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是高三生活的多巴胺来源
作者: 吕铭茵
那是广东新高考改革的第四年,彼时的我正为糟糕的数学和物理成绩焦头烂额。身为理科生,数学和物理不好无疑是致命的。和大多数理科生相反,令他们头痛的英语和语文却是我的舒适区,我总是能在这两科上拿到很好的成绩,甚至成绩可以在年级名列前茅。因此,“偏科”在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每次考完试,面对被红叉包围而惨不忍睹的数学答题卡,我总是会很焦虑,难过会变成泪水在寂静的夜晚悄悄地夺眶而出。
无数次主动找老师谈心、无数个日夜的苦思冥想没有换来成绩的提高,反而排名止步不前甚至后退。当迷茫痛苦像洪水一样即将把我吞没时,我抬起头在重重叠叠的书山里看到了一抹明亮的绿色。正是这一抹绿,让我在苦涩的高三生活中看到了无数次的希望。每当我学不下去或者情绪低落的时候,我就会翻开《意林》,短暂地将我与外界隔离,尽情地遨游在文字的海洋里。《意林》是十七岁的我大脑多巴胺的重要来源,它用一个个小故事让我看到了高考之外的世界,用无声的文字陪我走过了兵荒马乱的高三时光。它像一位长者,温柔地抚慰了我支离破碎的心,给予了我短暂的快乐,让我在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能拥有一个歇息的港口。渐渐地,我在与《意林》相伴的日子里,找到了我与数学物理和谐相处的平衡点。一个密密麻麻的摘抄本记录着我与《意林》相处的点滴,而一张张分数逐渐上升的试卷则是我在《意林》的启发下重振旗鼓换来的进步。
那年夏天蝉鸣一声又一声,送离了高考也送走了我的高三时光。教室里成堆的试卷,在压抑许久的哭泣与欣喜中变成青春的漫天雪花。那年高考数学和物理都出乎意料的难,所幸我没有考差,高考分数比平时考试的分数还要高。如果说高三有什么是让我回味无穷的,那一定是那天下午书山里的一抹绿。《意林》陪我走过了高三的低谷期,也陪我顺利蹚过了人生转折点遇到的河。前路漫漫亦灿灿,回头看,高三已成为岁月长河的过去式;向前看,我与《意林》的故事仍在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