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化学分层作业设计探究
作者: 郑惠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初中化学作业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一刀切”作业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容易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和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的问题。文章探究基于“双减”政策的农村初中化学分层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文章研究以2024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为蓝本,结合泉州市泉港区南埔中学的教学实践,通过多种方法对分层作业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具体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双减”政策;农村教育;初中化学;分层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4-0108-04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文章研究针对农村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现状,结合泉州市泉港区南埔中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基于“双减”政策的农村初中化学分层作业设计方案。通过对2024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结合农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资源条件,文章研究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分层作业体系,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分层作业设计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 “双减”政策对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影响
“双减”政策促使初中化学作业设计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统摄作用。在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遵循基于生活情境、建构学科知识、增强自主协作、注重动手实践和遵循创新开放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旨在通过设计少而精、综合性强、趣味化程度高的新作业,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建构思维导图,完成知识架构,强化学生的化学观念。这种设计方式不仅提升了作业的育人功能,还有效发挥了作业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双减”政策推动了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作业往往存在题海战术、形式单一等问题,而“双减”政策则要求作业设计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设计。这意味着作业的难度和形式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调整。同时,作业设计还需要关注时间空间统一,实现闭环设计,以确保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作业设计方式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二、 农村初中化学作业概况分析
(一)作业数量与质量
1. 作业负担情况
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作业负担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学生往往面临着更加繁重的课业压力。化学作为初中新增的学科,其作业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许多学生反映,他们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完成化学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休息和娱乐时间。此外,由于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他们在完成化学作业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作业负担。
2. 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化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业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许多教师仍然注重书面作业,而忽视了实践类、探究类作业的重要性。这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验的机会,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二是作业内容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许多作业都是直接引用教辅书或练习册上的题目,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三是作业难度和量不合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作业的难度和量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作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觉得作业过于简单。
(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1. 完成度与正确率
农村初中化学作业的完成度和正确率普遍不高。一方面,由于作业负担过重和作业设计不合理,许多学生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他们往往因为时间紧迫或缺乏兴趣而选择抄袭或放弃。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往往存在困难,导致作业的正确率不高。许多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化学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2. 学生作业态度与反馈
农村学生对化学作业的态度普遍不够积极。许多学生认为化学作业枯燥乏味,缺乏挑战性,因此缺乏完成作业的动力。他们往往将作业视为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机会。这种消极的态度导致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敷衍了事和抄袭现象。
(三)教师作业设计与批改情况
1. 作业设计思路与策略
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作业设计思路往往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他们往往注重知识的巩固和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题海战术,布置大量的练习题和试卷。这种作业形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成绩,但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批改方式与反馈机制
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作业批改方式和反馈机制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和教师工作量大,许多教师无法及时批改作业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这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无法及时了解自己的问题和不足,难以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另一方面,由于批改方式单一和缺乏个性化指导,许多学生在面对错误和困难时感到困惑和无助。
三、 基于“双减”的农村初中化学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一)作业目标分层
1. 基础目标
基础目标主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这一层次的目标旨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周期表等基本内容。例如,对“元素”这一章节,基础目标可以设定为:学生能够准确记忆并书写常见元素的符号、名称和原子序数;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及其意义;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2. 提高目标
提高目标主要面向中等水平的学生,旨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化学素养和解题能力。这一层次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化学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化学问题。例如,对“化学反应”这一章节,提高目标可以设定为: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能够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如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3. 拓展目标
拓展目标主要面向化学成绩优异、对化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这一层次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鼓励他们进行化学探究和科学研究。例如,对“酸碱盐”这一章节,拓展目标可以设定为:学生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酸碱中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能够分析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原理,并尝试自制酸碱指示剂;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酸碱现象,如胃酸过多与抗酸药的作用原理。
(二)作业内容分层
1. 基础题
基础题主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这些题目旨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对“分子和原子”这一章节,基础题可以包括:填写分子、原子的基本构成;判断物质是由分子还是原子构成的;解释分子间存在间隔的原因等。
2. 拓展题
拓展题主要面向中等水平的学生,旨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化学素养和解题能力。这些题目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化学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化学问题。例如,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这一章节,拓展题可以包括: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解释化学平衡的概念,并讨论如何改变平衡条件以影响平衡状态;计算化学反应中的转化率、产率和选择性等。
3. 实践题
实践题主要面向化学成绩优异、对化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这些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鼓励他们进行化学探究和科学研究。例如,对“化学与生活”这一章节,实践题可以包括: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净水装置,以去除水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调查并分析当地农田土壤中的酸碱度及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并开发一种新型的酸碱指示剂,以用于检测不同溶液的酸碱性等。
(三)作业形式分层
1. 书面作业
书面作业是传统的作业形式,主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些作业旨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化学素养。
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习的基础,而配平则是确保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数目守恒的关键步骤。学生应能准确书写常见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并运用恰当的方法(如观察法、代数法等)进行配平。此外,教师还需引导学生理解化学计量数在方程式中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定量关系。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内容。学生应掌握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理解摩尔质量、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等关键概念。同时,作业应涵盖不同类型的化学计算问题,如反应物完全反应、部分反应以及过量反应等,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掌握基础知识点后,作业应设置综合应用题,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境或实验数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设计一个涉及多个化学反应的工业生产流程,要求学生计算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及能量消耗,并分析可能的优化方案。此外,还可引入与化学方程式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或环保案例,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实验作业
实验作业的设计理念应紧密围绕“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核心主题,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实验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而言,实验作业应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和元素:
实验前的准备阶段至关重要。学生需要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安全注意事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教师讲解等多种形式进行,确保每位学生都对即将进行的实验有充分的认知和心理准备。
实验操作阶段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以金属与酸、盐溶液的反应实验为例,学生可以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自主选择不同金属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学生应使用多种实验仪器和试剂,如试管、烧杯、滴管、量筒等,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仪器使用能力。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是实验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每一步的实验现象,如金属的溶解速度、气体的生成量、溶液颜色的变化等。这些数据不仅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依据,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记录能力。在数据分析阶段,学生应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解释。例如,通过对比不同金属的反应速率和反应程度,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金属活动性的差异及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实验作业还应注重实验结果的应用和拓展。学生可以尝试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简单的化学合成或除杂实验。例如,通过活泼金属与不活泼金属离子的置换反应,学生可以实现对溶液中杂质的去除。这种实践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反应的实际应用,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作业的总结和反思阶段同样重要。学生应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实验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报告、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反思和交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3. 项目式作业
项目式作业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它不仅为成绩优异、具备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还通过多样化的任务设计,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