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指向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作业实践研究策略
作者: 汪洁摘要:文章探讨素养导向下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作业设计,通过多元化作业设计、实践性评价手段及跨学科融合策略,提高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增强学习体验,促进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音乐作业;核心素养;实践策略;跨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5-0019-03
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更承载着素养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音乐课堂作业往往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基于此,本文结合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探索适应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的音乐课堂作业实践策略,旨在通过多元化的作业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及跨学科融合的方式,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
一、 多元化作业设计:培养学习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作业多以抄写乐谱、记忆知识点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创造力,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作业应涵盖演奏实践、创编音乐、欣赏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感知与表达能力。例如,小学音乐中的《小星星》《铃儿响叮当》《凤阳花鼓》等歌曲都可以作为实践作业的基础,通过不同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演奏实践作业
在学习《小星星》时,教师可以布置“家庭乐器演奏”作业,让学生利用身边物品创造旋律或节奏。例如,学生可以用勺子敲击水杯,通过调节水量产生不同音高,再用这些音高演奏《小星星》的旋律。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音高变化,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音乐的乐趣。
学习《铃儿响叮当》时,教师可以布置节奏打击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利用筷子、桌面等敲击出不同的节奏型。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部分,用不同力度的敲击模仿雪橇的节奏感。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音乐的节奏,并提升自己的节奏控制能力。
(二)创编音乐作业
在学习《凤阳花鼓》时,教师可以布置歌词改编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改编歌词。例如,原歌词“你要学那凤阳花鼓”可以改成“你要学那篮球技巧”,让学生用熟悉的旋律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在音乐中找到共鸣,也能提升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在学习《找朋友》时,教师可以布置旋律创编作业,让学生在原曲基础上改编部分旋律。例如,学生可以将“找呀找呀找朋友”这一句旋律进行变化,加入不同节奏或音高,使其成为新的音乐片段,并在课堂上演唱或演奏。这种作业能帮助学生理解旋律构成,提高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
(三)结合日常生活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中录制歌曲表演,作为课堂作业。例如,在学习民谣时,学生可以挑选一首乡村民谣或民歌,录制自己演唱的视频,并简要介绍这首歌曲的背景。这种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还能让他们在表演中积累自信。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音乐才艺展示”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录制的作品在班级群或学校活动中分享。例如,某位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将《茉莉花》与流行节奏相结合,并用吉他伴奏,形成独特的改编版本,这样的创新作业既能锻炼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也能增强他们的自我表达意识。
多元化的作业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乐学习不再局限于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演奏实践、创编音乐、欣赏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音乐的魅力。通过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物品创作节奏乐段、录制歌曲表演、进行欣赏分析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音乐感知力、创造力和表达力,让音乐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结合科技手段与跨学科融合,也能让音乐学习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使学生在真实的音乐体验中不断成长。
二、 实践性评价手段:增强学习体验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的纸笔测验往往以考查乐理知识、填空或选择题为主,而音乐是一门强调实践与体验的学科,仅靠这种方式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教师需要采用更具实践性的评价方式,如作品展示、学习日志、自评互评等,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提升他们的音乐感知、表达和创造能力。例如,在学习《小星星》《铃儿响叮当》《茉莉花》等歌曲时,可以结合演唱、演奏、欣赏和创编等不同形式进行评价,让学生在真实的音乐体验中获得成长。
(一)作品展示评价
在学习《小星星》时,教师可以布置演奏展示作业,鼓励学生使用竖笛、电子琴或身边的物品(如水杯、筷子等)进行旋律演奏,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星级评分”制度,例如:
☆☆☆☆☆:节奏准确,旋律流畅,表达有情感;
☆☆☆☆:基本准确,但偶尔有停顿;
☆☆☆:能演奏完整旋律,但节奏不稳定。
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演奏水平,同时在展示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音乐表现力。
在学习《铃儿响叮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节奏打击表演。例如,一组用手鼓模仿马蹄声,另一组用铃铛模仿雪橇的声音。教师可以用录像记录学生的表演,并在课后播放,让学生自己评价哪些部分节奏精准、哪些部分需要改进。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让学生更有参与感,也能提升他们的节奏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学习日志评价
在学习《茉莉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日志中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如:“我刚开始唱《茉莉花》时,觉得旋律很优美,但有些音高掌握不好,经过练习后,我能更好地表现出它的婉转风格。”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增强自我认知和改进能力。
