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开设疼痛医学课程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 蒋鑫 李密 郭晓静 史文佳 梁兵 袁一旻

摘  要:在人口老龄化慢痛病患快速增加和构建“无痛医疗、舒适医疗”的双重背景下,如何为临床上培养更多优秀的疼痛医学人才,加快疼痛诊疗、研究水平的建设是能否实现2030年“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任务。经过充分的论证和探索,该文在强化学科建设的同时,以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知研善医的疼痛医学专业人才为己任,对构建疼痛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作出科学的思考和合理、可行的探索设计。

关键词:疼痛医学;课程;研究生;人才培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7-0122-04

Abstract: The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hronic pain increased rapidly, due to the increasing aging population. Along with the goal on construction of "painless and comfortable medical care", how to cultivate more outstanding pain medicine physicians in clinical practice?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ai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relevant research? These are important tasks for achieving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in 2030. After sufficient argumentation and exploration, this article not only strengthen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in discipline, but also takes cultivating pain medicine professionals with humanistic sentim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 ability of research as our responsibility. In this paper, we construct a pain medicine graduate course system, after scientific thinking,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exploration.

Keywords: pain medicine; course; graduate; personnel training; education

疼痛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正常反应,它与生俱来且伴随终生,是人类最原始、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痛苦。急性疼痛是对身体的一种警示,而慢性疼痛早在2018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国际疾病分类》中定义为一种疾病,拥有独立的疾病编码[1-2]。此外,疼痛作为继体温、脉搏、血压和呼吸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3],是患者寻求诊疗的主要原因之一。早在2007年,我国就批复二级以上医院允许建立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4]。时至今日,我国各类医院中,临床医生对疼痛学的知识了解甚少,治疗疾病时往往忽略了疼痛本身对疾病影响,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个性化治疗”和“舒适化医疗”日益增长的需求。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在国内绝大部分的医学院校都很少对医学生进行疼痛医学的系统教育与培训。现代医学发展模式要求专病需要有专科,而专科的成立一定要伴随与之相应发展的专科医学教育,疼痛专业学科的快速发展,尤其设立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疼痛病学专业课程成为必要[5]。当下,急需加强临床医学生在校期间有关疼痛医学的教学,使其掌握疼痛诊疗的知识技能,激发其对疼痛研究的兴趣、思考,加深其对疼痛患者的理解和关爱。

一  我国疼痛医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的发病趋势催生了对疼痛医学的急切需求。发达国家大多数要花费45年以上的时间才会实现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增长到14%,而我国,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实现上述情况只要27年,我国将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6]。此外,老龄人口的增加将直接导致慢性病患病数量的骤升。疼痛是心脑血管疾病、退行性改变及炎性疾病、癌症等慢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中,50%以上的肿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胰腺癌患者疼痛患病率高达57.1%[7]。据此,我们认为疼痛医学的学科建设、基础研究、公众认知等方面亟须提升,尤其是对宽口径的疼痛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8]。目前疼痛医师的培养严重不足,麻醉科大夫的单一来源已无法满足临床疼痛科医师的人力资源需求。以上海为例,截至2015年,在二级医院中专门从事疼痛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学历为硕士及以上的人员仅占15%,中、高级职称人员近50%[9],这一人才来源和结构现状对疼痛专科医联体的发展和向基层医疗机构的辐射形成了人才质量和数量的双重制约。同时,麻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早在2000年已在华西大学开展,而疼痛学科“专培”基地在2014年才开展。然而,截至目前,疼痛学尚不是国家“住培”专业,疼痛学科的住院医师培训来源多为麻醉专业,缺乏病史采集及患者接诊等相关训练[10]。同时,其他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也没有疼痛的专门内容,疼痛医学的发展缺乏规范的毕业后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疼痛医学人才的培养。

二  医学院校疼痛医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在临床医学科目下没有设置疼痛医学作为二级学科。医学院校本科阶段与疼痛医学相关的主干课程是疼痛诊疗学,但该课程只面向麻醉学临床五年制本科学员作为其专业课开设。其他的临床专业学生,包括但不限于临床医学八年制,影像学、口腔、心理学等临床五年制本科并未开设该课程。非麻醉学医学生除了在生理学、药理学、神经生物学等课程中会接触到一些与疼痛相关的知识外,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疼痛医学相关课程学习。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整个医学院学习期间接受疼痛教育的平均时间也仅为9~14小时[11],而这一数据远不及兽医学专业的学生,他们接受疼痛教育的平均时间是87小时[12]。

三  拟开设课程的思考与举措

(一)  授课对象

基于以上的事实,海军军医大学麻醉系疼痛治疗学教研室拟面向在校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疼痛医学课程[13]。疼痛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需要具备麻醉学、外科学、解剖学、神经生物学、肿瘤学、康复学和老年病学等多学科的相关基础。硕士研究生,作为已完成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授课对象,一方面他们比本科阶段的医学生具有更加完备的医学知识、技能储备,能够更好地理解疼痛医学基础的教学内容和领悟全周期、多模式疼痛综合诊疗管理的体系认知。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有其所从事的临床专科背景,他们能够将自身专业的特点更好地与疼痛医学的内容交叉、融合,促进疼痛基础研究的临床问题发现,拓展疼痛诊疗技术在临床专科、专病中的应用。此外,以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为授课对象,也是宽口径疼痛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潜在可行路径。

