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内耗的人有个特征:只表达自己,不分析对方
作者: 念念
曾有一项实验。参与者穿着印有明星夸张头像的T恤,走进一间坐满学生的房间。参与者为此深感尴尬,觉得在场的同学们都会注意到自己奇怪的穿着。可经过统计,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他。由此可见,人们倾向于高估他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的关注程度。事实上,大家都在各忙各的,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别人。就算有人真盯着你不放,看你不顺眼,那也是他的事,你没有为其负责的义务。而一个能够拒绝内耗的人,已经看清并践行了这个道理。
作家苏童曾在散文《你为何对我感到失望》中,讲述过自己的经历。在一次签售活动中,有个读者排队走到苏童面前时,突然板着脸对他训起了话:“你不该随便出来签什么名,我是你的读者,但是见到了你我很失望。”说完他便走了,留下一脸疑惑的苏童。冷静思考后,他明白这件事的问题在别人,不在自己。自那之后,他很少为他人的看法而费神。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他索性直接答复人家:我对你的失望很失望。
这也验证了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分清别人的事与自己的事,自然就有在别人的世界顺其自然的底气。
蔡志忠的母亲喜爱看歌仔戏,母亲每看一次戏,蔡志忠父亲的脸都会臭上一个星期。然而和其他农村女人不一样,母亲不管父亲再生气,也要去看一场。
母亲放下手中洗好的盘子,背着父亲的目光走进剧场的画面,便刻在了蔡志忠心上。这让他明白,人无须理会别人的看法,只需关心自己的想法就够了。
读书时,学习成绩优秀的他,从不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掩饰自己喜欢当第一的想法。后来爱上画漫画,他更是从不避讳与人谈论自己的天赋和志向。用他的话说:我不敢不夸奖自己,这不是骄傲,这是如实表达自己。在社交方面,平时开朗热情的他,到了画画的时候又会变得很难以接近。他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安静创作,不出门,不会客。即使再熟悉的人上门拜访,也都会被他直言谢绝,完全不考虑对方是否会生气介意。如此独特的个性非但没有破坏他的人缘,还让他收获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成熟的人,永远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他们深知,人生在世,没有什么比让自己活得舒心更重要。与其成日为了揣摩他人心思而患得患失,不如敞开心扉,清晰而坚定地表达自己。
这不仅是摆脱外界桎梏的前提,更是筛选人际关系的有效办法。
你的心态稳了,你积极正向的磁场,会在无形中为你吸引同频共振的人。至于那些与你磁场不合的人,敬而远之就是最好的安排。
曾仕强先生说:人际关系真正的起点不是跟人的关系,而是你跟自己的关系。你总是揣测别人厌烦你,针对你,往往不是对方有多难相处,而是你不曾真心认可自己。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照顾好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然后以从容自如的姿态去经营适合自己的圈子。当你极度坦诚时,就是你无坚不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