巧,还能进行角色体验。尊重不同年龄幼儿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制作好的年糕可以让幼儿进行打包、售卖等活动,让每个幼儿都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游戏内容,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在共享模式的运行下,水磨年糕项目活动中,以生发性“问题链”为导向的项目活动实施方式,沿着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有逻辑、有脉络地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体现了创客项目活动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并在此过程中实时讨论、操作感知、商量解决困难、分析思考改进以及再次试验,且在活动中有来自不同班级的幼儿、成人的支持来深入探究“水磨年糕”的有效材料以及制作的方法,产生更多经验碰撞的机会。在项目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要理解幼儿学习方式的特点,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每个阶段都以探究为主。从“集体学习”到“个体发展”的转变,幼儿对于水磨年糕的知识能量储备也在不断丰满。在项目实施中,我们除了关注合作带来的成果,还要关注幼儿在过程中形成的学习品质、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建构的学习观念,这些会成为他们未来学习的坚实基础。

本次项目以年糕为主线,依托家乡文化资源,促使各年龄段幼儿在项目中亲历“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在预设活动和生成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逐步调整、优化主题活动,以“问题链”的实施串联整个活动。善循“问题线索”,沿着这样的脉络:年糕是什么—年糕怎么做—年糕怎么吃,引导幼儿不断地将这个小小的“年糕”项目资源深挖、深化。在本次项目活动中,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支持各年龄段幼儿一次次的探究;鼓励幼儿以好奇心为驱动力,以问题为导向,源源不断地激发幼儿的行动力;让幼儿在生活的真实情境当中,在实际的问题当中,综合地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掌握的能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索中建构起新的经验,帮助幼儿唤起主体意识;鼓励师幼互动,形成共同成长、发展的氛围;让幼儿通过与环境、人员、经验多角度互动,激发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人际交往、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喜.共享区域活动——幼儿园“共生课程”特色实施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