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警—研—企”合作机制下公安院校育人机制研究
作者: 周楠 周桂雪 唐松泽 赵阅书摘 要:公安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历教育,也是社会化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公安队伍输送人才的重任,有着显著的专业化、职业化特征。为满足现代公安工作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层次警务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该文围绕公安院校与公安实战单位、研究所和企业三者间的融合与协作机制,就公安院校育人机制开展探讨性研究,以期从“教—学—练—战—研”一体化角度构建公安院校实战化育人机制,实现新形势下公安人才培养理论化与实战化、创新性的互融互通。该文研究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丰富公安专业和公安学科的内涵建设。
关键词:公安教育;教学改革;育人机制;融合机制;痕迹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7-0044-04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public security education is not only academic education, but also socialized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bears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providing talents for the public security team, and has remarkable professional an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modern public security work and cultivate high-level police talents with certain research ability and high-quality applied police talen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and public security unit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enterprises, and carries out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construct the practical training mechanism of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from the integration angle of "teaching-learning-exercise-practice-research", and realize the mutual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the theory,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training of public security tal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research work of this paper is helpful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curity major and public security discipline.
Keywords: public security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education mechanism; fusion mechanism; trace inspection
公安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公安队伍输送人才的重任,有着显著的专业化、职业化特征。随着社会问题复杂化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公安工作所遇问题和所需解决的方法也在不断变化,这使得我国的公安教育事业也需与时俱进。公安学科作为实战型、职业化的应用学科,其发展方向主要由国家需求所决定,只有融入社会、与科技接轨,才能凸显教学价值和公安人才培养的意义。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国家公务员局关于加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招录工作的意见》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文件中提出:“以公安工作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公安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层次警务人才(研究生层次)和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本科层次),也可根据需要举办适当规模的专科教育,培养实战型警务人才。”上述文件的颁布,明确了公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和需求,其中提到“高层次”“高素质”“实战型”的警务人才,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只会擒拿格斗、只会走访调查的前线公安人才,而是在坚定政治路线的基础上,更注重信息化背景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就对公安专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公安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健全和完善公安院校的培养机制,才能从源头上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才能为公安队伍核心战斗力的提高夯实基础。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围绕公安院校、公安实战单位、研究所和企业四者间的融合与协作机制,就公安院校育人机制开展探讨性研究,以期从“教—学—练—战—研”一体化角度构建公安院校实战化育人机制。
一 抓实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堡垒
“思政课程”的设立和“课程思政”的普及很好地回答了教育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养铸魂、启智润心。公安队伍,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国家力量,其政治建设为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着力锻造一支有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的公安铁军。引导全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教育全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公安人才队伍培养的第一阵地,在上述背景之下,公安院校的思政教育尤显其重要性。公安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建设就是落实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的重要举措,就是落实牢牢把握“公安姓党”的根本政治属性的重要举措,就是落实把党的绝对领导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育警铸魂、固本培元的战略工程常抓不懈,坚持严在平时、管在日常,使全警真正养成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高度自觉。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提出体现了坚持党对高校思政工作主导权的根本要求,强调了把握课程所必须承担的价值属性[1]。
对于公安院校的专业课程而言,更多地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之中,并不是要单独开设一门课程,也不是要把专业课、通识课讲成思想政治课,而是要在所有开设的课程中深入挖掘、融入“德”之元素。因此,公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以课程本身作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授课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育人导向,开展思政资源渗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
对于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而言,可以从课前备课、课中教学和课后总结三方面对教学过程中涵盖的思政要素开展系统化建设,具体内容有:①加强教与学环节思政资源数字化建设,引入各专业领域线上开放资源,开展集体“云备课”。②丰富线上思政元素资源库,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施,将基础理论、基础概念以及实验基本操作流程中涉及的思政元素融汇其中,学生线上自学,线下设计案例开展分组讨论,进行综合性实验。③考核环节体现思政要素:除在教学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外,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优化考核,通过数字化建设,实时更新,及时预警,查缺补漏。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建设,引导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 抓牢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协同融合,健全实战化育人机制
在公安院校对警校生的培养中,应始终坚持以服务实战为导向,面向实战、融入实战、引领实战。作为公安人才的培养阵地,公安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课程内容优化方面利用公安机关警务数据、人员、案例、平台和装备等资源,促进课程内容与警务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办案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实战需求融合,为公安实战厚植人才优势。
以痕迹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为例。痕迹检验技术作为经典的法庭科学实战应用技术之一,一度在侦查及各类诉讼中发挥重要的线索和证据作用。近年来,痕迹检验技术课程建设较为滞后,出现了与实务的主动对接性不足、证据意识欠缺、取证质量控制能力不足以及应对技术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课程教学也未能充分发挥良好的服务实务、引领实务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痕迹检验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适应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因此,痕迹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应在传统内容框架基础上作出反思,在基础内容架构、知识传递思路、具体知识范围方面进行相应改进。
接受痕迹检验专业课程教育的毕业生能否在工作后尽快与实务对接,妥善处理实践中各类相关问题,既是用人单位关注的问题,亦是检视课堂教育质量的指标。然而,无论是在调查中,还是在国内既往研究的文献里[2-3],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并不乐观。实务部门的反馈显示,较多具有痕迹检验技术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未能在走向专业岗位时高质、高效完成案件处置中的工作任务,而且在处理相关实务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显示出物证意识和基础理论层面的不足,其既有知识结构和能力未能完全适应岗位需求。当然,在国外也存在类似情形:从事法庭科学教育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学生已经为进入专业领域做好了准备,但是法庭科学实验室往往对一些新毕业的大学生的表现并不满意[4]。用人单位都渴望能够直接胜任工作岗位的人才,就国内而言,出现痕迹检验技术专业背景毕业生与实务对接性差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两方面:第一,具有该类专业技术背景的毕业生面向的岗位是多元的,且较多起步于基层,所面对的事务往往是综合性的,而不是单纯框定于某一专业技术方向。他们的岗位可能分布在巡防、社区、派出所、专业警队或交警等,虽然这些岗位的事务处置都是以违法犯罪警情为中心,但是对象和重点有别,痕迹检验技术所函涉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物证意识只是所需具备的业务能力的一部分,其他方面知识欠缺、能力欠缺也是人才培养中需要关切的问题,这也是专才与全才之别。第二,关于部分毕业生存在的痕迹检验专业技术问题处理能力的不足,痕迹检验技术专业教育难辞其咎。该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其痕迹检验基础知识和能力不够扎实造成,这种不扎实与当前课时压缩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必然和全部关系;另一方面是由于课堂教育相对于实务存在差距,这就使得校内的专业课程建设需结合实战需求,与时俱进。
所以,对于实战化育人机制的建设,应坚持全警育人。强化全警办教育理念,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坚持统一领导、系统整合、开放共享、协同育人,健全校局合作工作格局,促使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教师派往实战单位开展业务实践,学生派往一线单位进行专业实习,以及聘请实战教官参与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