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统筹的国土空间规划教学创新实践

作者: 韦春竹 弯媛美 韦韡

摘  要: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海量遥感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价值日益显现,自《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中正式提出海陆统筹的国土空间规划概念以来,海陆功能区空间布局、海洋生态系统治理与常态化防灾减灾以及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转型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为适应国家发展的新需求,传统国土空间规划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成果检验等方面亟需进行相应的改革。该文从遥感信息技术的视角出发,阐述遥感技术在海陆统筹的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实践意义,探索将遥感技术融入国土空间规划教学的途径,以期更好地培养跨学科、高质量的国土空间规划人才,为我国沿海地区的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支持。

关键词:遥感信息技术;国土空间规划;创新实践;空间数据;决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7-0015-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he value of massive remote sensing data in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and since the concept of coordinated terrestrial and maritime spatial planning was officially proposed in the "National Marine Functional Zoning (2011-2020)", the spatial layout of sea and land functional areas, systematic governance of marine ecosystems, normalize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mart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have becom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In order to meet the new need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course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urgently needs to be reformed in term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sting of teaching achiev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coordinated terrestrial and maritime spatial planning, and explores ways to integrat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to the teaching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o as to better cultivate interdisciplinary and high-quality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talents,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urban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other fields i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Keywords: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innovative practice; spatial data; decision support

国土空间规划泛指在国家、区域或城市范围内,根据综合国情、地方特点、发展目标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布局国土空间资源,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战略性规划[1]。国土空间规划的概念正式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2]。1986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概念,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法律基础。随后,中国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文件,如《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土空间规划标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但是海陆统筹的国土空间规划概念自2012年在《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中才正式被提出[3-4]。自《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发布后,海陆统筹的重点开始转向对全域全要素的开发保护,强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国土均衡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统一谋划。因此,我国目前的海陆统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仍存在规划管理界线、国土空间分类标准和开发保护战略二分的困境。海洋与陆地资源开发过程中目标或利益的不同导致利用方式上的不一致、不协调所引起的空间冲突问题,是目前海陆统筹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挑战[5]。遥感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高效率的数据获取、分析手段,可以为理解海陆统筹的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框架提供新的思路,也能够为推进海陆统筹的国土空间治理提供新的方法[6]。在此背景下,为满足国土空间规划中海陆统筹的实践需求,目前高校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教学工作亟需与时俱进和创新变革,以培养跨学科、高质量的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因此,本文将阐述国土空间规划中海陆统筹的新要求,并探讨遥感信息技术在规划实践中的创新需求,进而面向新要求和新需求探究提出规划教学的改革方向和内容。

一  国土空间规划课程面临的挑战

(一)  海陆统筹新要求

海洋与陆地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传统偏重陆地的国土空间规划已无法满足海洋强国战略下的海陆统筹可持续发展需求[7]。海洋强国战略要求将海洋空间与陆地空间综合纳入规划,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核心考虑: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交汇的区域,汇集了丰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首先,丰富的渔业资源能够支持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其次,油气、矿产等自然资源也能为国家提供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支持。通过从海陆统筹视角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②促进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海岸带地区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从海陆统筹视角推进规划,保护海岸带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防止污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③推动经济一体化。海洋航运服务于全球超过90%的商品运输,港口作为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其物流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创新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因此合理规划布局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有助于促进沿海城市贸易、旅游、航运等经济活动的繁荣。④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地位。海岸线也是国家的边界线,保护好海岸带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对于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此外,海岸带地区的军事基地和海上交通线也会影响国家的战略部署。⑤科研与创新。海岸带地区的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气象、海洋地质等都是科研的热点领域,海岸带的科研成果能够推动国家的科技创新。因此,海陆交互地区的合理规划发展也对孵化海洋科研和创新的重要基地起到关键作用。

我国海岸带区域以12.4%的国土面积承载了40%以上的人口,贡献了约55%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8]。目前海岸带规划实施虽取得了部分成效,但仍旧面临一些问题,如海陆规划衔接不协调、海岸带资源利用效率低和海岸带规划管理松散等。因此,构建海陆统筹的国土空间规划不仅是国土规划本身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对新一代海陆统筹的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引导学生明确遥感信息技术在服务海陆统筹的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应用创新和挑战,能够同空间规划体系构建需求相契合,进一步发挥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作用,为我国海洋空间规划更好地融入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同时在推进生态系统服务从理论走向管理实践,符合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

(二)  智慧化国土空间规划转型

智慧化国土空间规划转型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提升规划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国土空间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9]。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不仅需要构建“多规合一”的一张底图,实现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和空间管控要素精准落地,同时需要构建全国范围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这就需要进行智慧化国土空间规划的转型,形成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支撑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促进规划的高效流转与应用[10]。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化转型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远远超出了传统专业培养模式。传统国土空间规划教学内容侧重于国土空间承载能力、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方法探讨,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在海陆统筹和智慧化转型新需求引导下,多元空间大数据调查收集、更新处理、统计分析、归纳演绎和模拟预测等技术贯穿规划的全过程,规划方案编制、设计、成果展示与管理更是涉及大量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已成为规划专业同学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之一。

(三)  遥感、地理信息技术与规划实践相结合

随着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遥感信息技术的核心是通过传感器以非接触式的方式探测电磁辐射信息,并进一步处理分析得到大范围高时间分辨率的对地观测数据。遥感技术可以为海陆边界的划定提供近实时和大范围的海陆信息,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据基础,从而为海陆交互区地带的功能区划提供划定依据。地球观测遥感卫星技术目前已形成陆地、气象和海洋三大卫星系统,可以广泛服务于自然资源调查、海洋环境保护、气象灾害预测和国家重大工程等诸多领域。国外一些高等院校在本科阶段就将地理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影像处理等课程融入规划专业教学之中。而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国土空间规划教学通常以传统的宏观、定性分析为主要内容,缺乏对空间分析的需求,其课程实践教学通常以控制性规划制图为主,软件实操也以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关的软件为核心,考核评价多以设计艺术效果与美观程度为主要依据。尽管部分学校为规划专业的同学开设了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但此类课程多由其他专业教师担任,难以在教授过程中有效针对规划相关问题拓展延伸,而这会进一步导致学生难以将这些技术方法与规划实践相结合,无法学以致用。

二  遥感信息技术与国土空间规划融合教学特点

(一)  遥感数据资源共享

近40年来,中国的地球观测遥感卫星技术发展卓有成效,已形成陆地、气象和海洋三大卫星系统,并广泛应用于国土自然资源调查、海洋环境保护、气象灾害预测和国家重大工程等诸多领域[11]。在三大卫星系统中,陆地遥感卫星系统发展最为迅速,已形成资源、高分、环境/实践和小卫星四大系列;气象遥感卫星系统发展最为成熟,极轨和静止两大系列卫星可对大多数大气要素进行探测;海洋遥感卫星系统取得了显著进展,初步形成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海洋监视监测三大卫星格局,可进行大面积的海洋环境同步观测。随着卫星遥感数据量的飞速增长和种类的丰富,分散于不同机构的不同种类遥感数据共享成为了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我国积极开展地学遥感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如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与2008年创立的“地理空间数据云”,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地学大数据平台,用户可无偿下载所需要的影像资源,极大方便了遥感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此外,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中国遥感数据共享网、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等网站也提供大量高质量地学观测数据可供教学、科研工作者申请。数据共享日益进步,为遥感信息技术与国土空间规划融合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