在欣赏《牧童之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日志中记录他们听到的音乐画面,如,“这首曲子让我想到一个牧童在草原上悠闲地吹着笛子,曲调轻快,让人感受到自由和快乐”。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能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自评与互评
在学习《找朋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两结对,在表演完歌曲后进行自评和互评。例如,一个学生可以说:“我觉得自己唱得比较有感情,但节奏有点快,下次要注意。”另一个学生可以补充:“你的声音很好听,但可以再放松一点,这样会更自然。”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倾听与反馈,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
在合唱《快乐的节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评价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例如:
a组同学的声音很整齐,但节奏稍微有些快;
b组同学的声音洪亮有感染力,但和声部分还可以再练习。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音乐,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音乐成长档案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春天在哪里》后,将自己的演唱录音、演奏视频、歌词创编作品等收集到个人音乐成长档案中。例如,学生可以记录:“我在第一遍演唱时声音很小,但经过练习后,我学会了用腹式呼吸,让声音更洪亮。”这样的档案能够真实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成长。
在学习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访长辈,了解过去的故事,并将采访内容、演唱视频等整理成电子档案。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历史认知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采用实践性评价手段,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例如,通过作品展示,学生能够提高音乐表现力;通过学习日志,他们可以记录自己的成长;通过自评与互评,他们能学会反思与合作;通过音乐成长档案,他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
三、 跨学科融合策略:拓宽音乐视野
音乐学习不仅限于旋律和节奏,它与文学、历史、美术、科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跨学科融合,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音乐的文化背景、艺术表达和科学原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民族音乐时,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讲解,使学生了解音乐的时代特征;在欣赏歌曲时,引导学生创作音乐主题画,以视觉艺术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如数字音频制作和音乐可视化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多元魅力。以下结合具体教材内容,探讨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
(一)音乐与历史融合
《茉莉花》是中国经典民歌之一,在学习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它在不同地区的演变,如江苏、河北、陕西等地的版本差异,以及它是如何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的,甚至影响到歌剧《图兰朵》等西方音乐作品。学生可以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撰写“《茉莉花》的历史故事”小作文,或者用思维导图梳理这首歌的传播路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
在学习《黄河大合唱》时,教师可以结合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这首作品如何激励中华儿女抗击侵略。课堂上可以播放冼星海的原版录音,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激昂情绪,同时鼓励他们阅读相关历史故事,并用“音乐与历史”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音乐如何反映社会现实。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也能提升他们的历史认知能力。
(二)音乐与美术融合
在学习《四季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画笔表达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例如,在听到“春天里来百花香”时,学生可以用五彩斑斓的色彩绘制春天的景象;听到“秋天里来菊花黄”时,可以用金黄色调表现秋天的丰收场景。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视觉艺术深化对音乐情感的感知,同时培养创造力。
在学习巴赫的《小步舞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并用线条和色块表达他们对音乐节奏和情绪的理解。例如,轻快的旋律可以用跳跃的波浪线表达,而优雅的旋律可以用流畅的曲线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培养音乐感知能力,还能锻炼抽象思维。
(三)音乐与科学融合
在学习《音符歌》时,教师可以结合科学课内容,向学生介绍声音的基本原理,如振动如何产生声音、不同材料如何影响音色等。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用玻璃杯装不同水量的水,然后敲击杯子,观察音高的变化,从而理解声波的物理特性。这种实践活动既能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又能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在学习现代音乐创作时,教师可以引入电子音乐制作软件(如garageband或audacity),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简单的电子音乐作品。例如,在学习节奏型时,学生可以使用软件调整鼓点和旋律,观察不同节奏模式如何影响音乐情绪。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音乐技术的应用,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造力。
四、 结论
素养导向的音乐课堂作业实践,需在多元化作业设计、实践性评价手段及跨学科融合策略等方面持续探索。合理的作业设计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还能促进其创造力与综合能力的发展。未来,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灵活调整作业形式,让音乐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动有趣的艺术体验。
参考文献:
[1]干伟萍.菜单式音乐课外作业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4(9):33-35.
[2]杨海燕.素养指向的小学音乐课堂作业实践[j].天津教育,2024(17):150-152.
[3]李笑.探索“双减”背景下的小学音乐作业设计[j].小学生(上旬刊),2022(3):82-84.
[4]刘希,张海彬.美育视域下初中音乐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融合探索[j].大众文艺,2023(6):158-160.
[5]刘希.初中音乐课堂作业设计现状及对策研究[d].伊宁:伊犁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