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实习“四位一体”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马清文 王心怡 何志林 霍子健 张子恒 查明明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国家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传统工程地质实习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对学生的培养要求。该文以登封地质实习为例,提出“思政+军事+人文通识教育+创新性思维”四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新思路,该思路将专家授课、科技产品和军事管理等多种教学形式和资源有机融合。基于登封地区的地质人文景观,设计出6条实习路线,涵盖11个地质点、7个人文点、3个思政点,可供高校工程地质实习的师生参考和使用。
关键词:工程地质实习;登封;通识教育;四位一体;教学改革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7-0138-0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change of the demand for talents, the national requirements for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are constantly promoted,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practice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ational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Taking the geological practice in Dengfe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teaching reform ide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 military affairs + liberal education + creative thinking". The train of thought integrates various teaching forms and resources, such as expert teach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ducts and military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d humanistic landscape of Dengfeng area, six practice routes are designed, covering 11 geological points, 7 humanistic points and 3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oints, which can be us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engineering geology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engineering geology practice; Dengfeng; general education; four-in-one; teaching reform resource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重要论述,进一步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在不同层次的教育当中,高等教育既是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因此,如何做好高等教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工程地质实习是在多所大学和多个专业开设的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课程。传统工程地质实习课程主要面向理工科学生,以学习地质知识为主,存在缺乏科学探索、思政教育欠缺、文化传递效果较差、人文通识教育不到位和缺乏对学生自主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不少学者已经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例如,闫长斌等[1]曾提出了在课程建设背景下,进行地质实习与地理研学一体化建设,该方案通过将地理研学的重观察与地质实习的重知识验证相结合,从协同效应出发将资源整合;滕继东等[2]针对新时期培养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探讨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包括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参与性与体验性教学、计算机应用教学、工程案例启发式教学及交通特色型教学;舒苏荀等[3]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改进措施;张慎河等[4]提出了改进教学内容,全面设计实习路线,确保路线侧重点不同等解决方案。这些方案都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工程地质实习所面临的问题,但仍然缺乏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基于登封地区地质资源丰富、佛道儒三教交融、革命历史底蕴深厚等特点,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方案,在工程地质实习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人文通识教育和创新思维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工程地质实习课程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一 “四位一体”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改革则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学科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②强化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团队精神;③开展人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社会认知;④注重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技能。
工程地质实习是对工程地质这门课程的应用和拓展。相比于理论类课程,实践类课程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具有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以便更好地融入思政、人文、创新等元素。
“四位一体”教学改革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纪律意识、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
二 “四位一体”教学改革体系
“四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是指在工程地质实践课程中,围绕工程地质实习,将思政教育、军事教育、人文通识教育和创新思维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一) 思政融合
在课程学习当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一种广泛的发展趋势,专业课程更是思政建设的“主战场”[5]。针对如何将思政元素与工程地质实习这一门理工科课程完美融合起来,避免出现“面子工程”和思政课程建设中常出现的“贴标签”问题,需要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依据课程的特性,深入挖掘其与思政元素的内在联系,从根本上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使其成为课程本身的特点。在工程地质实习中,可以从当地特点,学生的情感与价值需求等方面进行考量,从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角度出发,增设一条红色文化路线,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
以登封地质实习为例,在实习中安排学生前往当地红色景点,如任长霞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展、登封革命烈士纪念馆、河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等。通过参观学习,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实习中组织老革命家或其后人讲述自己或亲人的经历,让学生体会到革命先辈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幸福安康所作出的贡献。通过实践和教育的双重作用,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和牺牲奉献精神,同时也能够塑造自身的爱国主义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将红色文化传递下去。
(二) 军事融合
军事化管理是一种高效、严格、有序的管理方式,它在军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也可以在其他领域中得到应用。在工程地质实习中,可以借鉴军事化管理的经验,加强实习的组织管理,提高实习的效率和质量。在管理模式等方面,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第四、第五、第六条,按照工作要求、标准,对单位的各项建设做出接近或相当于军事化的统一规范和标准,进而达到这些规范标准的要求[6]。通过军事化管理,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锻炼其集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以达到课程建设的目的。
在登封地质实习前期,安排相关的安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邀请学校人民武装部教官参与实习过程,指导学生在实习中按照军事队列行进,保障实习安全,提高实习效率。此外,根据军事管理原则,对学生进行内务整理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任命班长为总负责人,将每班同学划分为八人小组,并设立小组长,该管理制度的实施能够保障实习的规范有序。同时,联合学校校医院,在实习中配备医务人员,保证学生遇到中暑、受伤等突发状况时,能够采取必要的手段,确保学生安全。此外,为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实习中结合场景,演唱适当的红色歌曲,如《红旗飘飘》《我爱祖国的蓝天》等。通过这种军事融合的模式,不仅能够保障实习的纪律性和安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强国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 人文通识教育融合
文化是民族的核心,人文通识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将人文通识教育融入课程建设,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必然过程。高校作为培养卓越人才和国家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人文通识教育融入高校课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工程地质实习作为一门综合实践类课程,通过在实习路线中融入自然人文遗址、博物馆等场地,在获得地质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相关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背景。通过这种实践方式,引导学生沉浸于浓郁的人文氛围中,实现文化传承。
以登封地区为例,登封市拥有著名的嵩山山脉,在嵩山的实地勘探中,学生能够欣赏自然风光与丰富的人文景观,感受人文与自然的交相辉映。通过参观嵩山地质博物馆,引导学生学习嵩山地质知识,了解张伯声等地质专家为地质科学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学习求本溯源、格物致知的科学态度。此外,登封市是全国有名的“文物之乡”。在实习期间,将嵩阳书院、少林寺、观星台等文化遗址地点纳入实习路线。在参观历史古迹的同时,邀请文物保护专家,分享文物保护经验和故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儒家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少林文化和道教文化等优秀的中华文化,为学生提供深入感受和理解中华五千年深厚底蕴的机会。
(四) 创新思维融合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变[7]。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创新性平台和真实有趣的实践体验。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许多结合地质领域与电子信息平台的产品,将这些产品融入实习过程可以提升实习效果。在地质实习中,通过高科技的硬件、软件设施,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地质知识,拓展视野,支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培养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到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和智能。
以登封地质实习为例,在实习中指导学生利用三维航拍模型的方法进行地质观察。这种方法能够在实习中清晰地观察实习地点的地质全貌,极大地便利了学生对地貌特征、岩石构造和地层信息等的认识。此外,市面上还提供了丰富的野外地质实习辅助软件,可供学生使用。在实习中安排学生自主安装相应软件,例如,基于iOS平台的“Lambert”软件能够进行产状测量,更加便捷地获取地质数据;安徽省地质调查院研发的“智能岩识”软件能够迅速识别岩石类型,减少人工识别的主观性和误差。通过应用这些软件,学生能够在实习中更好地理解地质信息和地质特征,提高实践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在实习中安排小组讨论、集中汇报与教师点评的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