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作者: 常乐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日渐受到关注,这种教学方法以任务为导向,能够利用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综合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当前的任务驱动教学实践仍旧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与困境,导致任务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具体问题,对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展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引导学生从多视角思考问题,强化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夯实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策略;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5-0022-04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多样化知识学习需求,探索和创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任务为导向,对高中语文教学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能力与拓展思维。在此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策略优化,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师以布置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并激发出主动学习的兴趣。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的重知识传授,任务驱动教学法更强调学生在任务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较高的自由度,教学任务也更加贴合生活与社会现实,当学生从探索任务开始,直至解决问题以后,可以充分感知到语文的乐趣与价值。学生在完成教师所布置任务的过程中显著提升了参与感与主动性,利用这种生动又贴合实际的学习方式逐渐激发出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发现新的知识点,促进自身知识视野的有效拓展。
(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任务驱动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下,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与需求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资源。学生在任务探索以及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出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参与任务驱动教学活动时往往需要独立地思考和研究任务相关问题,根据教师的问题引导深入理解、分析文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学生完成任务以后内心会产生满足感与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建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如此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在学习语文时会更加热情积极。
(三)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
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引导下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时,往往需要运用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探索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学生针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展开分析与讨论时,需要对自己所持观点进行论证,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也能在论证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增强。当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达成目标,其认知在多元文化的环境里也能得到相应的强化。最终,学生不但锻炼相关能力还获得丰富的任务体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能在语文实践任务中得到全面的提升。
(四)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任务驱动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为了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需要在多种视角下进行思考和探索,在不断地创新探索方式、调整解决思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被逐渐强化。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以后,可以以反思总结的形式更加清晰地印证自己创新的过程,凭此取长补短优化文本分析与创作能力。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可以进一步厘清思路、拓宽视野,逐步促进自身创新思维的发展,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夯实基础。
二、 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任务设计不合理
教学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点环节,当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部分教师任务设计不合理,导致了任务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未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在面对教学任务与教学材料时更习惯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只简单生硬地将任务搬到课堂上。此外,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需求,缺乏清晰的任务目标与方向感,使得任务在内容上基本可以覆盖语文教学的知识重点,却难以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人能力水平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任务设计的功能不足
在高中语文任务驱动教学法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的过程中,任务设计的功能性是其核心要素。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任务设计上功能缺失,使得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任务在反映真实性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实际需求脱节,使得学生参与度不高。任务驱动法通常需要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重点展开深度学习理解,但在实践中很多任务的设计却局限在了知识的表层理解上,难以利用任务环节的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对语文知识重点进行思考与分析。引导功能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未能真正有效地促进自身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三)学生对任务目标理解不深入
尽管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有着明确清晰的目标与方向,但学生对于任务却缺乏足够的理解,使得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未能达到预期。一方面,教师在布置任务时未能全面说明任务的重点环节与评价标准,导致学生在任务进行中会感到困惑与迷茫,任务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学生对任务的主观理解偏差也是任务目标理解不足的具体体现。学生在能力水平上存在个体差异,其对任务目标的理解也可能相应地存在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在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时,这种理解的偏差会影响整个组的协同效率,影响任务完成的最终效果。
(四)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高中语文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实践中存在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在任务参与上不均衡,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教师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常常难以兼顾学生的个体状况,导致了部分同学活跃度不够,课堂的互动性有所下降。教师对任务的设计和分配也会影响学生参与度,一旦某些小组或学生个体承担的压力超过承担上限就可能导致学生对任务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抗拒参与任务。这种任务参与的不均衡严重影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整体教学效果。
三、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或者多个学习任务,开启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模式。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推动了高中语文的改革,结合“三新”背景,任务驱动教学训练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意味着高中语文课堂的转型,教师授课转变为学生活动,单一知识转变为多元化实践,在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雷雨》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文章,在该文章的教学中,通过三个环节实现任务驱动教学。
(一)教什么:学情分析,明确目标
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先弄清楚“教什么”的问题,高中语文新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展现基本价值观,学习任务则包含了读写活动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雷雨》这篇文章的教学,教师需要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维变化。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叛逆期,在长期备战高考的学习中,强大的学习压力让很多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产生厌恶情绪,甚至部分学生出现了偏科的现象。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种类型,即目标明确型、目标迷茫型、目标缺失型。目标明确型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具备良好的学习素养,基础扎实,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目标迷茫型的学生有一定的上进心,但语文知识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且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尤其在语文成绩不佳时,其学习的意志非常消极。目标缺失型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以应付了事的态度来学习语文知识,以至于语文成绩较差,学生易自暴自弃。
教师要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转变教学思路,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雷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思路,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调动学生对该文章及戏剧知识的学习兴趣。为此,可以将《雷雨》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剧本,能够结合剧本中语言特点,提高学生准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现力,理解、分析和归纳剧本中语言特色,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初步了解剧情,为高考降低语言表述错误奠定基础。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剧本的阅读技巧,能够在通读、快读、分角色朗读中把握文章主旨和文章结构,以任务驱动为核心,促进学生提升语文思维能力,在快速阅读的同时实现深度阅读,感知作者的情感,能够自主为人物画像,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形象塑造的方法,在阅读中快速抓住文章核心信息。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阅读《雷雨》这篇文章过程中,把握文章语言结构特点,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观点的能力,提升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中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审美,感知语言的朴素美等,丰富学生自身的语言材料及写作手法,通过模拟仿写提高自己作文的感染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教材中的《雷雨》为原文选段,学生要了解其中故事的全部情节,并从《雷雨》这部作品中感知我国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传承其体现出来的创作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怎么教:变革方法,任务引导
在《雷雨》这篇文章的教学准备中,教师明确了“教什么”这一问题,接下来要解决“怎么教”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创新变革自己的方法,通过任务驱动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此,教师根据《雷雨》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为学生设置三个任务学习,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这篇文章的学习。
学习任务一:初读剧本,通过人物对话及旁白台词,了解剧情,找出复杂的人物矛盾关系,为自己感兴趣的人物续写人物小传,从别的视角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在课前准备工作中,教师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为完成学习任务一做好准备。在预习任务中,要求学生自学完成对作者曹禺和《雷雨》创作的社会背景充分了解。课堂上,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学生初读《雷雨》文本,了解剧情,并找出复杂矛盾的人物关系,为自己感兴趣的人物续写人物小传,从剧本中人物的视角出发,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带着这个学习任务,学生进入初读剧本的状态,边读边对人物语言、人物信息关键词等做好标记,教师从旁指导,并布置任务,如“以‘假如我是鲁侍萍/周朴园/鲁大海/周萍/四凤……’为题,结合剧本中这些人物的形象、语言、心理变化、情感变化等重要信息,任选其中的一个人物续写小传”,引导学生在初读剧本过程中思考,真正走进周萍、四凤、鲁侍萍以及周朴园的内心世界。
学习任务二:分角色读剧本,选择其中一部分对话内容,进行戏剧排演,在人物的对话中,归纳戏剧中人物的内心变化。
为了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二,教师将学生分组,并且分角色深读剧本,并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对话内容,进行舞台戏剧排演。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物小传,选择对应的人物进行演绎。
如剧本中这样写道:
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