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策略探究

作者: 张凡

摘 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培养一直是小学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视的内容,全国各地很多中小学立足校情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活动,但有些过于“求新求特”,忽略了小学教学活动应该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因此文章立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研发、开展有助于学生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关注及重视当前小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现状基础上,寻找更加适合“双减”政策下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方法和新路径。

关键词:课程标准;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4-0053-03

一、 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现状

文章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开展了深入的调查,调查中发现教师对传统文化了解认识不够全面,造成教法学法指导受限。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差较大,主要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参差不齐,理解过于片面、表面。在阅读教学中,寓言故事、文言文、古诗词的阅读、识字教学等都是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媒介,教师却忽略了新课程标准和语文统编教材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学策略欠缺。其次,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了解、背诵、识记为主,教师的课堂讲解仅限于知识层面的传授,而忽视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方法的创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引导和日常运用较欠缺,造成初学时,对相关知识记忆较清晰,在较长时间得不到实践、运用,遗忘的现象较为突出,学生间差异性较大。再次,教学方法不当。在古诗文教学课中,教师把写作格律、历史等知识讲授过深,忽视了新课标对诵读、想象,感受语言优美等的要求,过犹不及。在识字教学中,注重音形意之间的关系,缺乏对字理识字等汉字发展过程的认识,只注重写字,没有通过字形之美感受汉字的艺术美,产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实践活动中,忽略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最后,学生学习方式欠缺主动。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学生自主学习机会较少,无法获取更多的相关内容,在学习的延续性和拓展性方面有所欠缺。在教学评价方面,没有充分利用课后作业以及过程性评价方式,在课外资源使用方面还比较单一。

二、 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路径的探索

语文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小学语文课堂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通过文化的感染、思想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在深入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立足教材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上,探索以下实施路径。

(一)立足教材,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史学、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哲学。其中,和语文课程联系最为紧密的是中国语言文字和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潜移默化,在统编版教材中,涉及古诗词、文言文、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文化艺术、童谣、古代文化、民风民俗、文化常识等,需要不断挖掘教材,寻找教学思路。

1. 不断挖掘教材蕴含的文化内涵

从课文阅读提示、课文注释、阅读链接、课文插图等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传统美德;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人物背景、文化背景;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境。

2. 从教材入手,以国家课程为基点开展研究

在小学阶段12册语文教材中不难发现,结合课标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包括古代诗词、文言文、识字写字、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进行板块式的梳理,系统归纳本册书中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抓住重点,突出年段特点,研究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切入点、结合点。

3. 借助识字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汉字是世界最古老又有生命力的文字体系,识字教学也是渗透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注重研究识字教学的恰当方法,尤其重视字理识字方法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在字理识字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趣味识字情境,激发识字兴趣;根据汉字字形特点,结合生活经验,强化字义理解;研究汉字演变的规律和方式,加深学生探索汉字奥秘的兴趣,最终,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增强对中华汉字文化的热爱。

(二)聚焦课堂教学,筑牢传统文化渗透培养的主阵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文本题材、内容、语文要素等方面,建议教师使用古诗词或者谚语、俗语、寓言小故事等方式进行课堂导课设计。假以时日,学生能够主动在课堂中引经据典回答问题或者表述自己的观点,抑或在课下交流时能够与伙伴相互谈论古代圣贤的故事、传说,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细化学生的预习要求,调动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之初就能对资料的搜集、了解,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分享,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过程。

主动创设课堂情境,利用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的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例如,采用与古人对话、重回古代街市、与古人交朋友等情境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开拓古诗词学习资源,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古诗词教学中,研究开拓课外古诗词积累的资源,力求系统化。在学校利用古诗词社团,校本课程《我和诗词有个约定》的开发和系统化的教学资源的学习使用,有助于提升学生古诗文理解能力。此外,在资源使用中,进一步加强评价检测机制,使积累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有机结合,发挥最优价值。定期展开各个年级的诗词比赛,形式多样,包括诗词填字、对句,诗词知识抢答、诗词飞花令等多种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累热情,并形成了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此外,教师要拓展古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四)注重作业设计,做好课内外的衔接