(二)  课程设置的理念与目标

依据我国目前疼痛学科教育及疼痛科临床发展的现状,我们提出“以疼痛生物医学研究为基础,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服务军民为目标”的研究生疼痛医学课程建设理念。面向宽口径(非麻醉本科临床毕业)的授课对象群体,以提升疼痛医学研究生疼痛诊疗素质,提升其疼痛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对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疼痛诊疗临床技能与实践内容,培塑具有人文情怀、知研善医的“宽口径、厚基础、全素质”的疼痛医学专业复合人才。

(三)  教材选择与授课内容设计

早在2012年,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就发行了《疼痛学》一书,该书由韩济生院士牵头,全国60多位疼痛领域专家共同编撰,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系统阐述疼痛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体系的专业教科书。然而,我们拟开设的课程其约定课时为40课时,若完全按此教材进行授课,势必会大量压缩授课内容,容易“泛泛而谈”,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将《疼痛学》一书作为我们重要的教学参考书。经过遴选,最终选择由程建国、Richard W. Rosenquist主编,范颖晖、俞卫锋主译的《疼痛医学基础》为主讲教材,该书籍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于2020年出版,是美国医学执业考试和专业认证考试的重要参考书。通读该读本的九章内容,你会发现作者对编撰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前两章的内容对疼痛的产生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凝练、详述,作为总论部分,逻辑有序,引人入胜;后篇的7章按疼痛的性质进行分类,每章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常见,高频发生的疼痛类型讲深讲透,是临床规范化培训和疼痛专业医师培养的实用读本。

授课内容除了《疼痛医学基础》教材的内容外,还将根据课程内容开设见习课程,组织学员至疼痛科进行临床见习活动,提升学员对疼痛诊治方法的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多学科融合疼痛管理的角度,以疼痛常见的抑郁焦虑状态为基础,加入部分心理状态评估等心理学内容,另外我们还将加入“中医、中药整体观解析疼痛诊疗”的相关内容,力求将东方智慧与西医授课内容相融合,去粗取精,相得益彰。同时,倡导并开展疼痛医学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增加学员毕业后临床实践锻炼及技能提升机会,为疼痛医学队伍的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四)  授课方式

我们将采取专题讲座式的授课方式为主,合并线上、线下互动,多层次、多模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我们的授课团队以麻醉系疼痛治疗学教研室的师资为主,辅以各附属医院疼痛科、康复科、中医科和护理部等多元化师资力量[14-15],部分授课内容会邀请外校专家进行远程授课,线下集中讨论、答辩。首次授课我们会给学生列出参考书目;推荐慕课、微课视频教学资源链接和疼痛领域的若干科学问题,希望硕士研究生从一开始就带着问题进课堂,培养通过自学、调查、研究和讨论等方式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16]。授课过程中,我们会穿插专科病例讨论和科研文献精读这两个部分,将临床诊疗技术和科研思维培塑,融入课堂教学。其中,专科病例讨论部分可考虑进行临床见习活动,并在人体模型中进行演示和操作练习。课程的考核方式,我们采用TBL(team-based learning)方式,基于首次授课列出的疼痛领域若干科学问题,将受试的学生按照研究生个人兴趣、各自的专业分成不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所列的科学问题,提交书面论述(占总分40%)及口头阐述答辩(占总分30%)的形式进行小组考核,所有学生都可以作为评审在其他组答辩过程进行提问和讨论(占总分30%),此部分按个人表现计分[17]。

(五)  提升疼痛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疼痛医学共享资源平台。依据疼痛医学特点,综合临床案例资源、疼痛生物医学进展,疼痛医学相关文本、动画及影像资源等,形成便捷、丰富、随时随地可开展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及立体化教材数据资源的共享机制[18]。以此为疼痛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提升提供持续性的帮助和支持,实现终生学习,研学合一。

同时,实验教学是疼痛医学高级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研究生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因此,加强疼痛生物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是疼痛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保障。在疼痛的实验技能培训中,着重培养研究生掌握疼痛测定的相关实验,包括热痛(热板、甩尾)、机械痛(Vonfrey)测定等实验技能。此外,结合科研文献精读,帮助研究生将临床问题通过文献调研及分析,形成科学问题,并能够参与设计实验,解决问题、验证假设,真正地提升选课研究生的综合科研能力。同时,在实验平台建设中可融入企业管理的“6S”管理理念,形成规范化的疼痛生物医学实验室[19-20]。

另外,多学科交叉融合是疼痛医学研究及疼痛诊治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加这些新质新域最新进展的可及性也是疼痛医学课程提升研究生科创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及动作捕捉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在疼痛管理中发挥作用,同时在慢性疼痛的康复中也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21]。应用电子和信息技术开发的移动电子软件Pain ometer,能够随时随地监测和记录患者疼痛状况[22],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疼痛医疗智能化管理平台能够参与慢性疼痛管理[23],基于微信平台[24]、信息化围术期疼痛管理平台[25]的构建能够对围术期疼痛及慢性疼痛管理提供重要帮助。此外,虚拟现实技术[26]及智能康复干预系统[21]在疼痛治疗及康复中的应用,开拓了信息化技术对疼痛治疗和康复的全新应用场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