传统文化的培养除了课堂主阵地外,还需要利用了课内外的衔接和延续。在作业设计的适切与否,决定着课后延伸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在二年级语文教材中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展开教学。作业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正确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你指我认”的游戏,完成会认生字的口头组词和会写生字书空并组词练习。第二层次: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你喜爱的美食,并描述它的味道。(绘画)你的家乡还有什么美食,试着介绍一下吧。(视频/音频/手抄报)。第三层次(选做)试着做一道你喜爱的美食,并说说制作过程及烹饪方法。搜集与课文内容美食相关的资料;制作一份注重营养搭配的“一日食谱”;去菜市场买菜,了解蔬菜成本。这样学科融合的作业设计,从不同角度渗透了传统文化,让学生有更加深入的体验。

(五)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尝试利用项目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以项目式任务为驱动,发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他节日的民俗风情。在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学习中,围绕“走进四大名著”开展项目式学习,以“我与名著人物交朋友”为驱动问题,通过课堂学习、整本书阅读、课后资料查找、读书交流活动、课本剧演绎、主题演讲比赛、绘制人物名片等形式,大大丰富了学生对中华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梳理四大名著的学习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六)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发现感受、运用传统文化的习惯

在小学学段的各个学科中,在教材编写时,编写组将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着恰当的呼应。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就有《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的章节内容,利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学习氛围的营造。此外,模仿古诗新唱“经典咏流传”栏目,让语文古诗文教学与音乐学科相结合:传统民俗手工艺术与美术课的陶艺、泡泡泥、面塑等相联系;与劳动课中美食制作、农业生产、民间工艺等知识学习相结合。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中,让传统文化的培养路径更加丰富。

(七)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第二、三课堂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更具学校实际校情,利用课后服务实践,利用传统文化课程有主题、有目的地开展传统文化培育。书法、中医药、国学、传统手工艺等形式的社团,使学生在更加专业的教师指导下,了解、体验我国的传统文化形式。这样的第二课堂有效填补了第一课堂中语文课教学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局限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传承经典文化的热情。

学校开展《我的校名我来写》活动。学生为学校题写校名,为热爱书法艺术的师生提供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激发学生热爱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爱校爱国的情怀,强化学校小主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实践中,还发挥社会力量,邀请书画协会为活动担任评委,邀请家长群体中书法爱好者开展家庭书写项目,增进亲子关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第三课堂中,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民俗馆、革命烈士馆等场所实地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学校积极组织“国风巧行”周末研学读城记活动,轻松愉悦的周末,把丰富的世界素材化作孩子成长的滋养。在“诗经里”学习基地中,学生认真抄写自己最喜欢的古代诗歌,另附了一段送给爸爸妈妈的寄语,把古人的诗韵之美留在心中;在研学中了解“造纸术”等古代发明,增强科技强国的自豪感。在家、校、社三方共同努力下,学生能够学文化、用文化、享文化、传文化。

(八)多元评价,激发学生持续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编写中非常注重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以及进阶性的发展,传统文化实践作业探索利用实践性的作业设置,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习兴趣。落实“双减”政策,在一、二年级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朗读、绘画、体验、解说、讲故事、表演等方式,尤其是古诗手指操练习,提高了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在汉字、拼音学习中也采用多种形式的识字活动营造浓郁的氛围。

与德育活动相互配合,利用各类活动对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情况进行展示,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等不同评价主体,都可以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 结论

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注重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体验,增强了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一脉传承。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需要不断地传承与探索,发现更新、更优的教学模式,服务于学生和教师,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文明.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J].成功,2013(1):79.

[2]付宏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程教学实践研究·小学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

[3]张耀辉.小学古诗词可以这样教[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